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以國際貿易為導向,以外帶內,以內促外,貿易、倉儲、中轉、加工、包裝、整理、金融相結合,綜合開發。經過開發建設,已吸引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央所屬企業來區投資,累計批准企業3000家。天津港保稅區的國際貨物分撥功能、商品展銷功能、生產資料市場功能,以及金融、外匯、保險、信息等服務功能已經形成,並日趨完善。目前,已建成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全方位服務體系,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客商投資置業。截至2005年底,保稅區累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66億元,進出區貨物總值764億美元,協定外資105億美元,外資實際到位近50億美元,有5700多家中外企業,其中世界500強投資的企業57家。吸引了美國美林、加拿大瑪格納、荷蘭飛利浦、瑞士名門、日本川崎、豐田通商、新加坡葉水福、香港嘉里、東方海外和中集集團、九三集團、金威啤酒等一批跨國企業和國內上市公司。建成了國內最大的糧油加工基地和番茄製品出口加工基地,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機械及汽車零部件、金屬製品、高新紡織、綠色食品等產業集群。先後開發建設了空港物流區、空港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園區,設立了全國第一家空港保稅區,實現了海港政策功能向空港的延伸,形成了“三個區域、五種形態”聯動發展的格局。
作為高度開放的特殊經濟區域,保稅區有著良好的政策功能優勢。國家賦予保稅區國際貿易、臨港加工、物流分撥、商品展銷四大功能。境內外投資者均可在保稅區設立各類所有制企業,廣泛從事國際物流、加工製造、國際貿易、科技研發和商品展銷等產業。在國際物流方面,國際貨物在保稅區與境外之間自由進出,倉儲時間不受限制;實現24小時快速通關,檢驗檢疫高效便捷;海港、空港至保稅區直提直放,貨物可集中進區、分批出區、即時配送、集中報關,在最大限度上縮短了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距離,減少了交易時耗,加快了資金周轉,降低了交易成本,使保稅區成為國際貨物大進大出的綠色通道。在國際貿易方面,作為兩個市場的匯接點,保稅區在國內超前實行市場準入,採取較為寬鬆的貿易政策,在保稅區註冊的企業均可開展包括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和過境貿易的國際貿易業務。在加工製造方面,保稅區的加工企業使用境外的機器設備、基建物資、辦公用品以及為加工出口產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不征關稅及增值稅、消費稅,不實行配額、許可證管理。企業在保稅區內加工出口產品,不設保證金台賬,不領取加工手冊;產品在保稅區內銷售免徵生產環節增值稅;採用部分境外料件的產品內銷時,只交納境外料件關稅及增值稅,使保稅區成為從事加工製造與加工貿易的最佳區域。在展示展銷方面,國際商品可以在保稅狀態下直接進入區內專業展示展銷市場,與國內經銷商、最終消費者實現直接見面。
天津保稅區有著良好的體制優勢。管委會作為天津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對保稅區實行統一行政管理,享有省市一級的項目審批許可權。天津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外匯管理、國稅局、地稅局、公安、檢察、法院、消防等部門均在區內設有分支機構。管委會和駐區單位密切配合,堅持"企業第一、服務第一、效率第一"的服務理念,為投資者提供首問負責、全程代理的良好服務,使保稅區成為法制環境最優、工作效率最高、經營成本最低、服務水平最好,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一流開放區域。
隨著天津濱海新區納入國際總體發展戰略,保稅區作為濱海新區的重要經濟功能區,也迎來了加快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保稅區"十一五"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引領,以優勢產業為重點,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走開放型、科技型、集約型、生態型的路子,把海港保稅區建成高水平的現代物流標誌區,空港加工區和空港物流區建成高標準的臨空產業核心區。通過五年的努力,顯著提升區域綜合實力、服務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到2010年,經濟總量比2005年翻兩番,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0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800億元,力爭實現1000億元;物流總值達到580億美元;財政收入突破100億元,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產業特色鮮明、主體功能突出、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全國一流開放區域,在環渤海區域經濟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區域優勢
天津保稅區 於1991年5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位於天津港港區之內,開發面積5平方公里,是我國華北、西北地區唯一的、也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的保稅區。作為高度開放的特殊經濟區域,保稅區具有國際貿易、現代物流、臨港加工和商品展銷四大功能,享有海關、稅收、外匯等優惠政策。
建區15年來, 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幫助下,始終以建設現代國際物流中心為目標,主要經濟指標以年均 30% 以上的速度增長,位居全國保稅區前列。截至2006年底,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132.5億美元,外資實際到位57.7億美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45.6億元,有中外企業11638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62家。保稅區每平方公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到10億美元,產生稅收4.5億元,是開放區域資金密集度和單位效益較高的地區。
2006年, 區域經濟在繼續快速增長,完成契約外資24.9億美元,外資實際到位9.2億美元,契約外資是全市總量的30.7%, 占全國保稅區總量的40.29%特別是現代物流發展迅猛,全年進出區貨物總值254.2億美元,分撥銷售進口汽車5.1萬輛,繼續保持全國最大的進出口汽車基地位置。在進出區物流中,天津占40%,北京占30%,華北、西北及其他地區占30%,服務京津地區、環渤海地區和中國北方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特點作用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 保稅區以保稅為特色, 臨港為依託,形成了國際貿易、現代物流和出口加工三大主導產業,成為全市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和新的經濟成長點,在環渤海區域乃至中國北方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服務、輻射和帶動作用。
一是發揮了聯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視窗和橋樑作用。目前,區內3000多家貿易公司,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往來,進出口總額每年以 50% 以上的速度增長。
二是發揮了作為國際貨物大進大出的綠色通道作用。保稅區已成為國際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先後吸引了美國UPS、德國大眾、德國賓士、瑞士名門、瑞士地中海、丹麥馬士基、新加坡葉水福、日本豐田通商、香港東方海外、香港嘉里等500多家跨國物流企業,分撥配送貨物達2000多個品種。
三是發揮了吸引國內外投資的聚集效應。我們努力營造國際化的投資環境,加快通關速度,提高辦事效率,降低企業成本,世界500強企業中有62家在保稅區投資。
四是發揮了改革開放先行先試試驗區的作用。在全國保稅區中,把國家要求與天津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率先實現地方立法,形成了海空兩港一體化運作的物流體系。經過多年的創新發展,已經由過去單一的海港保稅區,成為擁有海港保稅區、空港保稅區、空港加工區、空港物流區和保稅物流園區“三個區域、五種形態”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具備了開放區域的多種資源、政策和功能優勢。保稅區本世紀前十年的目標是: 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物流總量和吸引投資要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長速度,力爭兩年半翻一番,成為全市發展最快的地區和全國一流的開放區域,為環渤海地區和中國北方經濟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周邊環境
京津冀
三省市山水相連,血脈相通,地理上是一體,歷史上也是一體,堪稱我國北部的黃金地帶。京津冀地區是我國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產業園區的雲集區。
高校數量位居全國之首。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歷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邊緣,東南距渤海約150公里,面積16800多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 (在京居住半年以上人口)1538萬人。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十五”時期, 北京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綜合經濟實力保持在全國前列,是全國重要的綜合性產業城市。200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1.1%; 全市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GDP達到44969元(折合5457美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這表明,北京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總體上已達到世界上中等已開發國家或地區的水平。 2005年,北京地區進出口總值1255.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8%;其中地方企業進出口總值403.2億美元,增長43.6%。北京已成為北方主要的進出口集散地。“十五”期間,北京地區進出口總值和地方企業進出口總值累計分別達到3927.4億美元和1147.6億美元,分別比“九五”時期增長1.3倍和2倍。2005年,北京地區出口總值30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0.1%;其中, 地方企業出口171億美元,增長61.1%, 增幅分別比上年上升28.3個和17.1個百分點。在地方企業出口中,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出口分別達到89.9億美元和120.5億美元, 所占比重分別為52.6%和70.5%(兩者有交叉部分),比上年分別提高3.9個和3.4個百分點。2005年,全市簽訂利用外資項目2136個,比上年增長18.3%;契約外資金額65.2億美元,增長4.2%;實際利用外資35.3億美元,增長14.4%。
北京市
北京市是中國對外開放度最高的國際性大都市, 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外資流入繼續加快,2005年,全市簽訂利用外資項目2136個,比上年增長18.3%;契約外資金額65.2億美元,增長4.2%;實際利用外資35.3億美元,增長14.4%。第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66.4%,高於上年4.5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主要行業較快增長,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體業增長14.7%,其他主要行業也都保持了平穩較快的增長。“十五”期間,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2.3%,比“九五”時期提高0.3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64.8%提高到2005年的67.7%。
為了進一步改善天津和北京之間的交通狀況,京津高速公路複線、京津城際快速鐵路、103國道改造、京滬高速天津段等國家重點工程將通過該地區。城際鐵路客運專線,起始在北京南站到達天津站,全長118公里,時速將達到每小時300公里,將實現30分鐘京津通達的目標。北京與天津之間的快速路網正在迅速形成,達到一種同城效應。
河北省
河北省地處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京市的周圍, 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京廣、京九、京瀋、京包、京滬、石太、石德、京通、京承、錦承等鐵路線從省內經過,是東北地區與關內各省區聯繫的通道, 山西、內蒙和廣大西北地區通往北方海上門戶 -- 天津港的必經之路。
河北省東部瀕臨渤海,東南部和南部與山東、河南兩省接壤,西部隔太行山與山西省為鄰, 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同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相接。地域廣闊,地跨北緯36度03分—42度40分, 東經113度27分—119度50分之間,總面積為18.7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96%,居第14 位,人口達到6850.8萬人。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經濟總量跨上新台階。 初步核算, 2005年全省生產總值達10116.6億元,增長13.4%,是1997年以來最好水平。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1453.9億元,增長5.6%; 第二產業增加值5324.2億元,增長15.6%; 第三產業增加值3338.5億元,增長13.4%。人均生產總值14814元,增長12.7%。全部財政收入突破千億元, 達1035.2億元,增長33%。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15.7億元,增長26.5%。進出口總值完成160.7億美元, 增長18.8%。出口總值突破100億美元,達109.3億美元,增長17%。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工業製成品出口89.9億美元,增長20.1%,占出口總值的比重達82.3%,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41.3%和70.1%。利用內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全省利用內外資732.3億元,增長25.4%,其中實際利用外資22.8億美元,增長15.2%,外商直接投資19.1億美元,增長17.8%。
區域規劃
海港保稅區已經完成了區內7平方公里的規劃和5平方公里的土地開發,以國際貿易、保稅倉儲、出口加工和展覽展示為主體的產業群初步形成。空港物流加工區一、二、三期總規劃面積74平方公里,首期開發23.5平方公里,劃分為保稅倉儲加工區、高新技術工業區、商務中介服務區和商住生活配套區。根據產業布局規劃,區域設有電子信息工業園、生命科學工業園、汽車零配件工業園、新材料工業園和高科技創業園。空港國際物流區面積1平方公里,分為物流分撥區、倉儲服務區、加工增值區、展覽展銷區、管理辦公區及配套服務區六大功能區。為空港公司、航空貨代企業、現代物流企業、臨空港加工企業及外貿進出口企業搭建新的物流發展平台,實現國際貨物的快速流轉和迅速增值
四大功能
國家賦予保稅區國際貿易、保稅倉儲、出口加工和展覽展示四大功能。天津港保稅區處於東北亞匯接點,在國內超前實行市場準入,採取較為寬鬆的貿易政策,成為大批國際貿易企業的聚集地,2000多家貿易公司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聯繫,已成為全球行銷網路的重要節點。
作為國際貨物大進大出的綠色通道,保稅區發揮了培育現代物流的示範作用,形成了集貨物倉儲、分撥、配送為一體的現代物流運作模式,新加坡葉水福-摩托羅拉亞洲物流中心、德國大眾中國物流中心、韓國三星物流、香港亞洲物流、日本岡谷鋼機等大型物流項目,提升了保稅區物流水平。保稅區藉助臨港及與物流、貿易聯繫密切之便,加工製造業得到充分發展,吸引了卡特彼勒、台達電子、加德士等跨國公司,臨港保稅加工產業已成為保稅區的特色產業。同時,天津港保稅區充分利用保稅、緩稅政策優勢,大力促進展覽展示業務發展。進口商品採購基地、國際汽車城、國際精品城等一批功能設施為國際商品展覽展示搭建了廣闊的交易平台。
基礎設施
天津港保稅區基礎設施完善,區內建設用地均已達到“七通一平”,可為投資者提供低價、質優的產業、辦公用地。
1、路網齊備,交通暢通無阻。
天津港保稅區已完成高等級道路建設30公里,區域內外交通便捷。
2、綠化率高,環境貼近自然。
天津港保稅區注重區域環境建設,現已完成區域綠化面積約70多萬平方米。
3、供電設施完善,生產保障得力。
天津港保稅區目前已建成2座35KV變電站,1# 站主變容量為3×12500KVA,2#站主變容量為3×20000KVA,10KV開關站三座,運行方式為環網電纜供電,可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可靠電力供應。
4、供熱系統科學,服務日趨個性化。
天津港保稅區區內全面採取集中供熱、製冷,可向區內用戶提供不低於0.6Mpa的飽和蒸汽以及95℃—75℃的採暖熱水和60℃及7℃—13℃的冷、熱空調用水。天津港保稅區熱力系統目前由1#熱源廠和5座換熱(製冷)站組成。1#熱源廠裝備5台20T/H蒸汽鍋爐,系統供熱能力為7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供冷能力為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該熱源廠負責向區內各換熱(製冷)站提供蒸汽熱源,各換熱(製冷)站向用戶提供採暖或空調冷、熱水
5、通訊系統發達,信息溝通無極限。
天津港保稅區擁有國內先進的有線及移動通訊網路設備,通訊線路已覆蓋全區,與塘沽通信公司之間的數據交換傳輸通過光纖實現,可提供虛擬小交換機、話務台卡號、INTERNET、ISDN、幀中繼、DDN、800、300、200等各種服務,確保為客戶提供優質、可靠的語音、數字及圖像通信服務,滿足客戶的各類商務需求。
6、供排水設施先進,適應企業需求。
天津港保稅區區內採用水源環網供水技術,供水性能安全可靠,水量充分,水質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先進的雨污水泵站和完善的雨污水管網系統高效保證了區域雨污水的及時排放。天津港保稅區已建成1座供水能力為35000 M3/d的給水加壓泵站,鋪設供水管道46km,主幹管管徑為DN200-600mm,用戶接口口徑為100、150mm,區域採用環網形式提供水源,水質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目前全區供水能力為25000M3/d,近期供水管網末端壓力達到0.2Mpa;規劃全區供水能力為45000 M3/d,規劃壓力達到0.28MPa。天津港保稅區已鋪設排水管道64km,主幹管管徑為DN300-1500mm。全區排水系統分為三部分:1.港務局四號路排水系統(屬自流管道);2.起步區雨、污水泵站系統;3.擴展區雨、污水泵站系統。2003年底將建成1座處理能力10000 M3/d的污水處理廠。
7、燃氣布網合理,供氣可靠安全。
天津港保稅區目前採用瓶裝液化石油氣和管道供氣兩種形式為用戶提供燃氣供應。目前渤西油田天然氣已在塘沽上岸,保稅區在海濱十五路西側建成1座燃氣計量站與塘沽主幹網相連,目前可為商貿服務區以及高新工業區用戶提供管道天然氣,氣量充足、清潔可靠。
天津市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天津市是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轄18個區、縣,其中市轄區15個,市轄縣3個。 | |
市區 | 和平區 | 河東區 | 河西區 | 南開區 | 河北區 | 紅橋區 |
濱海新區 | 塘沽區 | 漢沽區 | 大港區(以上三區,2009年11月已撤銷) |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 | 天津港保稅區 | 天津港,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 |
環城區 | 東麗區 | 西青區 | 北辰區 | 津南區 | 武清區 | 寶坻區 |
縣 | 靜海縣 | 寧河縣 | 薊縣 |
註: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港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2009年已撤銷。參見:天津市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