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守夏節”是泰國最重要的佛教節日之一,每年泰歷8月中旬舉行。按照泰國佛教的規定,從這一天起直到泰歷十一月中旬“出夏節”,全國僧侶禁止外出,留在寺廟中坐禪修學、接受供養。這一戒律源於佛祖釋迦摩尼認為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僧侶外出化緣難免會踩踏裝甲、造成損失的傳說。由於僧侶在長達叄個月的時間內不能外出化緣,民眾在“守夏節”開始前到寺廟施齋,給僧侶送去食物、衣物、蠟燭及日用品的習俗便流傳至今。釋義
亦稱坐守居節、入夏節、入雨節等,是泰國最重要的佛教傳統節日,每年泰歷八月十六日舉行。守夏節在泰文中叫做“考攀薩”。該詞來自梵巴文,“考”意為“進入”,“攀薩”意為“雨季”、“雨期”。守夏節源於古印度僧尼雨期禁足安居的習俗。認為在泰歷八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三個月內外出易傷稻穀和草木小蟲,應在寺內坐禪修學,接受供養。這段時間稱為雨安居期,禁止僧尼外出。泰國政府規定守夏節全國放假一天,以便人民參加守夏節活動。守夏節前,僧侶要清掃寺院和僧舍。守夏節之日,全寺僧人舉行入夏安居儀式,禮佛誦經並誦念“貧道將在此寺守夏安居三個月”三遍。然後一般僧人向高僧懺悔過失。之後,各寺院和僧人互送鮮花、香燭互致敬意和懺悔。儀式後,僧人開始安居修學。守夏節早晨,平民百姓普遍到寺院施齋,所施齋飯除新鮮飯食菜餚外,還有傳統糕點蕉葉茲粑。同時奉獻蠟燭叢及甘蔗水、糖、牙刷、牙膏、肥皂、浴巾等日用品。並且製作可燃三個月之久而不熄的巨大蜡燭,敲鑼打鼓送到寺廟,供僧人在守夏節誦經時使用。傍晚,人們手持鮮花和點燃的蠟燭,在寺院舉行隆重的巡燭儀式,守夏節活動達到高潮。在守夏節期間,許多善男信女將出家三個月,或天天聆聽僧侶誦經,或在家中持守佛律八戒,示對佛教的虔誠。守夏節(wan-kao-phansa)與解夏節(wan-ok-phansa)是最盛大的佛教節日。守夏節有一天的法定假日,解夏節沒有法定假日,但人們一般會利用周末的時間舉行一系列的慶祝活動。
時間
守夏節是在陰曆八月下弦月初一(大約在陽曆的七月中旬)。安居期是指從陰曆八月下弦月初一到十一月上弦月十五這三個月雨季的時間,在這段日子裡,僧人不得遠行投宿他地,每天必須回本人所在寺廟過夜。
在安居期內,佛教徒和佛僧必須通過持守戒律來淨化自身。僧人將靜心學習佛法,持守戒律。如果僧人出家期間能在安居期結束的時候接受俗眾奉獻的僧衣(伽亭),那么將獲得極大的功德。
就普通村民而言,不少人會在安居期內嚴格持戒。一些在家居士堅持在安居期內的每個佛日聽僧人說法,做早晚功課並持守佛教戒律。進入安居期也是社會淨化活動的開始,很多平日愛飲酒的男子在這三個月內戒酒,這也是獲得功德的行為。守夏節的那天,電視裡直播了在曼谷附近的一家寺院廣場上舉行的大型宣誓戒酒的儀式,不少人身著白色服裝,發誓在安居期內不飲酒,保持純潔。不知道集體戒酒是否帶來了交通事故發生率的下降,但可以肯定安居期作為一個特殊的時段提醒人們反省自己的日常行為。
持守戒律是安居期最突出的主題,整個社會由此而開展了一場淨化運動,無論神聖世界還是世俗社會,保持純潔都是善的前提。
來歷
陰曆十一月上弦月十五是安居期的最後一天,是解夏節,前後共三天在寺廟都有施僧的活動,人們通過布施和奉獻來表達對嚴守僧規戒律的僧伽的尊敬。在安居期結束之後會舉行一系列盛大的儀式活動,包括宣講本生經和奉獻伽亭等。這些活動宣揚了奉獻精神並帶動了社會資本的流動。
每年的安居期結束之後,曲鄉寺都舉行宣講本生經(thet-mahachat)的活動,由僧人擔當宣講人。本生經在廣義上指的是佛祖前世的故事[13],在這裡專指家喻戶曉的魏薩哆的故事,共有13篇。在宣講的前一天,寺廟委員會成員在會場布置了芭蕉樹和甘蔗,把它們拴在柱子和法座上,因為故事的主人公住在森林裡,所以會場要布置得像茂密的森林,給人以想像的空間。
在轉世成為佛祖之前,佛祖共輪迴了499次,最後一次轉世為一個城邦主的兒子,叫魏薩哆(phra-Wetsandon)。魏薩哆的妻子叫瑪里(Matsi),生有女兒甘韓(Kanha)和兒子查里(chali)。魏薩哆非常善良,心懷慈悲(chai-bun),從不拒絕向他乞討的人。有一年鄰邦大旱,當地人求雨也不見效,祭司認為只有去魏薩哆所在的城邦求得一頭白象才能解除乾旱。於是祭司去乞求白象,魏薩哆答應了他的請求,將城邦的象徵物給予了他們。城邦的人民對失去白象感到憤怒,要求把魏薩哆流放,魏薩哆帶著妻子兒女來到森林。魏薩哆本有大象坐騎,路上有人向他要,他便把大象施捨給他人;魏薩哆有隨身財物,一路上有人向他乞討,他便將財物施與他人。最後,魏除了妻子兒女一無所有。
米達(Mitta)是富翁的女兒,年輕美貌。楚沖(Chuchok)是一個又老又醜的乞丐,到處討錢。楚沖得來的錢很熱,因為施捨的人都專心行善,在施捨前把錢放在手心裡並雙手舉至頭頂表示祈禱,這樣的錢很熱,能把別的錢帶走。楚沖把討來的錢存在米達的父親那裡,結果楚沖的錢把米達父親的金錢全帶走了,米達的父親沒有錢還給楚沖,只好把女兒給楚沖做妻子。米達作為妻子表現很出色,到了時間就煮飯燒菜打水,勤勞操持家務,溫柔賢惠,從無怨言。其他人家的丈夫見了都說米達把丈夫服侍得好,不用讓丈夫幹家務,於是打罵自己的老婆為什麼不能像米達一樣,這使得其他人家的女人嫉妒米達。為了不惹惱那些懶惰的家庭主婦,米達讓丈夫去向魏薩哆乞討甘韓和查里做僕人。
楚沖走了很遠,通過打聽找到了住在森林裡的魏薩哆。魏薩哆答應了楚沖提出的請求,可孩子們哭泣著不願離開父親做他人的奴僕,楚沖打罵兩個孩子,魏薩哆見了心裡很生氣,但他忍著什麼也沒說,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孩子被楚沖強行拉走。天神同情魏薩哆的妻子,擔心有一天魏薩哆會連妻子也送給他人,於是天神裝扮成普通人,向魏薩哆索求瑪里,果然不出所料,魏薩哆把妻子給了對方。天神把瑪裡帶到天上,讓她暫時寄居在那裡。現在,魏薩哆孤身一人住在森林。
楚沖和兩個孩子沿路乞討。走著走著,他們迷了路,來到一個城邦。城邦的主人恰好是魏薩哆的父親,孩子的祖父。城邦主贖回自己的孫兒孫女,設席款待,楚沖從沒有享用過這么可口的佳肴,吃得太多,肚子脹破而死。最後,魏薩哆的父親去森林里接回自己的兒子,瑪里也回到丈夫身邊,全家人團圓。後來查里繼承了祖父的爵位,成為新的邦主。
這則本生經的情節發展的特點在於,善與惡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衝突:魏薩哆答應了楚衝過分的要求,看到楚沖打罵自己的兒女也強忍怒火,表現出超乎常人的容忍心態。結局並沒有通過善與惡的較量來進行鋪墊,一個急轉使結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當中,強烈地表達了善有善報,惡有惡果這一永恆的道德因果法則。最令人們感嘆的地方在於魏薩哆連妻子兒女也可以施捨給他人,正是這種給予一切的精神決定了魏薩哆在來世能夠覺悟並涅盤,擺脫生死輪迴,永享天堂之樂。本生經讓人們明白,要在來世獲得幸福必須在今世積極給予。宣講本生經通過傳揚佛祖的事跡來昭示給予的精神和解脫的道路,這種精神也貫穿在所有的佛教節日當中。
活動
奉獻伽亭(thot-kathin)是指在安居期結束後至水燈節之前的一個月內,人們向僧人施捨僧衣,並為寺廟募捐。人們認為奉獻伽亭將獲取極大的功德,因為與送孩子出家一樣,為寺廟募捐是宗教得以存在的重要條件。因為寺廟是地方社會中公共資源的中心,因此,奉獻伽亭實質上是實現社會再分配的重要機制。
在奉獻伽亭之前,寺廟委員會將提前一到兩個月決定儀式的舉辦日期,並印發邀請信。奉獻儀式有兩種:一種是有人預先確定將擔任儀式的主席,獨自捐獻大額資金,要是有好幾人同時想擔任同一寺廟的主席,出資最多的施主將優先;第二種是沒有人預定主席的位置,由村民和其他人集體奉獻。整個活動由臨時成立的僧方執行委員會和善士方執行委員會共同籌劃,委員們既是捐款活動的帶頭人,又分別負責從僧界和俗界尋找支持。
寺廟想修建大型建築,如佛殿、講經堂或火葬台,一般都需要通過奉獻伽亭儀式籌集資金。因此,奉獻伽亭直接關係到寺廟的延續與發展,是各個寺廟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捐獻儀式。2003年11月1日,曲鄉寺舉行了奉獻伽亭的儀式,總共得到捐款229,224銖。從曲鄉寺和其他寺廟的情況來看,奉獻伽亭中捐款的主要來源有:
(1)當地居民。
曲鄉村民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共同組成了曲鄉委員會。村長和他們的助理負責向每個家庭發放邀請信。在舉行奉獻儀式的那天,村民們將聚集在寺廟裡,把寫有姓名、裝有現金的信封投進捐款箱中。所有信封由在場村民當場打開並點數,如果有人捐款額較大,達到500銖以上,主持人將通過麥克風宣布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數額。捐款數額較大的人當中除了那些家境比較寬裕且以樂善好施出名的村民,還包括當地的部門領導,如健康中心的主任和校長等。另外,來自曼谷在曲鄉辦廠的趙先生捐資1,000銖,另一位來自東北部在曲鄉做生意的女老闆為午餐捐助了大米和菜餚,這位熱心的女士在曲鄉租地開木材店六年了,她說住在曲鄉就像是曲鄉人,她喜歡做功德。
僧方執行委員會和善士執行委員會的委員們也是重要的捐款人。僧委會的成員包括曲鄉寺的住持和全體僧團以及來自曼谷一所寺廟的華法師。華法師是曲鄉人,在曲鄉寺出家後去了曼谷,他獨自捐款7萬銖。善士方執行委員會的主要成員是地方領導鄉長和鄉行政機構的主席,他們至少要捐款1,000銖。擔任委員會委員既是榮譽也是義務。
曲鄉村民還主動承擔起東家的責任,寺廟除了購買冰塊和純淨水之外不需要其他花費,午餐全由村民無償資助。各村村民都集體準備好幾樣菜餚、甜品或水果來招待前來奉獻的人們,既豐富又節儉。
(2)不少村民還邀請在外地的親戚或朋友一起來參加奉獻儀式,由此形成了多個委員會和多條“線路”。
在曲鄉寺的捐款中,來自外地的主要委員會有曼谷委員會、泰國航空公司委員會和來自阿府五個不同公司的委員會。
每年華法師都會參加曲鄉寺的捐款活動並給予支持,而且有不少追隨他的信徒也常從曼谷來參加曲鄉的活動並捐款,組成了曼谷委員會。這次來自曼谷的信徒共捐資2萬多銖。
村民中有一部分活躍的年青人,他們大部分在工廠或公司工作,通過向工友散發邀請信來為曲鄉寺捐資。例如,一位37歲的女工人清在一家日資公司工作了16年,她共向工友發放了50封邀請信。舉行奉獻儀式的那天,清當場打開收集的信封,共獲得5,030銖的捐款。她說工友們互相發放奉獻伽亭的邀請信,如果自己曾經接受他人的邀請,他人也會接受自己的邀請,每年她本人都要接受十來封奉獻伽亭的邀請信。儀式結束後,寺廟住持送給清一小箱小佛像作為紀念品,讓她轉交給工友們。三村村長的兒子在泰國航空公司工作,他組織同事們成立了一個70餘人的委員會,來自各個委員和他們的家庭的捐款達到了32,000餘銖。
在捐款活動中,親戚關係也是重要的人際資源。像在曲鄉寺奉獻伽亭之後不久,曲鄉的金大媽組織親朋好友一共九人去泰國北部甘烹碧府的一所寺廟奉獻伽亭,因為金的女婿的父親退休後在那裡出家。那所寺廟正在興建講經堂,當地村民大部分以種植旱地作物為生,收入較少,因此來自外地的資源非常重要。金大媽組織的小組一共籌集了7,000多銖。金的親家母也帶著兒女子孫從曼谷來參加儀式,親家母是非常虔誠的信徒,她捐資10萬銖。最後該寺廟得到的捐款總數達到了22萬餘銖。
開放地說,任何人與人之間的友好聯繫都可能在募捐中發揮作用。例如那縣縣長組織縣政府的工作人員去他曾經工作過的東北部奉獻伽亭,因為那裡比較貧窮;在曲鄉寺2003年的奉獻伽亭中,曲鄉所在選區的國會議員捐資2,000銖,府議會議員捐資3,000銖,準備競選下屆府議會議員、剛退休的縣警局局長先生也捐資1,000銖;一些公司、社團也會選擇某些較為偏遠的寺廟集體奉獻。總之,在奉獻伽亭期間的一個月內,曲鄉人或者說全國的人都紛紛為各地的寺廟捐資。
(3)如果是皇家寺院,那么將得到王室成員的奉獻。
在奉獻伽亭期,王室新聞不斷報導國王以及王室成員通過奉獻伽亭來增進功德的事跡。例如在2003年10月20日,國王在王子的陪同下為一寺廟奉獻伽亭;10月31日,詩琳通公主在外府的一所寺廟奉獻伽亭;11月4日,王妃在佛統府的一所著名寺廟進行了奉獻。
總之,奉獻伽亭是全社會的禮佛盛會,社會成員以各種組合方式普遍參與到這一盛會中來,並通過奉獻行為彰顯佛祖昭示的給予信念。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不斷從國家的經濟中心向邊緣地區、從較高階層向較低階層流動,從而實現了社會利益的再分配。
世界各地的節日(一)
世界的節日浩如煙海,幾乎每一天都有人們在慶祝節日,享受節日的歡愉和快樂~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些有趣的節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