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早在18世紀初,英國天文學家、天王星的發現者威廉·赫歇爾就注意到,當太陽黑子少時,地球上的雨量也減少。19世紀末,俄國施維多夫教授在研究旱災的周期性時,從一些老樹墩上的年輪發現,年輪之間的距離並不是相等的,而是有疏有密,疏密的程度大致11年變化一次,即與太陽黑子周期對應。樹木的年輪表示了樹木每年新增加的木質。假使某一年天氣潮濕、和暖,樹生長得快,它就生長出較厚的一層木質;假使春夏的天氣較冷,或是夏天干旱,樹的營養不足,其年輪就窄一些。遺憾的是,俄國的樹木壽命都很短,施維多夫找到的樹木太年輕,似乎還不能說明更多的問題。以後,人們蒐集了樹齡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量的樹木年輪資料,作了系統的研究。統計結果表明,樹木逐年的生長率與同時期的黑子相對數相關,在太陽活動峰年,樹木生長得快一些。
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也對氣候與太陽活動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發現,我國長江流域的雨量與黑子多少成正比;黃河流域則相反,雨量與黑子多少成反比。他根據我國歷史上的太陽黑子記錄指出,黑子最多的第4、6、9、12和14世紀,也是我國嚴寒日子多的世紀。我國還有許多科學工作者,充分利用我國物候學、地方志及各種史料記載,對我國5000年來的氣候變遷進行研究。對古老樹木年輪的研究和放射性碳14的測量,以及近年人們對南極、北極的深層冰核中氧18的含量、年度冰溶化百分率和冰中二氧化碳的研究,進一步表明太陽活動不僅有11年、22年的周期變化,而且還有80~90年、200年、500年和8000年等周期變化。太陽活動與氣候的長期變化有明顯的相關性。
其它原因
另一方面,某些自然災害與太陽活動的短期變化,例如耀斑爆發,有一定關係。
但是,太陽活動與自然災害之間的關係還只是統計相關 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這種關係是錯綜複雜的,由於研究 ”地區和時段的不同,相關關係很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