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營鎮

小營鎮

延吉市小營鎮是由過去的長白鄉和原小營鎮於2001年合併而成。小營鎮位於延吉市近郊區(除勞動村和五鳳村外),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包圍著城區,其地理坐標為東徑129°25′—129°35′,北緯42°56′—42°50′之間。東鄰圖們市長安鎮,西接龍井市朝陽川鎮,南於龍井市東盛涌鎮相連,北與延吉市依蘭鎮接壤。全鎮有13個行政村民委員會,2個農場。總戶數5782戶,總人口21634人,總用地面積為170.53平方公里。此外還有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小營鎮。

基本信息

地貌特徵

小營鎮地處延吉盆地布爾哈通河兩岸。地勢南北高,中間低且平坦。南、北、東三面有小丘環繞。西面開闊,成為馬蹄形小平原。布爾哈通河自西向東流其間。全鎮最低海拔高度170米左右,丘陵為200米左右,平地一般坡度為5-6‰,最高點帽兒山位於小營鎮西南方,海拔517米,相對高度近300米。

土壤狀況

小營鎮耕地面積約為2351公頃,其中水田133公頃、旱田1881公頃、菜地737公頃,另有果樹550公頃。是我市水稻、蔬菜、果樹、菸葉生產基地。土壤以灰棕壤草甸土、沖積土、水稻土為主。均屬高肥、適應性強土壤。小營鎮所處的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灌排適中,氣候條件好,土壤質地適宜,土體結構良好,養分和有機質含量較高,保肥性能好,具有兼發行的生產性質,宜耕期長,適種性廣等特點。

農業生物資源

小營鎮生物種類比較多,農業栽培作物主要有蔬菜、水稻、菸葉、大豆、玉米以及其他雜糧,也有各種瓜類、薯類和水果類,林區還有十幾種食用菌藥用植物。特別是近幾年經濟作物元蔥的栽培取得了質的變化。已形成了650公頃的元蔥基地。遠銷日本等國。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小營鎮

小營鎮小營鎮
小營自古官道穿街,交通方便。宋初,曾在此設大小兩個兵營,後漸演為今名。1912年設區,是蒲台縣二區區公所駐地。1945年改稱小營區,1958年稱小營公社,1982年稱小營鎮至今。曾為蒲台縣人民政府駐地。小營鎮位於黃河下游,濱城區南部。北瀕黃河,以濱州黃河大橋黃河浮橋濱州市區相連,東、南與博興接壤,西鄰舊鎮。

小營鎮地處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地勢平坦,由南向北傾斜成微坡狀,地貌分河灘高地、槽狀窪地,緩崗、微斜平地和淺平窪地5個類型。北距市區14公里。全鎮總面積8081公頃,可利用面積5022.7公頃,其中可耕地3066.7公頃。全鎮植被覆蓋率71%。主要河流有:黃河過境長度12公里,道旭乾渠勝利河打漁張河等人工河渠7條,流經長度53.5公里。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經濟作物有棉花、大豆、花生、水果、蔬菜等。全鎮轄80個行政村,總人口3.6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05‰。少數民族有回、苗、蒙、白、傣、土、獨龍等。全鎮共有姓氏50多個,其中李姓最多。

小營鎮小營鎮
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每年在100萬元左右,1978年518萬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林、牧、副、漁及民營經濟發展迅速,199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8億元,2000年達到6.3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57∶20∶23。2000年,地方財政收入386萬元。該鎮以交通發達著稱,205國道縱貫南北,省道046線橫穿東西。又是張東鐵路博小線終點站。鎮域自1960年以來先後建有濱州地區石油公司油庫濱州外貿冷藏廠濱州商業儲運公司濱州濃縮飼料廠濱州製藥廠、省棉麻公司小營採購站、濱州農機公司、木材公司等省、市、區屬25家企業。交通便利,工商企業集中,促進了小營鎮各項事業的發展。2000年,小營鎮被評為全市黨建示範鄉鎮、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信訪工作先進單位。被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命名為全省創安工作先進單位。2001年鎮黨委被評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人民生活

小營鎮小營鎮
建國前,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經濟收入不足30元。1946年土地改革後,生活逐步有了改善。1957年,全鎮人均占有糧食180公斤,經濟收入60元左右。70年代吃粗吃飽。80年代吃細吃好,以麵粉為主。90年代,講究質量,外加肉、禽、蛋。進入90年代穿著多彩,樣式新穎,向時尚化、高檔化發展,老年人也在講究穿著打扮,“青、藍、白”老三樣已絕跡。進入80年代,人們的住房條件大大改善,90%以上住戶都是磚石結構、寬敞明亮的四合院,人均居住面積40平方米。進入90年代,樓房日漸增多。電話裝機總量4726部,行動電話982部,有線電視普及率27%。機車、機動三輪車已成為主要交通工具,汽車數量也越來越多。小營鎮已實現戶戶通電、通水、通程控電話、通瀝青路。由於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勞動強度大大減輕,剩餘勞動力參加第三產業,收入大大增加。小營鎮敬老院有76位老人(院民)在這裡安度晚年。2000年人均純收入2850元。

鎮村建設

小營鎮小營鎮
1982年,濱州市建立,小營公社劃歸濱州市,建小營鎮。1985年,小營鎮開始進行鎮區規劃,規劃面積6.4平方公里,南起油庫橋,北至六號支渠,東起火車站,西至姜家,有東西向大街6條,南北向大街4條。1989年,小營鎮黨委、鎮政府在“205”國道西400米、魯家村北250米處建成新的駐居地。新駐居地分住宅區、辦公區兩部分,建東西向柏油路1條,路南為住宅區,路北為辦公區,辦公區占地近0.7公頃,有三層辦公大樓1幢。近年來,小營鎮駐地建設沿公路布局、延伸,呈散列狀聚落。“205”國道縱貫鎮境南北,省道廣青路橫穿鎮域,兩路交匯,構成鎮駐地的大體框架。小營鎮駐地面積5.5平方公里,除鎮直機關外,省、地、市(縣)駐鎮單位25個。60年代,根據上級指示精神,部分村的建設由村隊各自規劃,社員除在祖先遺留地基上建房外,也可由村隊劃定一地域作為房基。這時的住房,多為磚基、土坯牆、瓦房頂。1985年,小營鎮開始進行村鎮建設規劃,村莊建設步入正軌。至1987年,大部分村莊完成了粗線條規劃,具備了“兩圖一書”。村民的住房條件大為改善,建築材料由土坯木檁為主變為石、磚、水泥檁為主,有些農戶採用鋼材、水泥預製件、瓷磚、壓塑天花板、塗料等新型材料,建起質量較高的住房,並按規劃形成排房,有的農戶建起了兩層小樓房。公共設施大有改善,村村建有圖書室、電教室、經銷店、黨支部及村委會辦公室,並出現了小型工業建築。基本實現村村通柏油路,主要街道的路面實現了硬化,並做到道路綠化和村莊綠化相結合,遠望見樹不見村。

當地名人

小營鎮小營鎮
王忠亭:1959年4月生,1976年3月參加工作,1985年10月入黨,大本學歷。現任濱城區小營鎮黨委書記。1976年3月至1978年2月在原籍從事教育工作;1978年3月至1979年11月在濟寧供銷學校學習;1979年12月至1982年2月在原濱縣濱城鎮供銷社工作;1982年3月至1986年8月在原濱縣濱城鎮任團委書記、管區主任;1986年9月至1988年6月在濱州地委黨校大專班學習;1988年7月至1992年11月在市體改委、市委組織部任幹事;1992年12月至1996年4月任彭李鄉副鄉長;1996年5月至1996年12月任杜店鎮黨委副書記、副鎮長;1997年至1998年2月任杜店鎮黨委副書記、鎮長;1998年3月至今任小營鎮黨委書記。1985年被原濱縣縣委、縣政府評為計畫生育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濱州市委、市政府評為抗洪救災先進個人;1999年6月被市政府記三等功。同時被評為“全市十佳公僕”。2000年1月,經濱州地委決定,任濱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助理。

孫國明:1963年6月生,1983年7月參加工作,1986年12月入黨,大學本科學歷,工學學士。現任濱城區小營鎮黨委副書記、鎮長。1983年7月至12月在湖北省建工技校任教,1984年1月至1992年9月在原濱縣水利局任設計室副主任;1992年10月至2001年3月任濱城區水利局副局長;2001年4月至今任濱城區小營鎮黨委副書記、鎮長。1988年至1992年連續5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1992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下派幹部先進工作者;1994年被省人事廳、水利廳評為水利系統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地區人事局、水利局榮記三等功;1997年在徒駭河治理工程中被濱州行署榮記三等功;1998年被市委評為優秀下派幹部;1994年至1998年連續5年被評為市農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1999年被市委命名為優秀共產黨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