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職稱職務:教授
最後學歷、學位:博士
專業領域:工業工程機械製造及自動化
研究方向:設備維護管理、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物流工程、車身質量控制
主要工作經歷:
2004年11月–2006年4月:湖南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講師
2006年4月–2009年8月: 湖南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副教授
2006年10月-2009年3月長沙市科技局掛職,局長助理
2009年8月–至今: 湖南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院長助理
2010年8月-2011年7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機械與工業工程系,訪問學者
論文
劉堅,夏百戰,於德介等. 基於移動Agent的維護聯盟盟友選擇研究,計算機套用,2010,30(6):1682-1686
劉堅,武春燕,於德介,李蓉. 基於離散事件仿真的裝置運行可靠性評估與最佳化,工業工程,2010,13(2):53-57.
劉堅,蒲海蓉. 手工搬舉作業的人因工程量化評估與改進研究,工業工程與管理,2010,15(1):P103-107.
劉堅,彭富強,於德介. 基於線調頻小波路徑追蹤階比跟蹤算法的齒輪箱故障診斷研究,機械工程學報,2009,145(7):P81-86. EI收錄
劉堅,許楚鑾,於德介. 基於本體的監測組態知識表示研究,湖南大學學報,2009,36(5):P26-32. EI收錄
劉堅,秦大力,於德介. 基於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智慧型狀態監測系統研究,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2008,14(10):P2047-2051. EI收錄
劉堅,李睿,於德介. 正向選擇免疫算法在結構損傷中的套用,工程力學,2008,25(7):P40-44. EI收錄
劉堅,王文文,於德介,李德剛. 基於仿真的設備檢修流程最佳化, 系統仿真學報,2008,20(11):P3032-3035. EI收錄
劉堅,於德介,李蓉,李德剛. 基於廣義隨機Petri網的維護系統仿真與套用,機械工程學報,2005,41(10):P164-169. EI收錄
劉堅, 於德介, 李德剛, 李蓉. 設備e-維護的系統框架與關鍵使能技術, 中國機械工程 ,2004,15(13): P43-48. EI收錄
劉堅,於德介,袁少輝,李德剛. 基於多智慧型體的集成維護系統建模,計算機工程, 2005,31(4): P197-199. EI收錄
劉堅,於德介,李德剛,鄧乾旺. 面向設備e-維護的聯盟框架研究,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 2005,11(1): P145-150. EI收錄
劉堅,於德介, 袁少輝, 李德剛.製造信息系統的多智慧型分析與建模研究,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2004,10(11): P1343-1348. EI收錄
劉堅,於德介, 李蓉,李德剛.基於多Agent聯盟框架的設備e-維護, 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2(1):P10-14. EI收錄
劉堅,於德介, 李德剛,胡克誠. 一種設備維護與管理的量化評估新方法,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4,24(5): P72-77. EI收錄
堅, 劉子建. 基於特徵技術的軸類零件CAD系統設計, 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5):P45-49.
劉堅, 於德介, 李德剛, 胡克誠. 設備維護與管理的量化評估研究,管理工程學報, 2004,18(4):P131-134.
劉堅, 於德介, 李德剛, 袁紹輝. 製造業設備維護與管理的相對有效性評估, 中國管理科學, 2003,11(6): P45-49.
劉堅,於德介.基於事件記錄的塞拉門故障診斷方法, 計算機工程與套用, 2003,39(16): P219-220.
劉堅,於德介.塞拉門工作過程數據採集系統, 現代科學儀器,2002(5):P13-15.
李德剛,於德介,劉堅,舒浩華. 基於Agent的組織建模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05,13(6): P138-144.
李德剛,於德介,劉堅,郭建文. 基於虛擬現實的遠程協同診斷系統研究, 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2(5): P56-60.
袁少輝,劉堅, 於德介. 基於UML的設備故障遠程協同診斷平台系統建模,機電一體化 ,2004,10(3):P83-86.
於德介,袁少輝, 劉堅. 面向流程CIMS的設備集成維護與管理系統研究,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1(2):P52-55
邵繼元 於德介 劉堅. 基於孤立點分析的設備維護案例不一致性辨識研究,機械,2007,vol34,No3:P21-23
李德剛 於德介 劉堅. 基於Agent的組織建模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05,vol13,No 6:P136-142
湖南大學機械院教授
湖南大學是歷史悠久、聲譽斐然的著名大學,現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學校起源於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創建於公元976年的嶽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等時勢變遷,始終保持著文化教育的連續性,歷時千年、弦歌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