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簡介
“古爾邦節”是 阿拉伯語的音譯,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 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宰牲節”或“忠孝節”。它是中國回、 維吾爾、 哈薩克、 烏孜別克、 塔塔爾、 塔吉克、 柯爾克孜、 撒拉、 東鄉、 保全等少數民族的宗教節日。 回族又稱它“過大年”,而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則把它作為他們的新年。節日起源
古爾邦節的宰牲,起源於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傳說。據《古蘭經》記載,安拉為了考驗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祖先易卜拉欣,命令他把兒子殺死獻祭,他完全服從,將兒子帶到耶路撒冷現在岩石清真寺內的一塊目前作為聖物的石頭上,準備將兒子殺死燒掉獻祭給安拉。安拉達到考驗他的目的,命令天使及時地送來一隻黑羊代替易卜拉欣的兒子獻給安拉。
基督教聖經記載的略有不同,認為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庶生兒子,和他母親一起回到埃及,亞伯拉罕要殺的是自己90歲時生的嫡生子以撒(伊斯蘭教譯為易司哈格),但情節一樣。
為紀念這一事件和感謝真主,先知穆罕默德繼承了這一傳統,列為朝覲功課禮儀之一。
教法規定;凡經濟條件寬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奉行宰牲禮儀。朝覲者在伊斯蘭曆12月10日舉行宰牲,其他各地的穆斯林自10至12日,期限為3天。超逾期限,宰牲無效。穆罕默德順主命,效發易卜拉欣宰牲獻祭,於伊斯蘭教曆2年(633)12月10日定製會禮,即今宰牲節。宰牲與朝覲同義,目的為求接近真主。
這個節日的意義是信徒們表示:為了遵守聖行,以及對真主的忠誠,願意獻出一切。
歷史記載
正史記載
穆斯林“古爾邦”節的來歷經文出處:《討拉特-創世紀》
這些事以後,真主試驗易卜拉欣,對他說:“易卜拉欣啊!”他回答:“我在。”真主說:“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所愛的獨子易司哈格,到摩利亞地方去,在我指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獻為燔祭。”易卜拉欣把獻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易司哈格的身上,自己手裡拿著火與刀,他們到了真主指示他的地方,易卜拉欣就在那裡築了一座祭台,擺好了柴,綁了自己的兒子易司哈格,就把他放在祭台的柴上,天仙說:“不要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一點也不能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真主的了,因為你沒有留下你的兒子、你的獨子不給我。”易卜拉欣抬眼觀看,看見在後面有一隻公綿羊,兩角扣在稠密的小樹叢中;易卜拉欣就去取了那隻公綿羊,把它獻為燔祭,代替自己的兒子。
“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عيد اضحى(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拉丁文稱為Eid Adha。“爾德”是中文“節日”的音譯。亦稱古爾邦節、“忠孝節”、“爾德節”或“古爾巴尼”。意為“獻祭”、“獻牲”,含有“犧牲”、“獻身”。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稱作“犧牲節”或“宰牲節”。也譯作“庫爾班”,為朝覲功課的重要儀式之一。(《伊斯蘭百科全書》)
古爾邦節(意譯為宰牲節),又稱“大節”,是伊斯蘭教重要節日之一。在伊斯蘭曆每年的12月10日,麥加朝聖過後。據古蘭經記載,即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沒有兒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賜給他一個兒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兒子,他衷心感謝真主的恩賜,精心撫養幼子。十幾年後的一天夜裡,伊卜拉欣作了一個夢,夢見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愛的兒子宰掉獻祭以考驗他的誠心。伊卜拉欣惟命是從毫無遲疑,他懂事的兒子也毫無懼色並鼓勵父親宰己獻祭。於是,伊卜拉欣作著宰子的準備。
伊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當伊斯瑪儀側臥後,他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兒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個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點皮。伊斯瑪儀說:“我的父啊,你把我翻個身,讓我匍匐而臥,這樣你就下決心吧,順從真主的命令。”伊卜拉欣聽了兒子的勸言,把他翻了個身,然後解下刀子使勁宰時,真主讓伊卜拉欣刀下留人,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羝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伊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當伊斯蘭教創立後,穆斯林們承認伊卜拉欣並尊為聖祖,每年的這一天,便形成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沿襲至今,成為所有信伊斯蘭教(安拉)的人們的傳統節日之一。(《阿拉伯語詞典》)
民間傳說
古爾邦節的宰牲,起源於伊斯蘭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故事。易卜拉欣獨尊安拉,無比忠誠,他常以大量牛、羊、駱駝作為犧牲向安拉獻禮,人們對他的無私虔誠行為大惑不解。易卜拉欣老來無子,甚是煩惱,即向安拉祈禱:倘若安拉給他子女,即使以愛子作為犧牲,他也決不痛惜。後來,他的妻子真生了一個兒子——伊斯瑪儀。伊斯瑪儀的出生,給老兩口帶來了無盡的愉悅。光陰荏苒。易卜拉欣把許願的事情已經忘記了。在伊斯瑪儀長成一個英俊少年的時候,安拉的考驗來了。安拉幾次在夢境中默示易卜拉欣,要他履行諾言。於是他向愛子伊斯瑪儀說明原委,並帶他去麥加城米納山谷,準備宰愛子以示對安拉的忠誠。途中,惡魔易卜劣廝幾次出現,教唆伊斯瑪儀抗命和逃走,但伊斯瑪儀拒絕魔鬼的誘惑,憤怒地抓起石塊擊向惡魔,最後順從地躺在地上,準備遵從主命和其父的善舉。
正當易卜拉欣舉刀時,天使吉卜利勒奉安拉之命降臨,送來一隻綿羊以代替犧牲。與此同時,安拉默示:“易卜拉欣啊!你確已證實那個夢了。我必定要這樣報酬行善的人們。這確是明顯的考驗。”(《古蘭》37:104至106)。
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時,真主又降示:“我確已賜你多福,故你應當為你的主而禮拜,並宰犧牲。”(《古蘭》108:1至2)。穆罕默德順主命,效法易卜拉欣宰牲獻祭,於伊斯蘭曆2年(公元633年)12月10日定製會禮,即宰牲節。宰牲與朝覲同義,目的為求接近真主。
基督教《聖經》對這個故事的記載在內容上略有不同,認為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庶生兒子,和他母親一起回到埃及,亞伯拉罕要殺的是自己90歲時生的嫡生子以撒(伊斯蘭教譯為伊斯哈克),但情節一樣。(古蘭經故事)
節日意義
伊斯蘭教重大節日之一的古爾邦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廣泛的勸化作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它對伊斯蘭精神的弘揚,對信念的樹立和鞏固,對人們相互幫助、扶貧濟困、團結友愛、增強倫理 道德觀念以及與邪惡作鬥爭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伊斯蘭的真義認為對主 虔誠是 穆斯林的最高品質。 《古蘭經》指出:“在 真主看來,你們中最尊貴者,是你們中最敬畏者。作為一個穆斯林還要遵循古蘭真義,發揚助人為樂的 精神。團結友愛,相互支持、互相幫助是 伊斯蘭教所倡導的,穆斯林要身體力行的一項善功。 伊斯蘭教對於助人濟貧,更有詳細的規定:1、不望報酬;
2、不待人求;
3、不為人看;
4、要盡全力;
5、寬貸窮人、孤兒;
5、善待親鄰等。
不把所宰之牲的肉全部分給親友和窮人,還要給自己留一份,這也就是要求穆斯林關心和愛護別人的同時也要關心和愛護自己,真主並不要求只關心別人而不愛護自己。有了好的身體才能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和勞動,才能更好的傳播伊斯蘭教,為民族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伊斯蘭教導穆斯林一定要同呼吸、共命運、同舟共濟、共同前進。有句俗語說的好:“一刻不忘行善積福,日後必獲佳美回報。”所以,在古爾邦節宰牲獻祭,是向真主表示忠心,以便接近真主,這是敬主愛人、發揚友愛精神的具體表現。
宗教功課
古爾邦節,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在 清真寺舉行會禮,宰牛羊或駱駝,以表示對節日的慶賀。而宰牲與穆斯林的宗教及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可分為“獻祭宰牲”與食用宰牲兩類:獻祭宰牲(吳都罕葉)也稱作“古爾巴尼”,專指為求主喜悅,緬懷先知的事跡。在宰牲節里所進行的宰牲,實質上是一項嚴肅的宗教功課,對此,經、訓與教法都有特別的規定和禮儀。食用宰牲,主要是指穆斯林為滿足日常生活食用而進行的宰牲。節日時間
古爾邦節是宗教節日,在伊斯蘭教曆十二月十日。伊斯蘭教使用的曆法,分太陽曆和太陰曆,太陽曆用於農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與公曆基本相同。太陰曆用於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輪迴總相差十來天。
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麥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教歷的元年元旦。由於古爾邦節與公曆之間的差異,使這些年節有時候是在冬天,有時候卻又是夏天。
節日儀式
會禮
穆斯林們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場所(或郊野),舉行盛大的會禮儀式和慶祝活動。世界各地穆斯林,每年逢此日,戒食半日,俟會禮後進食。泰克比爾
朝覲者於12月10日晨射石並舉行會禮後,在麥加附近的米納山谷宰牲。各地穆斯林於節日前備牲,所宰之牲必須健壯,牲為駱駝、牛、羊3種,大戶用駝,中戶用牛,小戶用羊,無力宰牲者免。羊為1人1隻,牛為7人1頭,駝同於牛。
宰牲時必須高念“泰克比爾”(Takbir,即真主至大),宰牲方為有效。教法定為“穆斯泰哈卜”(Mustahabb,即可嘉聖行)。
宰牲肉分為三份,一份留為自用,一份饋贈親友,一份施散窮人。
節日習俗
按照傳統的規矩,穆斯林在古爾邦節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上墳緬懷先人。節前,穆斯林家家戶戶打掃乾淨,製作各種糕點,炸油饊子、烤饢,做新衣裳,為節日做好準備。
穆斯林從清真寺做完禮拜之後,便回到家裡殺牛宰羊,煮肉做飯,施捨窮人,招待來賓。青年男女有說有笑,載歌載舞,開展各種慶祝活動,節日期間洋溢著歡樂的氣氛。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
維族習俗
古爾邦節前, 維族人們要預先買好作為“獻牲”的牲畜。節日早晨,進行沐浴全身的“ 大淨”,然後盛裝到清真寺參加聚禮。聚禮之後,殺牲血祭。男子們互相拜節,婦女們則留在家裡燉肉和擺上節日食品,燒茶等,準備迎接客人。節日的第一天,首先給在近期內發生過喪葬等家難的鄉親拜節,表示慰問,其次是給夫妻雙方的長輩拜節,再次,就是給近鄰和長者拜節。在這種禮節性的拜節活動中,除了給夫妻雙方的老人拜節是夫妻同去之外,其他的拜節活動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開進行。在維吾爾民間禮俗中,一般是不允許男女混雜的。之後,才是同輩的親朋好友之間的拜節。大家除了互相道賀,彼此問候之外,還要共餐痛飲,吹拉彈唱一起娛樂。維吾爾民間的拜節是維吾爾人增強社會聯繫,嚴守禮尚往來這一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回族習俗
寧夏南部山區等地的回族稱為“大爾德”,雲南等地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這個節日屬於穆斯林朝覲功課的儀式範圍。回族人民不論信教與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習慣,歡度古爾邦節。規模一般較大,多以村、鄉、鎮、巷等為單位進行,有的地方按照傳統習慣要過三天,有的地方只過一天。
節前打掃室內外衛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東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戶戶在節前都要炸油香、饊子、花花等。孩子們換上節日的服裝,歡樂地奔跳。節日拂曉,沐浴淨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
古爾邦節的會禮,人們歡聚一堂,由阿訇帶領全體回民向西鞠躬、叩拜。阿訇宣講“瓦爾茲”,即教義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後大家互道“色倆目”問好。
會禮結束後,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即宰牛、羊、駱駝。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念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游墳,緬懷先人。
宗教節日百科
世界各地的節日(一)
世界的節日浩如煙海,幾乎每一天都有人們在慶祝節日,享受節日的歡愉和快樂~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些有趣的節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