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情況
工作單位:湖南大學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
通訊地址:湖南長沙,湖南大學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
或湖南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研究方向
專業領域:車輛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汽車安全技術、汽車動態性能仿真與控制
人物經歷
1984.09-1988.06 湖南大學機械工程系汽車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8.09-1991.05 湖南大學機械工程系汽車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
2003.09-2007.12 湖南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獲博士學位
1991.09起 湖南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任教
2007.5-2008.5 美國密西根大學合作研究
科研項目
1.我國汽車設計製造前瞻性技術與發展戰略諮詢報告分課題——“汽車底盤設計製造前瞻性技術與發展戰略”,2007.10-2008.05,中國工程院項目
2.行人防撞主動被動安全集成技術理論與方法的研究,2006.06-2008.07,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
3.汽車穩定性控制的硬體在環仿真研究,2006.12-2008.12,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開發基金
主要論著
1. 宋曉琳,李碧軍,於德介.主動懸架的液壓伺服控制系統設計與仿真.系統仿真學報,2008,20(1): 135-138 (EI收錄)
2. 宋曉琳,張樂棟,於德介,李碧軍.基於免疫算法的懸架系統參數的辨識.2007,湖南大學學報,Vol.34(5):29-33(EI收錄)
3. 宋曉琳,於德介,金耀,殷智宏. 基於DNA免疫算法的汽車主動懸架模糊規則最佳化.振動與衝擊,2007,26(9):63-66(EI收錄)
4. 宋曉琳,於德介,金耀.基於免疫進化的汽車主動懸架的控制及其魯棒性.中國機械工程, 2006,17(10):1096-1098 (EI收錄)
5. 宋曉琳,於德介,殷智宏,金耀.基於矢量矩的汽車主動懸架免疫控制研究.湖南大學學報,2006,33(4):46-49 (EI收錄)
6. 宋曉琳,殷智宏,郭孔輝,楊笠.基於免疫算法的汽車主動懸架控制研究.汽車工程,2006,28(5):465-467
7. 宋曉琳,於德介,殷智宏.採用免疫算法最佳化設計汽車主動懸架的模糊控制器.系統仿真學報,2006,18(9):2634-2637(EI收錄)
8. 黃江,郭孔輝,宋曉琳.爆胎汽車整車運動分析與控制.汽車工程,2008,29(12),
9. 郭孔輝,宋曉琳,李嫩,易高.System of Hardware-in-the-loop Simulation(HILS) Applied to Yaw Velocity Based on ADSL Driving Simulation,Proc.of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utomobile Traffic Safety (INFATS) .2005,Changsha, China.
10. 李嫩,宋曉琳等.Influence of Controlled Longitudinal Horizontal Force on Vehicle Initiative Safety.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2年,Vol.29(6):153-159.
11. 周雲山,鍾勇,宋曉琳等.汽車電子控制技術.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
12. 宋曉琳,殷智宏,於德介.Immune Evolutionary Control Strategy for Vehicle Active Safety.Proc. of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utomobile Traffic Safety (INFATS),2005,Changsha,China.
14. 宋曉琳,趙丕雲.一種用於汽車主動懸架的模糊控制器的研究.湖南大學學報,2000,Vol.27(2):42-46.
15. 宋曉琳,唐應時,曹立波,白中浩.一種用於1/2汽車主動懸架的可調模糊控制器.汽車工程,2001,Vol.23(4):236-239.
16. 宋曉琳,方其讓,查正邦,李嫩.採用模糊理論的七自由度汽車主動懸架控制系統.湖南大學學報,2003,Vol.30(6):56-59.
17. 金耀,於德介,宋曉琳.基於單神經元PID的車輛主動懸架最優自適應控制.中國機械工程,2006,Vol.17(18):1972-1975
18. 金耀,於德介,宋曉琳.汽車主動懸架的單神經元自適應控制.汽車工程,2006,Vol.28(10):933-936
湖南大學機械院教授
湖南大學是歷史悠久、聲譽斐然的著名大學,現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學校起源於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創建於公元976年的嶽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等時勢變遷,始終保持著文化教育的連續性,歷時千年、弦歌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