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簡介
為了引導和督促孩子在家學習,一些教師習慣給家長布置“作業”,如簽名、出試卷、改作業等,以為這樣既輔導了學生,又可讓家長擔負起監督責任,卻不曾想到,這種做法令許多家長十分為難。
存在現象
現象1
家長適度參與 親子互動“加分”
近日,新京報記者走訪多所學校發現,一些學校會給家長布置“輕量級”任務,如聽寫、手工作業等等。受訪家長表示,對於親子互動有助益,樂於完成。
劉女士孩子在東城一所國小讀三年級,她說,需要她參與的主要是語文和英語的聽寫作業,頻率約每周一兩次。劉女士認為,學校布置需要家長參與的作業,給家長的任務量很小,而且家長有義務教導自己的孩子。“家長不能把孩子全推給老師,自己對孩子都不上心,還能指望什麼呢?”劉女士說,學校沒有要求家長檢查或者批改孩子作業。
白女士孩子在西城區一所國小讀四年級,白女士說,學校老師有時會布置一些手工作業,比如用易拉罐、舊紙盒來製作手工作品,她會與孩子一起完成。在自己有空餘時間時,她也會檢查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白女士說,類似的小作業用一個小時就完成了,孩子也挺喜歡這種形式的作業,“家長和孩子可以有個互動,挺好的。”此外,白女士在空餘時間也會檢查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
五年級王同學告訴記者,需要家長參與的作業一般只需花費他們十分鐘左右,比如為他記錄跳繩次數、填寫調查問卷、在作業和試卷上籤字等。王同學說,老師沒有要求過家長批改他的作業。他贊成讓家長做一些在作業或卷子上籤字的事情,“這可以讓家長知道學校的教學內容,了解孩子學習情況,也用不了多長時間”。
在海淀一所國小讀二年級的楊同學說,平時老師會布置聽寫默寫的作業,老師沒要求家長批改,但必須簽字。楊同學說,她也願意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手工作業。
現象2
親子作業過難 家長只得“包辦”
也有家長指出,一些“任務”明顯加重了家長負擔,有“考家長不是考孩子之嫌”。
西城區某國小四年級學生家長黃女士告訴記者,對於聽寫類作業,一般老師會要求家長先給孩子批一下,第二天老師還會再判一遍。每學期老師還會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做一兩次手抄報,黃女士一般會在周末花三到四小時做這項作業,“比較麻煩,要自己設計,還要塗色”。
楊女士的外孫正在東城區一所國小讀一年級,楊女士不建議老師給家長布置作業,也不支持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作業。她說,這些作業加重了家長負擔,而且很多情況下家長過於包辦,完全取代孩子來完成作業,導致孩子失去獨立思考和動手的機會,最後成了“考家長而不是考孩子”。
楊女士給記者展示一張孩子手工作業成果的照片,照片中是一雙白色帆布鞋,鞋子上畫著漂亮的彩色長龍。楊女士說,這是學校給孩子布置的親子手工作業,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她說,孩子媽媽邀請閨蜜,兩個人花了四小時完成了作品,“孩子就在一旁看著”,這個作品最後還獲了獎。“親子作業其實也‘親子’不到哪兒去,而且還要買一雙鞋,畫完了洗不了也穿不了。”楊女士說。
隨後,楊女士又給記者看了河北邯鄲一位家長的朋友圈照片,這名家長在朋友圈中曬出老師布置給她和孩子的一份選擇題試卷,其中一題為“黨章規定可以申請入黨的年齡為滿()歲”。
相關看法
有家長還反映,“家長督促孩子完成作業是應該的,但又是讓我們檢查對錯,又是幫孩子默寫,還有做小報,花樣太多,我一回家連看報紙、電視的時間都沒有啊!”
家長如何配合孩子完成作業,某國小四年級班主任老師認為,家長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並不是簡單地陪孩子完成作業。做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此應儘量讓其獨立完成。家長只要適當督促,或者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即可。
同時,老師指出,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並非很難,大多比較實用、適量、適度。家長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要考慮是否有利於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是否有利於孩子思辨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於孩子學習興趣的激發。家長在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不要大包大攬,學習能力的發展要靠學生獨立思考來完成。因此,家長還是應對孩子作業放手,讓他們獨立完成。別剝奪了孩子思考和摸索的過程。
相關規定
2014年4月,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行為的意見》,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得給學生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學生家長代為評改作業。
2018年4月,山東省教育廳發布《山東省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國小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課後作業,國小三年級及以上的課後作業,需按照《山東省中國小教學基本規範》嚴格控制。此外,學生作業批改必須由教師完成,不得讓家長批改作業。
2018年9月30日,陝西省發布《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教師不得要求家長批改教師布置的作業或糾正孩子的作業錯誤,不得布置要求家長完成或需要家長代勞的作業,杜絕過度要求家長參與學生作業的完成與批改。
此外,遼寧、寧夏、江蘇、浙江等多個省份也已經出台相關方案,明確禁止或限制中國小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家長批改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