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1-3米。老枝黃褐色或灰褐色,幼枝淡黃色,具條棱和稀疏黑色疣點;莖刺粗壯,三分叉,腹面具槽,與枝同色,長1-4厘米。葉革質,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3-10厘米,寬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中脈凹陷,側脈微顯,背面淡綠色,中脈隆起,側脈微隆起或不顯,兩面網脈不顯,不被白粉,葉緣平展,每邊具10-20刺齒;葉柄長1-4毫米。花10-25朵簇生;花梗長8-15毫米;花黃色;小苞片卵形,長約2.5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急尖;萼片2輪,外萼片卵形,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急尖,內萼片長圓狀橢圓形,長約7毫米,寬約4毫米,先端圓鈍;花瓣長圓狀橢圓形,長約6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缺裂,基部縊縮呈爪,具2枚長圓形腺體;胚珠單生。漿果長圓形,藍黑色,長7-8毫米,直徑3.5-4毫米,頂端具明顯宿存花柱,被白粉。花期3月,果期5-11月。
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1100-2100米的山坡、溝邊、林中、林緣、灌叢中或竹林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湖北、四川、貴州、湖南、廣西。
主要價值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細菌性痢疾,胃腸炎,副傷寒,消化不良,黃疸,肝硬化腹水,泌尿系感染,急性腎炎,扁桃體炎,口腔炎,支氣管炎;外用治中耳炎,目赤腫痛,外傷感染。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研粉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