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孜別克

烏孜別克

烏孜別克,也稱烏茲別克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烏茲別克斯坦的主體民族(中文資料里把居住於中國境內的叫做烏孜別克族,居住於中國之外的叫做烏茲別克人)。烏茲別克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曾在軍事、經濟、文化、政治、史學、藝術等方面創造過卓越的成就。全國烏孜別克族共有1.4萬多人,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塔城、喀什、莎東、葉城、烏魯木齊等地,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主要從事畜牧業。

民族簡介

烏孜別克烏孜別克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

民族起源

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往來頻繁,絡繹不絕,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

宗教信仰

烏孜別克烏孜別克
烏孜別克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自元、明以後,越來越多的烏孜別克族人定居新疆。居住在喀什、莎車、伊犁、奇台等地的烏孜別克族人民自發捐款、捐物、出工,建造了一些規模較大、氣勢宏偉的清真寺,作為他們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烏孜別克族人民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蘭經》、聖訓,履行必修功課。伊斯蘭教對烏孜別克族人民的影響深刻地體現在各個方面。

【民居】
烏孜別克族的住房多為庭院式。但無論是樓房,還是平房,都喜歡在屋頂上修建一層帶阿拉伯伊斯蘭風格的圓形拱式頂樓。又由於伊斯蘭教禁止崇拜偶像,所以,他們室內牆壁上的拱形壁龕周圍、室內和走廊木柱上雕刻的,都是各式各樣具有伊斯蘭特色的非常美麗的花草圖案。

取暖多用壁爐,也有在室內挖坑,將火爐置於坑內,煙筒伸出戶外,坑上放木板,鋪上毯子,可供坐臥。

【習俗】
烏孜別克族注重禮節,尊重長者,說話行路均讓長者先。騎馬外出時若二人同行,則長者在前,幼者在後,男在前女在後。男的相遇,手放胸前鞠躬後握手;婦女相見,手放胸前鞠躬後可擁抱。

用餐時,長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還分席用餐,一般情況下孩子和婦女要另設一席。過去許多食物都手抓食,因此飯前飯後都要洗手。現除牧區仍然以手抓食之外,大部分烏孜別克族都改用筷子和調匙。吃飯時嚴禁脫帽,不能當著客人的面咳嗽。

烏孜別克族好客,對遠道客人盛情款待。他們常用抓飯招待客人,客人至少要吃一點,否則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恭。老年人吃飯時常用雙手摸面作“都瓦”(一種祝福的宗教儀式)。

烏孜別克族婦女生育時,丈夫不能進入產房產婦在七天內不得外出。孩子誕生後,即向親友報喜,親友則備禮祝賀。產後第二天,舉行命名禮。

文化藝術

烏孜別克烏孜別克
烏孜別克族是一個喜愛歌舞的民族,他們的傳統音樂內容豐富,有民間歌舞、說唱音樂、古典套曲等許多種;民間樂器有“都塔爾”、“斜格乃”、“熱瓦甫”等,表演時自拉自唱,表達情感十分自如。

有歌必有舞,烏孜別克族舞蹈優美輕快而富於變化,多鏇轉動作,舞姿舒展,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情。

烏孜別克族的民間文學極為豐富,英雄史詩《阿勒帕米西》,敘事長詩《帕爾哈德與希琳》等流傳廣泛。樂器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最具特色。烏孜別克人絕大多數人從事商業、手工業。少數居住在新疆北部的烏孜別克人從事畜牧業。

烏孜別克族婦女善於繡花,靈巧的雙手既為自己打扮,也常為丈夫的手帕、菸袋和襯衣上繡花,使他們的衣飾成為一種精美的工藝品。

民族服飾

烏孜別克烏孜別克
烏孜別克族男女都喜歡戴小花帽,小花帽的形式很多,有帶稜角的,有的則不帶稜角,帽子頂端和四邊繡有幾何形和以花卉為主的圖案,有的老年人戴的花帽圖案少,有的則無圖案,花帽為紫紅、綠、黑色、棗紅色的金絲絨和燈心絨。

烏孜別克婦女戴小花帽時外披長花色頭巾,再穿上帶有花紋的馬靴,顯得別有一番風韻。在春夏季節里,她們穿上寬大多褶的花連衣裙,再配上項鍊、手鐲、戒指等裝飾物,這就為她們增添了不少姿色。婦女夏天穿絲綢襯衣、連衣裙等,老年婦女的褶多且寬大,顏色單調,青年婦女的色彩艷麗,胸前繡有各式花紋和圖案,並綴上五彩珠和亮片。冬天喜歡穿狐皮、裘皮大衣。

烏孜別克婦女戴的首飾樣式繁多,質料考究。金、銀、珠、玉、絨、絹精工製成的簪、環、花,錯落有致地戴在頭上,再配上精美玲瓏的耳環、金光閃爍的項鍊戒指,那真是珠光翠影,大有時裝模特的風範。

男子的服飾式樣也不少,他們多喜歡穿一種跟維吾爾族“袷袢”相似的長衫,長衫沒有紐扣和口袋,腰問系一條三角形繡花腰帶,腳蹬馬靴和膠質套鞋,顯得瀟灑而精神。夏季,男子喜歡穿白色襯衣:這種襯衣的領口開襟處、領邊和袖口繡有幾何圖花紋。

烏孜別克族男子夏季喜歡穿綢制的套頭短袖襯衣,襯衣的領口、袖口和前襟開口用紅、綠、藍相間的絲絨繡成各種圖案花邊。春秋穿過膝的長袷袢,腰束綢緞或棉布製成的三角形繡花腰帶。冬天穿毛衣、毛褲、羊皮襖等。男女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

民族食俗

烏孜別克烏孜別克
烏孜別克族日食三餐,主食以面米為主。麵食以饢最為常見,其做法與維吾爾族烤饢方法大同小異,民間烤饢有油饢和肉饢之分。除油饢和肉饢外,還有窩窩饢、片饢等數種。

奶茶是烏孜別克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燒奶茶一般用銅壺或鋁鍋,先將茶水煮沸,然後加入牛奶燒煮,攪勻,待茶乳完全交融後,再加適量的食鹽即成。飲時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烏孜別克族一日三餐中,早餐比較簡單,多以切小塊的饢泡奶茶。

典型食品主要有:那仁,烏孜別克族的傳統風味食品。用來招待貴客,食用時一般情況下用手抓食;米腸子,烏孜別克族傳統小吃,用羊腸、加米和佐料等灌制而成。

【節慶】
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過“肉孜節”前的齋月里成年人都要封齋,吃齋飯時,親友鄰里要互相邀請,如有客至,主人要熱情款待。古爾邦節要屠宰牛羊炸油餅,吃手抓肉和抓飯以及民間特有的風味食品“那仁”。

每年春季,烏孜別克族還要舉行“蘇麥萊克”儀式,屆時以村為單位,大家自帶各種生食品集中在一起,用一大鍋熬熟後共餐。在此過程中,人們聚在一起進行歌舞娛樂活動,預祝風調雨順、人畜兩旺。

與維吾爾族相同,節日期間殺羊或駱駝,到清真寺去作聚禮,唱歌跳舞,並舉行賽馬、刁羊和摔跤等活動。

民族歷史

烏孜別克烏孜別克
14世紀,由烏孜別克汗及其繼承人統治的金帳汗國中國元朝政府友好通商,促進了大規模的商業往來。一時間,駝鈴聲音,迴響在天山南北;商隊群群,往來於絲綢路上。由幾十人或幾百人組成的烏孜別克兩隊,在我國新疆與中亞細亞之間,搭起了一座座商業貿易和文化經濟交流的橋樑,對繁榮東西方社會聖濟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將中亞等地的珠寶牲畜、皮張運入新疆,又將中國的絲綢、瓮器、茶葉等銷往國外。這種商貿,持續到明代後更是繁榮,民間商隊和官家商隊從不間所,以至於在當時,撒馬爾罕城的東門被稱為"中國門"。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寸建社會,新疆也成為帝國主義激烈爭奪之地。在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後,沙皇俄國不僅割占了我國新疆的大片領土,還壟斷了北疆的對外貿易,控制了新疆的經濟命脈;同時,英帝國主義也加緊了對南疆的掠奪。帝國主義的掠奪,導致烏孜別克族商人和手工業者大量破產。許多烏孜別克族人淪為帝國主義洋行的雇員,受到殘酷的壓迫剝削;有的則從城市流落鄉村,棄商經農,向地主租佃土地耕種,在饑寒交迫中掙扎;有的輾轉牧區,以遊牧為生。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後,烏孜別克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道,做了國家的主人,積極參加了祖國各條戰線的建設,為祖國繁榮昌盛做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