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0年屬安化五區,1952年屬安化四區。 1958年敷溪、上馬、長樂、小淹四鄉合併分別成立小淹公社和小淹鎮。1961年按原合併時的鄉調整為四個公社。1984年公社建制改為鄉,1986年小淹鎮、小淹鄉合為小淹鎮。1995年小淹鎮、敷溪鄉並為小淹鎮。2008年進行村級行政區劃調整,轄3個社區10個居民小組:小淹社區、白沙社區、敷溪社區(永豐、谷塘、資洢);18個行政村275個村民小組:老安村(長龍、老安)、雙仙村(塘仙、大雙)、金雙村(金林、雙江、金聯)、長沖社區村、雙橋社區村(灘頭坪)、碧溪村(碧玉、桂花、南陽)、百福村(明星、復興、集中、回龍)、幸福村(大仙、劉家坪、永強)、百足社區村(百足、陶家)、石峰社區村(石峰、高峰)、肖家村(橋亭、大周)、陶澍村(青雙、合草、沙灣)、苞芷園村(苞芷、泥灣)、楊思村(楊石、思模)、百花村(田興、欣欣、蓮形、永康)、白蓮村(蓮花、香草、廟坪、眾興)、勝利村(李家棚、楓樹坪、丁家)、白沙社區村,至2015年無變化。
行政區劃
小淹鎮下轄3個社區,15個村:敷溪社區、小淹社區、白沙溪社區,白蓮村、勝利村、雙仙村、金雙村、老安村、肖家村、陶澍村、楊思村、苞芷園村、碧溪村、百福村、幸福村、百花村、石峰村、百足村。
自然環境
小淹鎮屬雪峰山山系,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境內大部分為中低山,山地占80%。境內最高峰百花村百花寨海拔890米,最低點苞芷園村海拔58米。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6.6度,平均降水1342mm。
資江由西向東自小淹鎮陶澍村西入境,敷溪社區東出境,境內總長19公里。白沙溪發源於白蓮村,流經勝利村、白沙社區村,全長11公里。伊溪從幸福村入境,敷溪社區出境;碧溪發源於碧溪村,流經百福村,全長9公里;老安溪發源金雙村,流經雙仙村、老安村,全長16公里。
主要自然災害有洪災、土石流、旱災、冰凍災害等。
經濟發展
農業
境內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紅薯、玉米等。20世紀80年代後,大力推廣雜交稻、良種紅薯和玉米,糧食總產有所提高。2000年總產糧食10826噸,比1986年增加 240噸。2015年,全年共完成糧食總產量13755噸。陶澍、肖家、幸福等村建立的油菜集中育苗區、油菜新品種高產示範區、綠豆新品種比較試驗區等農業項目成效顯著。
1986年,境內有茶園6600畝,年產茶葉355噸。在市場激烈競爭中,茶葉生產日趨低落,1994年,茶園減至4500畝,產量降至288.5噸,至2000年,仍不見復甦。2008年後,茶產業迅速發展,2015年末有茶園1.5萬畝,農業專業合作社17家。其中潤和集團的七里沖茶園、白沙溪茶廠的鈞澤園茶園、明星林業開發專業合作社的天子山茶園規模均突破1000畝。
1986年,小淹鎮有林地11.4萬畝,蓄積量6.5萬立方,森林覆蓋率為65%。松杉以外,楠竹全縣有名。1987年木材市場放開後,一度造成亂砍濫伐。1989年,全縣開展滅荒綠化,至2000年,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78%,活立木蓄積量增至10萬立方米,楠竹573萬根。是年,林業收入為329萬元,比1996年191萬元增加138萬元,主要是楠竹加工增值所至。2015年末,全鎮有林地面積16.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8.6%。全年完成退耕還林700畝,楠竹低改370畝、封山育林2000畝、荒山造林800畝,新建珍稀樹種基地850畝。
工業
1986年,有各類企業322家,其中鎮辦24家,村辦70家。主要行業有竹木加工、茶葉及商飲、運輸等,是年總產值443.7萬元。1990年後,民營企業迅速發展。規模最大的建玲竹業有限責任公司始建於1993年,該廠利用本地楠竹資源,生產高檔竹地板,產品遠銷西北、東北,2000年實現產值3200萬元,交稅400萬元。1992年,台灣同胞邱進雄先生獨資創辦時代竹器廠,為縣內第一家台資企業。
至2015年底,全鎮共有黑茶產業園1個,黑茶企業14家,全年實現黑茶產業生產總值5.7億元,上交稅金4025萬元。主要黑茶生產企業有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建玲實業有限公司、安化雲天閣茶業有限公司等。從白沙溪茶廠至小淹鎮區沿線,有黑茶品鑑、行銷門店二十餘家,黑茶文化一條街初具規模。“白沙溪”黑茶品牌是中國黑茶標誌性品牌,主要產品有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湘尖茶、精品黑磚條裝茶、精品手築茯磚茶、花捲茶、以及5301、5311、雲尖、茯毫等。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33732 |
男 | 17978 |
女 | 15754 |
家庭戶戶數 | 9182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33711 |
家庭戶男 | 17963 |
家庭戶女 | 15748 |
0-14歲(總) | 7008 |
0-14歲男 | 3595 |
0-14歲女 | 3413 |
15-64歲(總) | 23798 |
15-64歲男 | 12834 |
15-64歲女 | 10964 |
65歲及以上(總) | 2926 |
65歲及以上男 | 1549 |
65歲及以上女 | 1377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33339 |
歷史名人
陶澍
陶澍(1779~1839),字子霖,一字子云,號雲汀、髯樵。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編修,後升御史,曾先後調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撫。道光十年(1830),任兩江總督,後加太子少保,任內督辦海運,剔除鹽政積弊,興修水利,倡導經世致用,並設義倉以救荒年。道光十九年(1839),病逝於兩江督署,贈太子太保銜,諡號“文毅”,入祀賢良祠。有《印心石屋詩抄》、《蜀輶日記》、《陶文毅公全集》等。
彭先澤
彭先澤(1902~1951),字孟津,沙灣人。早年留學日本學習農業。他創辦的安化第一個黑磚茶廠(現白沙溪茶廠的前身)打破了晉、陝茶商“非涇水不能壓磚”的壟斷局面,結束安化黑茶由茶商運往陝西壓制茶磚的歷史,是中國黑茶進行系統理論總結的第一人。
彭國鈞
彭國鈞(1877~1952),原名深梁,號賢訪、潛舫、泉航,後更號全方當代傑出教育家,曾創辦長郡中學。1898年彭國鈞考取秀才,在鄉授徒兩年後入長沙嶽麓書院。在新學影響下,彭國鈞放棄科舉,考入明德學堂速成師範第一班。1905年任教修業,不久加入同盟會,1908年任修業校長。1912年創辦長郡中學,1913年奉派赴日本考察教育,1917年教育部以彭國鈞辦理修業、長郡兩校卓有成效,授予三等獎章。1946年湖南省政府呈準教育部,評彭國鈞、曹典球、何炳麟、曾約農、黃士衡五人為教育家,尊為湖南教育界五老,各贈羊裘、手杖。
風景名勝
陶澍陵園 位於陶澍村,1839年動工,1840年竣工。陵園占地面積7560平方米,由朝庭撥款修建,左宗棠曾親自參與了陵園的規劃和督修,並為其撰寫墓志銘。整個陵園共由牌坊、墓道、夫妻墓冢、享堂、御碑亭五部分組成。
印心石屋 道光十五年,陶澍因政績卓著,被召入京覲見。道光帝詳細詢問了陶澍家世。陶澍向道光帝描述了其家位於“洞庭西南,資水之濱……潭心有石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幼年時隨其父“結屋讀書其上”等情形。道光帝聽了很感興趣,隨即書大小兩方‘印心石屋’匾額以賜。
陶澍官邸 存於安化縣第三中學。總督府基本保留原貌,太保第、鄉賢祠、賜書樓、石雕龍鳳門、雙玉飄香、引水石渠等隱約可見。
文瀾塔 位於資江石門潭北岸,1836年由陶澍回鄉捐資所建。塔高21米,八方七層,四至七層塔角銅鈴32個,風吹鈴響,似仙女奏樂。古塔點綴在高山峽谷之中,青山綠水之間,氣勢雄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公搶印石門潭南北兩岸有蝦公形、雞公形、蜈蚣形三條龍脈,其中蝦公形山與藿草灘相連。雞公、蜈蚣隔江相望,爭搶石印,比勢不讓。蝦公見機而行,從藿草灘順水而下,搶得了石印,故陶澍應運而生。
地方特產
安化黑茶
小淹是安化黑茶的發源地,苞芷園村是小淹的一張歷史名片。據安徽農學院教材《制茶學》載:“安化黑茶最早產於苞芷園。”有資料說,採制安化黑茶的茶行,最初設在敷溪附近的雲盤裡苞芷園、丁家灣一帶,後移到小淹附近的馬家坪及白沙溪口,清道光、鹹豐年後發展到資水沿岸的江南、唐家觀、黃沙坪、東坪等地。至今苞芷園遺存有一塊立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茶葉禁碑,記錄了當時苞芷園一帶茶葉生產的概況,針對商販私販茶葉、摻雜使假、短斤少兩等行為設立八條禁規以除流弊。
竹製品
小淹片區的楠竹和敷溪片區的麻竹名聲遠播國內外,老安村劉海清種竹法受到湖南省林業廳全省推廣,劉海清被評為勞動模範。1998年在安吉舉行的中國竹文化節上,老安村報送的楠竹被評為中國“竹王”,小淹所產毛竹被運往壽光等地,作為大棚蔬菜棚架材料。建玲竹業在興盛時期所生產的竹木複合地板在全國同類產品中排前三名。敷溪社區有家庭式竹器作坊若干家,其所制竹木工藝品(竹籃、竹椅、竹床等家具),行銷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