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泉州矮人墓,位於福建泉州灣晉江入海口處的蟳埔村,八九百個墓整整齊齊地排列在海邊的斜坡上,墳墓里德頭骨大小與常人無異,只是腿骨特別短,整個身形類似侏儒,聽說這裡發現了一片“矮人墓”,卻不知墓主為何人,“矮人墓”其實早在1998年鷓鴣山上發現“舊石器”時就進入了文物部門的視野,但多年來始終沒有系統研究。民間習俗
1、泉州以前有個傳統,因為很多家庭經常生十幾個孩子,不易養大,5歲以下的孩子夭折了是不埋的,直接用草蓆一包就扔到江里、海里去了。2、閩南漁民有個習俗,在海上發現任何屍骨——無論是人的還是動物的,都要帶回來供著,還稱這些屍骨作‘好兄弟’——迷信的說法是:如果在海上看見了屍骨不撿回來,下次出海就會遭到厄運。
3、我們這裡有個說法,叫“後山兜的臭新屍”,“後山兜”就是“矮人墓”所在的沙灘,這句話說的是晉江到我們這裡突然向東急轉彎,從上游扔進江里的孩子屍體被大量衝到海灣里,漂浮在海灘周圍。我小的時候在那邊見過的小孩屍骨可不是一個兩個。
4、有的猜測是因為地震、洪水、瘟疫等災害有大量孩子死亡,被扔進水裡,漂到了我們這裡的海灘上,又被村民撿拾上來存放著——我們這裡在海上看到屍骨都要撿回來供著,蟳埔更是泉州最迷信的地方,無論什麼靈鬼人們都燒香。後來可能是某個特別迷信的人將這些屍骨統一整理,入甕安葬——這從“黃金瓮”大小一致、墳包排列整齊就可以看得出來。
歷史起源
1、蟳埔唐代建村,宋朝時最為興旺。以前蟳埔歸晉江管轄,是一個小海島,“大躍進”時期填海才與大陸連線起來。目前蟳埔有16個姓氏,統稱“蟳埔十六姓”,村里人口最多的黃姓其實是最晚遷來的。以前還有更多的姓氏,來歷各不相同。比如有記載說宋末元初時泉州舶司、阿拉伯後裔蒲壽庚在海邊一夜殺死宋朝幼主部將3000多人。後來蒲姓族人犯了事,後人不願受牽連,就改姓“卜”了。2、蟳埔確實曾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但說“蚵殼厝”和“簪花”一定是阿拉伯人傳過來的,似乎缺少根據。比如“蚵殼厝”,同孩子屍體一樣,大量貝殼包括海蠣殼堆積在海灘上,隨處可以挖出來,多得不得了,哪裡需要從阿拉伯運過來,不過是就地取材罷了。“簪花”的傳統至少在宋末就有了,簪子本來是骨頭做的,所以我們這裡管簪子叫“骨架”,現在都變成金的、銀的了。福建本有“三女”——惠安女、蟳埔女和湄州女。惠安女很出名,湄州因為是媽祖的故鄉也很出名,只有蟳埔女一直默默無聞。其實蟳埔極有特色,只是缺少宣傳,實在應該好好開發我們的文化資源。
3、一間間低矮破舊的小石房正是集體供奉這些屍骨的“陰公宮”,正對著“門”的是一條几案,上面擺著一個牌位,上書“萬善公”,其中的“善”字雖與平時的寫法有些出入,但應是“善”的異體字無疑。“門”的右側則是一個低矮的大台子,上面堆滿了用塑膠袋包裹的各種屍骨,一直堆到天花板。“萬善公”指的便是這些無主的屍骨了。對於第一間“陰公宮”的修建時間村民們已無人知曉。
埋葬方式
1、人死後先將整個屍體放進棺材裡,叫做“凶葬”;等到屍體風化後打開棺材,將剩下的骨頭取出來放進陶瓮中,再葬一次,這次才是“吉葬”,這些骨頭我們這裡叫做“黃金”。2、矮人墓的墳包有幾千個,下面埋的黃金瓮差不多40公分高,上面用糖水灰封蓋。墳包都連在一起,一個挨一個沒有間隙,蓋房時挖出了很多黃金瓮,黃金也見了不少——腿骨很短,也就20公分長,但頭骨跟正常人一樣大小。
3、裡面的黃金是正常人大小——這裡自古就是墓地,大黃金瓮上有字,記載著年代,好像是明朝。黃金瓮本來都應該半露在地上的,這些大黃金瓮可能是因為年代久遠逐漸沉入了地下。
4、有些“黃金”很多都爛掉了,大部分只剩下了腿骨和手臂,少部分還存有一點點頭皮骨——腿骨和天靈蓋鈣質比較多,所以一般保存得長久一些。腿骨很短,也就一個半拳頭長。
5、很多“黃金”,基本都是手臂和腿骨,小腿骨很短,也就是成人的一半。
古老漁村
1、蟳埔村已有400年的歷史,村里人口最多的黃姓據說是五代時期惠安一位皇后的後裔,於明朝遷至此地,1700多年前,晉朝人南遷至此地生活,“晉江”也因此得名。而蟳埔村已有400年的歷史,村里人口最多的黃姓據說是五代時期惠安一位皇后的後裔,於明朝遷至此地。2、泉州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位於泉州灣晉江出海口處的蟳埔自然擔當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蟳埔村外晉江邊上的法石碼頭曾是重要的港口,來自阿拉伯和東南亞的商船均停靠於此。如今這裡一片荒涼,只有孤零零佇立在江邊的那一座佛龕石像仿佛向人們訴說著碼頭昔日的輝煌——佛龕上既刻著佛像又刻著西域神像,各種文化曾在這裡交融並和諧地共存著。
3、蟳埔一共有16個姓,其中有阿拉伯人的後裔,也有東南亞人的後裔,有人說“簪花”的習俗就是琉球過來的女人帶來的。
4、無論是將曾經的墓殼用做建築材料或乾脆在皚皚白骨上建房居住,還是在院子中間的陰公宮裡堆放大量屍骨,大家都說當地人膽子大,這恐怕沒錯,當地人心中有著一種不同於世人的生死觀——他們對死亡並沒有太多的恐懼和忌諱。在這裡更多地感受到了一種對生命的尊重。這大概與他們每日在風浪中同自然搏鬥,生死難料有關。
5、無論是對不知何時埋葬的“矮人”遺骨還是對大海中隨波逐流的逝去生靈,他們都充滿敬意,並將其視為大自然的一部分與之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