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症(脊髓灰質炎)

(一)隱性感染(無症狀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 (二)頓挫型(輕型):約占4~8%,病毒侵襲全身非神經組織。 4.對發熱較高,病情進展迅速者,可採用丙種球蛋白肌注。

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以發熱、上呼吸道症狀、肢體疼痛,少數病例出現肢體弛緩性癱瘓為特徵。

【病因】

脊髓灰質炎病毒經口進入人體後,即侵入咽部和腸道的淋巴組織,則形成隱性感染;抗體低下病毒則進入血循環,引起病毒血症。若機體缺乏免疫力,病毒隨血流經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系統,並沿神經纖維擴散,引起無癱瘓期症狀;如果運動神經元受損嚴重,則導致肌肉癱瘓,引起癱瘓期症狀。

【臨床表現】

潛伏期3~35日,一般為7~14日。按症狀輕重及有無癱瘓可分為隱性感染、頓挫型,無癱瘓型及癱瘓型。
(一)隱性感染(無症狀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後無症狀出現,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產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樞神經系統,但從咽部和糞便中可分離出病毒,體內可查到特異性中和抗體。
(二)頓挫型(輕型):約占4~8%,病毒侵襲全身非神經組織。臨床症狀缺乏特異性,可出現①上呼吸道炎症狀,如不同程度發熱,咽部不適,咽充血及咽後壁淋巴組織增生,扁桃體腫大等;②胃腸道症狀,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腹部不適等;③流感樣症狀,關節、肌肉酸痛等。症狀持續1~3日,自行恢復。
(三)無癱瘓型:脊髓灰質炎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且循環神經纖維散布全身,可在發病之初出現此期症狀,但多數患者可在前驅期後有1~6日無症狀或症狀減輕,而後進入此期。
(四)癱瘓型:約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徵為在無癱瘓型臨床表現基礎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質,腦及腦神經的病變,導致肌肉癱瘓

【診斷】

1.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大多正常,少數患者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輕度增多。血沉增速。
2.腦脊液檢查:細胞數迅速降低,蛋白量則增高,形成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3.病毒分離:起病一周內可從咽部及糞便內分離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門拭子採集標本並保存於含有抗生素的Hanks液內,多次送檢可增加陽性率。
4.血清學檢查。

【治療】

(一)無癱瘓型。
1.臥床休息。
2.肌痛和四肢項背強直者局部給予濕熱敷,以增進血液循環,口服鎮靜劑,必要時服鹽酸哌替啶及可待因,減輕疼痛和減少肌痙攣。
3.靜脈注射50%葡萄糖液加維生素C1~3克,每日1~2次連續數日,以減輕神經水腫。
4.對發熱較高,病情進展迅速者,可採用丙種球蛋白肌注。
5.腎上腺皮質激素。
(二)癱瘓型。
1.患者應躺在有床墊的硬板床上,注意癱瘓肢體的護理,避免外傷受壓,置於舒適的功能位置,以防產生垂腕垂足現象。有便秘和尿瀦留時,要適當給予灌腸和導尿。
2.促進神經傳導功能的恢復。
3.中藥治療 可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4.呼吸障礙及吞咽困難的處理。
5.循環衰竭的防治。


患病部位: 全身性疾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