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名 稱:小檗學 名:BerberisthunbergiiDC.
科 屬:小檗科(Berberidaceae)
屬 名:小檗屬
分 布:中國南北均有栽培。
習 性:對光照要求不嚴,喜光也耐蔭,喜溫涼濕潤的氣候環境,耐寒性強,也較耐乾旱瘠薄,忌積水澇窪,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生長最好,萌芽力強,耐修剪。
形態特徵
落葉小灌木,小枝多紅褐色,有溝槽,具短小針刺,刺不分叉,單葉互生,葉片小型,倒卵形或匙形,先端鈍,基部急狹,全緣葉,葉表暗綠,光滑無毛,背面灰綠,有白粉,兩面葉脈不顯,入秋葉色變紅,腋生傘形花序或數花簇生(2-12朵),花兩性,萼、瓣各6枚,花淡黃色,漿果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熟時亮紅色,具宿存花柱,有種子1-2粒。
主要品種:紫葉小檗(cv.Atropurpurea):葉常年紫紅。矮紫葉小檗(cv.AtropurpureaNana):植株低矮不足0.5米,葉片常年紫紅。金葉小檗(cv.Aurea):葉片常年金黃色。
採集
春、秋季採挖,洗淨曬乾。
來源
性味
《唐本草》:味苦,大寒,無毒。
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治急性腸炎,痢疾,黃疸,熱痹,瘰癧,肺炎,結膜炎,癰腫瘡癤,血崩。
①陶弘景:主口瘡。
②《唐本草》:主口瘡疳蠚,殺諸蟲,去心腹中熱氣。
③《綱目》:治血崩。
④《陝西中草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抗菌消炎。治急性腸炎,痢疾,黃疸,白帶,關節腫痛,陰虛發熱,骨蒸,盜汗,癰腫瘡瘍,口瘡,咽炎,結膜炎,黃水瘡。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燉肉服。外用:煎水滴眼;或研末撒;亦可煎水熱敷。
選方
① 治濕熱痹痛:鮮小檗根五錢至一兩,豬皮肉適量,水燉服。
② 治瘰癧:鮮小檗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或調酒服。
⑧ 治燥熱唇舌破爛:小檗乾樹皮切薄片,浸清水中,每取一片含口中。(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④ 治瘡癤腫痛:三顆針,水煎服,並作局部濕敷。(《常用中草藥圖譜》)
⑤ 治乳癰:鮮小檗根五錢至一兩,豬瘦肉適量,水酒煎服。(《福建中草藥》)
臨床套用
1、治療慢性氣管炎:細葉小檗全草煎製成膏後壓片,每片重0.23克,相當於生藥10克。每次5片,日服2次,10天為一療程,連續三療程。每療程間隔5~7天。共治288例,近期控制28例(12.3%),顯效89例(39.03%)。實踐證明,對鎮咳、止喘、祛痰、消炎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其中尤以消炎作用較好。服藥後80%病人反映食量增加,精神及睡眠好,無副作用。
2、治療小兒肺炎:從細葉小檗提取黃連素製成注射液,供靜脈注射,每日1~3毫克/公斤體重,有明顯的抗菌、抗感染及退熱作用。治療119例,痊癒21例,顯效37例,好轉49例,有效率為89%。用藥後一般均在48小時內體溫降至正常,症狀好轉,食慾增進。但有少數病人在靜注過程中有心慌、出汗、面白及嘔吐等反應,停止注射,休息10分鐘,症狀即可消失。
3、治療痢疾、腸炎:用細葉小檗根提取的小檗鹼(粗製品)製成膠囊,每粒含0.2克。每次1粒,日服3次,首次倍量,小兒減半。試治10例,一般在服藥後第2天症狀消失,第3天大便化驗恢復正常。
4、消除流腦的帶菌狀態:取細葉小檗根2兩(先去其外皮),用水浸泡一晝夜,加水500毫升,熬成200毫升,使用前調整pH在7.0左右,用於滴鼻,每日2次,每次每鼻孔2~3滴,連滴3天。滴藥前。清除鼻涕,頭往後仰,藥液滴入後以咽間有感覺為準。觀察61人,投藥前帶菌數19人,投藥後帶菌敷降至3人。但觀察病例較少,共穩定性有待進一步證實。
育苗技術
小檗在城鄉綠化中廣泛套用,是作綠化色帶、花壇、彩球的優良材料。小檗主要通過種子進行繁殖,也可通過枝條進行扦插育苗。現將方法介紹如下:一、播種時間:北京平原地區在春季土壤解凍後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
二、土壤準備:在播種前深翻土壤30厘米,清除雜草、樹根及其他雜物,然後進行作壟或作床及土壤消毒等工作。
三、作壟及作床:小檗可採用高床育苗及寬壟育苗,尤其是在容易引起土壤板結的壤土及粘土上更是如此。在沙壤土上可以採用低床可平床育苗。先作高床。高床的規格:長×寬×高=(10-15)×(1-1.2)×(0.2-0.25)米,床間距30至40厘米。作床前應劃線,床面平整,邊角分明,大小相等,規格為一致。然後作寬壟,寬壟的規格為長×寬×高=(10-15)×0.4×0.3米,壟間距30厘米,作壟時做到:大小一致,平直,土塊破碎,整齊美觀。然後進行土壤消毒,在播種前的3至5天,選擇晴朗的天氣,用5%的多菌靈噴灑床面或壟面,進行土壤消毒。播種前3天至5天噴灑1:100的氟樂靈,可減少雜草滋生。
四、種子處理:主要是種子的消毒及催芽工作,兩者可以結合起來同時進行。方法是:把小檗種子浸泡在5%的多菌靈溶液中24至36小時,然後撈出,與經過消毒過篩的濕河沙按種子與河少的體積比為1:3混合均勻。然後選擇地勢高,背風向陽,地下水位小於1.5米的地方,挖一四壁垂直的催芽坑,坑的大小依種子的數量而定。在催芽坑的最底下添5厘米的河沙,然後放置通氣稈(用4至6根玉米稈作成),在把種子與河沙的混合物放置其中,上面覆蓋5厘米的河沙,再覆蓋5厘米的黃土即可。隨時檢查種子的發芽情況。一般情況下,北京平原地區3月下旬催芽後,10天至15天種子即可裂口發芽。
五、播種要點
1、壟播。用播種小鎬在壟的兩側各開出寬深各5厘米的播種溝。開溝時做到深淺一致,大小相等,端直。撒種時要均勻,不漏播,不重播。播種量為每畝15公斤。覆土厚度為3至5厘米較合適。覆土後用鎮壓機鎮或踩實,通過側方灌溉灌一次透水。
2、高閒播種。在做好的高床上,均勻撒種,種子間距1至1.5厘米。覆土厚度2厘米。覆土後噴霧,灌透水。
種苗管理
1. 鬆土除草:播種後如雜草大量滋生,可通過人工或機械方法進行清除雜草,除草時應做到“除小、除早、除了”的原則。鬆土厚度2至3厘米。2. 施肥灌溉:當苗高3至5厘米時進行土壤,複合肥每畝用量10至15千克即可。依土壤墒情及時灌溉。
3. 病蟲防治:小檗苗期,要注意苗木立枯病的預防,通過提早播種、高壟育苗、土壤消毒、種子發芽出土時每隔10天噴灑5%的多菌靈(連續噴灑三次)等措施,可以得到較好的預防。其他病蟲害較少,未見危害發生。
4. 苗木防寒:在入冬前的11月中旬灌凍水,然後埋土防寒。
通過以上措施,小檗當年苗高可達20至25厘米,壯苗率達80%以上。雖然通過播種方法可以獲得較高的出苗率,但播種後會出現性狀分離現象,即播種出苗後苗木葉片不全是紫色的,也有綠色的,大小也有差異。因此,選擇純種小檗種子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