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寬尾鳳蝶最大特徵就是尾狀突起特別寬大,內有兩條紅色翅脈(第三及第四脈)貫穿尾突,此一特徵可與其它鳳蝶做區別。成蟲展翅約 9.2∼10公分,雌蝶體型較雄蝶大,但雌雄蝶翅形狀及
色彩斑紋相同。前翅底色黑而略帶褐色,後翅在中室附近有白色大紋,在外沿則有一排紅色弦月型紋。台灣特產和中國大陸產的寬尾鳳蝶非常接近。
相同處有:都具有寬大尾狀突起,且有兩條尾脈。
不同處有:後翅中室和附近呈白色,外緣各室、臀角、尾突上的紅斑呈圓門形。雌蝶翅面較寬圓。
棲息環境
棲息於台灣中、北部1000-2000公尺之森林,以太平山、拉拉山地區較多,高雄縣之藤枝為分布南界。其幼蟲的食草台灣 樹也是珍貴稀有植物,且分布地點呈零星分布。寬尾鳳蝶的幼蟲和蛹均具保護色,野外不易尋得。成蟲出現於春夏之際,因數量少,並不容易見到。
基本資料
科別:鳳蝶科
學名:
分布:本種分布於海拔較高山區,台灣中北部海拔 1000~1500 公尺左右山區才可見到成蟲活動,但目前分布範圍非常狹隘,以桃園縣、宜蘭縣交界處山區族群數量稍多,新竹縣亦有少量族群分布。作為中國特有種,主要
分布於廣東、廣西、湖南等12 個省、市、自治區。
備註:本種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為『一級瀕臨滅絕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早期除分布於北部山區之外,台灣中部山區如梨山、佳陽、谷關、八仙山等山區皆有分布,但目前分布範圍非常狹隘,以桃園縣、宜蘭縣交界處山區族群數量稍多,新竹縣亦有少量族群分布,平常不易見到成蝶活動。
由於開發的腳步早已深入人跡罕至的深山地區,再加上本蝶種的寄主植物數量原本就非常稀少,寬尾鳳蝶的未來實在令人擔憂,而國家對於寬尾鳳蝶的各種保護或復育政策,卻遠不及開發的腳步,這同時也是其它許多種蝶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生長繁殖
卵期
卵的外觀呈圓球形,色澤為淡黃色,直徑約為
1.4 mm,高約 1.2 mm。表面光滑,底部扁平,中央有一不明顯精孔。卵寄生蜂為其天敵。卵期約為 5~6 日。
幼蟲期
初齡幼蟲外觀擬態鳥糞狀。一齡幼蟲頭部、胸、
腹部呈灰褐色,隨著幼蟲成長,體色逐漸改變為黑綠色;終齡幼蟲頭部黃褐色,體呈翠綠色。終齡幼蟲體長約為 60~70 mm。
一齡幼蟲體表散生灰白色刺毛,三胸節背方及腹節末端各有一對角狀突起,隨著幼蟲成長,刺毛消失,前胸及腹節末端有一對角狀突起,各體節亞背線有小突起,胸節兩側及第 2 腹節體側延伸到第 4~5 腹節背方及第 8、9 腹節背方有白色花紋,外觀呈鳥糞狀。
終齡幼蟲後胸兩側有褐色外框之黑眼紋,第1腹節後方有一帶白框之
黃褐色圈狀帶紋,第 2 腹節第 4~6 腹節有具黑框之褐色圈紋。有小繭蜂、寄生蜂、寄生蠅、食蟲椿及鳥類等捕食性天敵。幼蟲發育期約需 30~35 日不等,視溫度而定。
剛孵化之初齡幼蟲停棲於寄主葉表中肋,幼蟲攝食嫩葉,老熟幼蟲喜愛停棲於寄主植物成熟葉面,會於固定葉面吐絲造一蟲作,平時棲息其上並取食其它葉片。幼蟲前胸具橙紅色半透明臭角,平時縮於前胸背板縫內,受到驚嚇或騷擾時,可外翻伸出,並分泌具臭味之橙色液體,用以驅敵。
蛹期
蛹為帶蛹,絲帶通過後胸背方懸掛於固定物上,為灰或白色
。蛹體呈褐色,體表粗糙類似青苔蛹,長 35~40 mm。中胸背方稍微隆起,頭部前端呈斜截狀,外觀擬態枯枝。蛹期長達 7 個月,冬季以蛹越冬。老熟幼蟲於寄主植物枝條或附近隱密之植物枝葉間,尋找適當地點吐絲化蛹。外觀擬態枯枝狀,藉以混淆天敵耳目。
成蟲期
雄蝶前翅端稍圓,整體外觀狹長,無任何明顯花紋,後翅外緣呈波浪狀,具大型尾狀突起,突起內有兩條翅脈通過。後翅內緣輕微反卷,長有細長黑色鱗毛。雌蝶體型較大,外觀與雄蝶相似。成蟲翅表為黑色,本種為大型蝶種,展翅約為 8.0~9.0 cm。有蜘蛛、螳螂、青蛙、蜻蜓、鳥類等捕食性天敵。
生活習性
寄主植物
檫樹和鵝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還有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 Dunn 等。
幼時習性
在廣州(N 23°1′,E 113°2′)地區,卵期約為7 d,1 齡歷期約為5 d,2 齡6~7 d,3 齡7~8 d,4 齡10~12 d, 5 齡13~17 d,預蛹期2 d,蛹期15~18 d.生命歷期為58~69 d.幼期蛻皮有較強的規律性,常在上午進行,且常伴有體液的排出,在飼養過程中經常發生蛻皮時位置不合適而導致體液浸沒氣門致蟲體死亡的現象。
孵化
幼蟲自卵殼頂部咬一圓形開口(直徑約0.9 mm)孵化出殼,片刻後,取食卵殼,直至幾乎不留殘跡,隨後爬離孵化位置尋找取食場所。1~4 齡幼蟲蛻皮約1 h 後,取食幾乎整個蛻,接下來靜止約4 h 後開始取食葉片。齡期越小,其蛻皮前的靜止時間與食蛻後取食葉片的間隔時間就越短.幼蟲行動緩慢,個體之間和睦相處,無典型的群居性,具明顯的擬態、警戒色等保護性狀,低齡期與高齡期保護性狀差異明顯,1 齡幼蟲具警戒保護特性,2~5 齡幼蟲具擬態保護特性(其中5 齡幼蟲還同時具有警戒保護特性)。
取食行為
1~2 齡幼蟲取食葉片後,葉片留有大小不一的食痕.3~5 齡幼蟲食量大增,體長、體重增長也較快,常從葉緣取食深至主脈,後轉移至葉緣重新開始取食,直至取食完約1/3 葉片後,方才轉移取食場所.喜食葉片的中部,但極少見其取食葉尖部分;取食中等大小的成長葉,不喜食老葉、嫩葉。
休息行為
休息時常爬至完整葉片(非取食過的葉)正面近主葉脈處,靜止不動,無明顯避光行為(封二圖2-1),依靠自身的擬態以及保護色(警戒色)逃避天敵,休息後再爬至原取食葉片上繼續取食。
化蛹
老熟幼蟲在停止取食後常爬離取食場所,當尋找到合適場所後,身體懸掛,靜止不動,並慢慢萎縮,排出大量體液.部分個體往往因尋找合適的場所需爬行一整天,在野外常發現有部分個體爬行至寄主植物周邊的建築物或岩石上化蛹。
其他
寬尾鳳蝶的5齡大幼蟲在受驚而翻出臭角時,還使三胸節鼓凸呈特大的三角形,配合其上的三大黑斑,形成毒蛇樣的威嚇姿態,籍以自衛。紅角大粉蝶的5齡大幼蟲在受驚時,能抬起蟲體前五節,配合其腹面特具有的斑紋,酷似攻擊前的眼鏡蛇的姿態,恐嚇外敵,籍以自衛。
寬尾鳳蝶的低齡幼蟲擬態鳥糞,末齡幼蟲擬態毒蛇,蛹擬態枯枝。
鑑別特徵
成蟲前翅底色黑褐色, 後翅與之相同, 但在中室附近有大型白紋, 後
緣則有成排之紅色弦月形紋。此蝶與其它鳳蝶最明顯不同之處就是其後翅尾突特別寬大,內有兩條脈紋貫穿其中,此為其它種類所無之特徵。雌、雄外形相似,但雌者較大。
生態地位
該種為台灣特產,極為稀有。成蟲棲息時常平放翅膀,飛行緩慢,常作滑翔飛態,幼蟲寄主於檫樹。在烏來和台東都有採集記錄。該種在學術上有很高的價值,有中國“國蝶”的美譽。
保護措施
寬尾鳳蝶喜歡出沒于海拔1000到2000公尺的山區,早期這些地點都是交通不便、人跡罕至的地方,加上其發生期僅限於每年5到8月間,因此當時的採集記錄非常稀少,而被稱為「夢幻之蝶」,但卻也因為聲名大噪,一對寬尾鳳蝶往往可以賣到上萬元,在金錢的驅使下,也使寬尾鳳蝶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2000 年,中國
國家林業局第7 號令頒布《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將其列為國家保護種。
由於開發的腳步早已深入人跡罕至的深山地區,再加上本蝶種的寄主植物數量原本就非常稀少,寬尾鳳蝶的未來實在令人擔憂,而國家對於寬尾鳳蝶的各種保護或復育政策,卻遠不及開發的腳步,這同時也是其它許多種蝶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鳳蝶科分類
昆蟲綱-鱗翅目-蝴蝶-鳳蝶科 | 世界上蝴蝶已知種類有17000種左右,都是些惹人矚目的昆蟲,我國的蝴蝶種類有1300餘種。 |
裳鳳蝶屬 | 金裳鳳蝶 | 金裳鳳蝶裳鳳蝶 | 螢光裳鳳蝶 |
曙鳳蝶屬 | 暖曙鳳蝶 | 瑪曙鳳蝶 | 曙鳳蝶 | 窄曙鳳蝶 | 瓦曙鳳蝶 |
麝鳳蝶屬 | 麝鳳蝶 | 中華麝鳳蝶 | 長尾麝鳳蝶 | 灰絨麝鳳蝶 | 達摩麝鳳蝶 | 短尾麝鳳蝶 | 突緣麝鳳蝶 | 粗絨麝鳳蝶 | 多姿麝鳳蝶 | 白斑麝鳳蝶 | 雲南麝鳳蝶 | 紈褲麝鳳蝶 | 彩裙麝鳳蝶 |
錘尾鳳蝶屬 | 錘尾鳳蝶 |
珠鳳蝶屬 | 紅珠鳳蝶 |
斑鳳蝶屬 | 褐斑鳳蝶 | 斑鳳蝶 | 小黑斑鳳蝶 | 翠藍斑鳳蝶 | 臀珠斑鳳蝶 |
鳳蝶屬 | 紅肩美鳳蝶 | 玉牙美鳳蝶 | 黑美鳳蝶 | 玉斑美鳳蝶 | 妹美鳳蝶| 美鳳蝶 | 寬頻美鳳蝶 | 納補美鳳蝶 | 玉帶美鳳蝶 | 藍美鳳蝶 | 紅基美鳳蝶 | 台灣美鳳蝶 | 紅斑美鳳蝶 | 馬哈美鳳蝶 | 窄斑翠鳳蝶 | 碧翠鳳蝶 | 穹翠鳳蝶 | 短尾翠鳳蝶 | 重幃翠鳳蝶 | 波綠翠鳳蝶 | 克里翠鳳蝶 | 綠帶翠鳳蝶 | 巴黎翠鳳蝶 | 西番翠鳳蝶 | 達摩翠鳳蝶 | 柑橘鳳蝶 | 金鳳蝶 |
寬尾鳳蝶屬 | 寬尾鳳蝶 | 台灣寬尾鳳蝶 |
燕鳳蝶屬 | 燕鳳蝶 | 綠帶燕鳳蝶 |
青鳳蝶屬 | 統帥青鳳蝶 |碎斑青鳳蝶 | 寬頻青鳳蝶 | 木蘭青鳳蝶 | 銀鉤青鳳蝶 | 青鳳蝶 | 黎氏青鳳蝶 |
紋鳳蝶屬 | 紋鳳蝶 | 細紋鳳蝶 | 客紋鳳蝶 |
綠鳳蝶屬 | 斜紋綠鳳蝶 | 綠鳳蝶 | 芒綠鳳蝶 | 紅綬綠鳳蝶 |
劍鳳蝶屬 | 金斑劍鳳蝶| 鐵木劍鳳蝶 | 升天劍鳳蝶 | 華夏劍鳳蝶 | 圓翅劍鳳蝶 | 烏克蘭劍鳳蝶 | 四川劍鳳蝶 |
旖鳳蝶屬 | 旖鳳蝶 | 西藏旖鳳蝶 |
鉤鳳蝶屬 | 褐鉤鳳蝶 | 鉤鳳蝶 |
喙鳳蝶屬 | 喙鳳蝶 | 金斑喙鳳蝶 |
絲帶鳳蝶屬 | 絲帶鳳蝶 |
尾鳳蝶屬 | 多尾鳳蝶 | 二尾鳳蝶 | 麗斑尾鳳蝶 | 三尾鳳蝶 | 不丹尾鳳蝶 | 玉龍尾鳳蝶 | 玄裳尾鳳蝶 |
虎鳳蝶屬 | 中華虎鳳蝶 | 虎鳳蝶 | 長尾虎鳳蝶 |
中國珍稀蝴蝶名錄(昆蟲綱—鱗翅目—蝶科)
蝶名 | 拉丁學名 | 分布地區 |
金斑喙鳳蝶 | Teinopalpus aureus | 福建、廣東、廣西、海南 |
金帶喙鳳蝶 | Teinopalpus imperialis | 四川、廣西 |
雙尾褐鳳蝶 | Bhutanitis mansfieldi | 雲南 |
三尾褐鳳蝶 | B. thaidina | 陝西、四川、雲南、西藏 |
多尾褐鳳蝶 | B. lidderdalii | 雲南 |
麗斑褐鳳蝶 | B. pulchristata | 四川 |
玉龍褐鳳蝶 | B. yulongensis | 四川、雲南 |
玄裳褐鳳蝶 | B. nigrilima | 四川 |
不丹褐鳳蝶 | Bhutanitis ludlowi | 雲南 |
長尾虎鳳蝶 | Luehdorfia longicaudata | 陝西 |
中華虎鳳蝶 | L. chinensis | 陝西、河南、江蘇、浙江、湖北 |
虎鳳蝶 | L. puziloi | 吉林 |
寬尾鳳蝶 | Agehana elwesi | 陝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 |
台灣寬尾鳳蝶 | Agehana maraho | 台灣 |
燕鳳蝶 | Lamproptera curia | 廣東、廣西、海南、雲南 |
綠帶燕鳳蝶 | L. meges | 廣西、海南、雲南 |
金裳鳳蝶 | Troides aeacus | 陝西、江西、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西藏 |
黃翼鳳蝶 | Troides helena | 廣東、海南、雲南 |
珠光鳳蝶 | T. magellanus | 台灣 |
曙鳳蝶 | Atrophaneura horishana | 台灣 |
大紫蛺蝶 | Sasakia charonda | 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陝西、湖南、浙江、台灣 |
黑紫蛺蝶 | S. funebris | 浙江、福建、四川、雲南、貴州 |
最美紫蛺蝶 | S. pulcherrima | 四川 |
線紋紫斑蝶 | Euploea mulciber | 華南及西南部、台灣、西藏南部 |
阿波羅絹蝶 | Parnassius apollinaris | 新疆 |
夏夢絹蝶 | Parnassius jacquemontii | 甘肅、西藏、青海、新疆 |
愛珂絹蝶 | Parnassius acco Gray | 甘肅、四川、新疆、雲南、西藏; |
白絹蝶 | Parnassius stubbendorfii Ménétriès | 黑龍江、遼寧、四川、西藏、青海、蘭州、定西、甘南、天水、隴南 |
冰清絹蝶 | Parnassius glacialis Butler | 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南 |
珍珠絹蝶 | parnassius orleans Oberthur | 內蒙古、陝西、甘肅、四川、新疆、青海、西藏 |
依帕絹蝶 | Parnassius epaphus | 新疆,甘肅,西藏,青海,四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