入藥部位
根或全株。
性味
味苦甘辛,性溫。
歸經
歸肝、膀胱、腎經。
功效
活血調經,祛風除濕。
主治
用於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治痛經、萎黃病:血黨、薑黃、茜草、檳榔鑽、黃花倒水蓮。煎服。(《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
採集加工
全年可采。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灌木,高1-2m;莖幼時被細微柔毛,無皺紋,除側生特殊花枝外,無分枝。葉片革質或近堅紙質,長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頂端急尖或漸尖,稀鈍,基部楔形,長10-15cm,寬2-3.5cm,近全緣或具微波狀齒,齒尖具邊緣腺點,邊緣反卷,葉面無毛,中、側脈微隆起,背面被細微柔毛,脈隆起,除邊緣外其餘無腺點或腺點極疏,側脈8-12對,連成遠離邊緣的邊緣腺;葉柄長1-1.5cm,被微柔毛。亞傘形花序,單生或稀為復傘形花序,著生於側生特殊花枝頂端;花枝長3-11cm,頂端下彎,且具少數退化葉或葉狀苞片,被細微柔毛;花梗長8-12mm;果時達2.5cm;花長約5mm,花萼僅基部連合,被微柔毛,萼片長圓狀披針形或卵形,頂端急尖,長2-3mm,具緣毛或幾無毛,具腺點;花瓣白色,橢圓狀卵形,頂端圓形,具明顯的腺點,裡面被微柔毛,外面無毛;雄蕊較花瓣略短,花葯披針形,頂端具小尖頭,背部具腺點;雌蕊與花瓣等長,子房卵珠形,被微柔毛,具腺點;胚珠5枚,1輪。果球形,直徑約6mm,深紅色,微肉質,具疏腺點。花期5-7月,少數於4、8、11月,果期10-12月,有時有的植株上部枝條開花,下部枝條果熟。
生長環境
喜生於深山林下或灌木叢中。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相關論述
1、《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痛經補血,祛風濕。治月經不調,經閉,不孕證,產後風痛,癱瘓,貧血。”
2、《常用中草藥手冊》(廣州部隊):“祛風散瘀,消腫止痛。治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咽喉腫痛,口腔炎。”
部分藥用植物(二)
藥用植物,是指人類醫學上用於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藥用或作為製藥工業的原料。廣義而言,可包括用作營養劑、某些嗜好品、調味品、色素添加劑,及農藥和獸醫用藥的植物資源。藥用植物種類繁多,其藥用部分各不相同,全部入藥的,如:益母草、夏枯草等;部分入藥的,如:人參、曼陀羅、射干、桔梗、滿山紅等;需提煉後入藥的,如:金雞納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