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關於印度哲學與宗教思想研究的理論專著,作者從豐富而深邃的印度哲學中抽象出存在、自我與神性這三個概念,並試圖通過對這三個概念的各自演變及其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的歷史的闡釋,來描述印度哲學史的全貌。作者認為,這三個概念,不僅是印度哲學也是西方思想最根本的概念,通過比較不僅對人類精神發展中普遍的必然的東西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也會對中西印各文化傳統有了更清楚的理解和準確的定位。本書適合宗教研究人員參考學習。
作者簡介
吳學國,湖北公安人,1967年5月生。1990年本科畢業參加工作。1995年獲哲學碩士學位。後於南京東南大學任教。1997年考入復旦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專業為佛教哲學。現主要從事佛教哲學、印度哲學和比較宗教哲學研究,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多篇,已出版的著作有《境界與言詮:唯識的存有論向語言層面的轉化》。
目錄
存在·自我·神性(印度哲學與宗教思想研究)-目錄
緒言
常用外文文獻名縮寫
上編存在論
引論
第一章存在與自然:吠陀和奧義書的存在概念
引言
第一節存在與自然:吠陀思想中的存在
一吠陀的自然崇拜
二創世論
第二節自然與精神:奧義書的梵
一梵是真一智一樂
二梵作為本體
三梵我一如
四上梵與下梵
五梵與名色世界
六世界與語言
七晚期奧義書的思想
小結
第二章存在與實有:耆那教、勝論、正理派的實在論
引言
第一節耆那教的多元實在論
一耆那教的形上學
二耆那教的知識論
第二節勝論派的客觀實在論哲學
一勝論的形上學
二原子論和宇宙演化論
第三節正理派的邏輯實在論思想
一《正理經》的十六句義論
二正理派的知識論
小結
第三章存在與空性:大乘佛學對本無的闡明
引言
第一節實在論及其破解
一佛教內部的實在論思想
二大乘佛學對印度實在論的破解
第二節般若中觀派的“空”
一空的思想淵源
二空的概念
三二諦
四中道緣起
第三節大乘瑜伽行派的二種所依之說
一二諦與三性
三唯識的法性論
四法性與本識二種所依
五有關唯識的一些歧見
六 正鑥與鰓髖
小結
第四章存在與心性:不二吠檀多派的存在論轉折
引言
第一節空性與心性:如來藏思想與吠檀多派
一佛教如來藏思想之產生
二如來藏與梵
第二節喬荼波陀的存在概念
一梵:存在的本質
二梵我一如
三梵與世界
第三節喬荼波陀的自我概念
一自我四位
二命我與梵
三解脫之道
小結
結語
中編自我論
引論
第一章自我與自然:吠陀與早期奧義書的思想
引言
第一節吠陀和梵書的自我
一吠陀的自我概念
二梵書的自我概念
第二節自然與心性:早期奧義書的自我概念
一自我概念的兩個方向
二自我的五身、四位
三關於自我的其它問題
四奧義書的人生論
小結
第二章自我與實體:實在論的自我概念
引言
第一節耆那教的“命”
一耆那教論我
二耆那教的倫理與解脫思想
第二節勝論和正理派的自我
一勝論派的自我概念
二正理派的自我概念及其倫理、宗教思想
小結
第三章自我與意識:數論一瑜伽派的思想
引言
第一節數論的二元本體論
一神我、自性和三德
二自性的轉變
三因中有果論
四關於神的問題
第二節數論的認識論
一自我與覺諦之關聯
二數論派的量論
三知識的真理性問題
第三節數論的人生哲學
一輪迴的生命
二智慧與解脫
第四節自由之道:瑜伽派的實踐
一瑜伽的心理學
二瑜伽的修道論
小結
第四章自我與存在:商羯羅的哲學
引言
第一節商羯羅的自我論
一阿特曼:自我的本質
二增益與執受
三經驗的自我
第二節存在與世界:商羯羅的存在論
一存在的本質與存在者
二幻化的世界
三梵我一如
第三節吠檀多的修道論
一輪迴的生命
二修道的途徑
三正智與解脫
第四節商羯羅派的知識論
一知識的種類與結構
二知識的形成
三知識的真與偽
小結
結語
下編神性論
引論
第一章神與自然:從吠陀的自然宗教到人格神的死亡
引言
第一節黎俱吠陀的宗教思想
一“神明”與“玄冥”
二黎俱吠陀的多神教
三黎俱吠陀的一神論傾向
四晚期黎俱吠陀的一元論
第二節吠陀以後神的衰敗命運
一神聖性的失落:梵書的祭祀主義
二自然神的破滅:沙門的無神論
小結
第二章神與自我:奧義書與《薄伽梵歌》的神性概念
引言
第一節奧義書的自我與神
一早期奧義書的泛神論的自我概念
二晚期奧義書的神性概念
第二節《薄伽梵歌》的神性本體論
一自我論
二原質論
三神性論
四輪迴說
五修道論
小結
第三章神與本無:不二吠檀多的神
引言
第一節大乘佛教的神學效應
一大乘佛教與印度思想
二二諦、空與神的存在
第二節商羯羅的上帝概念
一神與自我
二作為神的本質的本無
三關於神的人格性
四神與世界
小結
第四章神與大全:羅曼努閣派對人格神的概念的復歸
引言
第一節差別一元論的基本思想
一差別一元論的思想先驅
二羅曼努閻的形上學
三羅曼努閣的神學
第二節虔敬與解脫
一智與業
二罪惡與救贖
三獻身與恩賜
四虔敬與恩寵
五解脫與和合
小結
結語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