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靜海乃退海之地。3000多年前,尚屬澤鄉,後經自然變化,海河平原開始出現,逐漸成為陸地。“四不象” 等野生動物曾在這裡生息、繁衍。夏、商時期,先民開始在此狩獵飼養。夏代的易氏部落、商代的亳氏部落,就定居於此。《靜海縣誌》記載,東周時期,此地被稱為“長蘆”,先後歸屬於齊、燕、趙等。秦屬巨鹿郡。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時,屬齊國。
前663年(齊桓公二十三年),靜海一帶被割讓給燕國。
戰國時,前312年(齊宣王八年),齊國伐燕,屬齊國;前284年(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將樂毅伐齊,屬燕國;
前247年(趙孝成王十九年),趙國和燕國交換土地,靜海一帶屬趙國。
前223年(秦始皇帝二十四年),屬秦朝鉅鹿郡上谷地。
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在陳官屯鎮西釣台村附近建“東平舒縣”治。東平舒縣大致包括後來的大城北部、靜海全境和天津市郊海河以南地區。
東平舒縣位於渤海西,束州東,滹池河北,泒水南,屬渤海郡管轄,人口約40000餘人。這一時期,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地理環境相對穩定,農業、商業及人口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繁榮的東平舒文化。
公元前47年(西漢元帝初元二年),“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為海水所漸”。海水吞沒了靜海地區,東平舒縣遷至後大城縣內,東平舒文化消失了。90年(東漢元和二年),屬河間國;219年(建安末年),屬章武郡;三國時(220年—280年),屬魏國冀州刺史部章武郡;265 年(西晉太始元年),屬章武國;東晉十六國(317年-420年)時,屬冀州章武郡;南北朝(420年—589年)時,屬瀛州章武郡;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東平舒縣去“東”字,稱“平舒縣”;直至晉隋以前,這裡仍為“渤海西南隅一澤國”。
隋朝初期,海水逐漸退去,但仍為一片沼澤。607年(隋朝大業三年),屬瀛州河間郡。唐朝(618年-907年),時,先屬河北道滄州;621年(武德四年),改屬景州。896年(唐乾寧三年),設定“乾寧軍”。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時,屬契丹國南京道析津府寧州。936年(五代後晉元年),石敬瑭割16州與契丹, 乾寧軍被割,改稱“寧州”。959年(後周顯德六年),柴世宗北伐,收復靜海,仍稱為乾寧軍,屬永安縣(後河北省青縣)管轄。柴世宗的北伐,奠定了宋遼以界河(海河、大清河)為界的基礎。
北宋(960年-1127年)時,先屬河北路滄州;982年(宋太平興國七年即遼乾亨四年),宋朝為防禦遼軍侵擾,沿界河設定窩子寨(後靜海鎮)、獨流東寨、獨流北寨、沙窩寨、當城寨、釣台寨等軍事地點,歸清州管轄。1048年(宋慶曆八年),黃河改道,使界河水勢發生變化,設在這裡的寨、鋪逐漸失去了軍事防禦的作用,駐軍開始開荒屯田,併兼管民事訴訟。隨著移民的流入,一些較大的寨、鋪逐漸演變成為農業自然經濟區,屬高陽關路滄州,由此,靜海地區進入了穩定發展的時期。宋紹熙年間(1190年一1194年),靜海為金所轄,其時,已有主戶5623戶,客戶1192戶。
1108年(北宋大觀二年),置靖海縣,其意是渴求安定太平,治所渦口寨(即今靜海鎮)。1113年(北宋政和三年)併入乾寧縣(即今青縣)。
1193年(金明昌四年),復置靖海縣,屬河北東路清州。
1230年(元太宗二年),屬清寧府;後屬中書省河間路清州。
1265年(蒙古至元二年),併入會川(後河北省青縣),屬河間路管轄,仍名“靖海” 。其間連年戰亂、水患不絕,致使人口稀少、經濟衰敗。元朝後期,製鹽業迅速興起,靜海地區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
1368年(明洪武元年),為避諱“ 靖難”以求安寧,改“靖”為“靜”,稱靜海縣,屬河間府。1375年(洪武八年)改屬順天府(後北京)。1377年(洪武十年)改屬河間府青州。
金(1115年-1234年)、元(1206年-1368年)兩代,靖海縣東南抵滹池故瀆,北至界河,東至西泥沽,西南隔鹽河與大城縣相望,西北傍淀池與霸州為鄰。
據《明史》和明嘉靖年間《河間府志》載,明代,靜海縣東西長220里,南北寬120里。其四至:東至渤海170里,西至順天府文安縣界50里,西南至青縣界60里,北至順天府武清縣60里。後來天津市區的大、小直沽,津南區的鹹水沽及東麗區軍糧城,當時均屬靜海縣。
明朝時靜海縣分19里:阜民、子牙、新興、歸德、政化、永豐、獨流、廣富、保和、常樂、呼家莊、曹家莊、賈家口、羊糞溝、德化、新口、稍直口、大直沽、秀麥。1523年(嘉靖二年),因災荒,人民逃散,並為10里。清順治初年,因兵燹,人民逃亡,並為9里。 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靜海縣分四路一巡檢。東路:東窯至楊家場,共77村;西路:谷家莊至高里莊,共66村;南路:唐官屯至小新莊,共99村;北路:羊糞港至馮家莊,共71村;奉新驛兼銜巡檢,共69村。
據清朝康熙年間《天津府志》載,清初,靜海縣東西長200里,南北寬140里。其四至:東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縣界40里,南至青縣界40里,北至順天府武清縣界100里。
1725年(清雍正三年)屬天津州,1731年(雍正九年)改屬直隸省天津府。
1730年(雍正八年),據清朝乾隆年間《天津府志》載,從縣內劃出15個村歸天津州。九年,撥滄州、靜海、武清三州縣的267個村莊歸天津縣。此後,靜海縣面積縮小,東西廣200里,南北袤100里。其六至:東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縣界40里,南至青縣界40里,北至武清縣界60里,東南至滄州界75里,東北至武清縣界75里。
清朝同治年間(1861—1875),靜海縣分四路,轄48個地練、349個村。東路轄磚垛、雙窯、大泊、小韓莊、常流莊、管鋪頭、沈青莊、中旺、和順、曲河、尚碼頭、土河、大莊子、順民屯、縣東街等15個地練106個村。西路轄西五里莊、花園、賈口、谷家莊、梁頭、東河頭、灘子頭、禪房、楊芬港、瓦子頭、子牙等11個地練71個村。南路轄縣南街、雙塘、長屯、陳官屯、高家莊、齊家莊、寨里口、大郝莊、唐官屯、靳官屯、楊官屯、舊張屯等12個地練96個村。北路轄縣北街、白楊樹、蕭家樓、獨流、當城、良王莊、沙窩、木廠、琉璃城、青凝侯等10個地練78個村。
到鴉片戰爭前夕,靜海縣的面貌已大為改善,人口激增,面積達1800平方公里,耕地200萬畝,分東、西、南、北四路,轄348個行政村, 總戶數達46000戶,人口17萬多人。
清末民國初期,縣境縮小。民國《靜海縣誌》載:“南北極長處相距120里,東西極寬處相距100里,截長補短約方80餘里,計7000餘方中里。”其四至:東至天津縣界35里,西至大城縣界25里,南至青縣界40里,北至武清縣界45里。
1913年(民國二年),屬直隸省渤海觀察使;1914年(民國三年),屬津海道。
1923年(民國十二年),靜海縣劃分6個區,轄356個村鎮。第一區,區公所駐大侯莊,轄村莊50個;第二區,區公所駐中旺鎮,轄村鎮86個;第三區,區公所駐唐官屯鎮,轄村鎮83個;第四區,區公所駐瓦子頭鎮,轄村鎮52個;第五區,區公所駐獨流鎮,轄村鎮51個;總區,區公所駐靜海鎮,轄村鎮34個。
1928年(民國十七年),直屬河北省。1930年(民國十九年)5月,靜海縣劃分6個區、281個編鄉、1720個閭、8561個鄰。第一區,區公所駐靜海鎮,轄64個編鄉;第二區,區公所駐惠豐橋,轄78個編鄉;第三區,區公所駐唐官屯鎮,轄47個編鄉;第四區,區公所駐東子牙鎮,轄35個編鄉;第五區,區公所駐獨流鎮,轄34個編鄉;第六區,區公所駐良王莊,轄23個編鄉。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屬河北省天津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屬河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37年,日本侵略軍攻占華北,靜海淪陷後設“靜海縣公署”,屬津海道;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靜海縣面積1886.3平方公里。東至小官房,西至大瓦頭,南至戴官屯,北至謝家堡。
1944年9月,抗日武裝在縣境西部地區建靜大縣政府。轉年10月9日,改為靜海縣政府。
1944年冬,在津浦鐵路東部成立中共津南工作委員會。1945年5月,建津南縣,轄9個區,一區(拋莊)、二區(李莊)、三區(馬圈)、四區(蔡公莊)、五區(大十八戶)、六區(管鋪頭)、七區(梨園頭)、八區(青凝侯)、九區(巨葛莊),共轄199個村。
1944年9月,以大城縣的七、八區為依託地建靜大縣。1945年春,境域擴至津浦鐵路以西地區,轄6個區:一區(德歸、鄭莊一帶)、二區(茁頭、台頭一帶)、三、七區(獨流、當城一帶)、四區(朱家村、東子牙一帶)、五區(小黃窪、東灘頭一帶)、六區(流河、沿莊一帶)。 1945年10月,靜大縣易名靜海縣。
另外,194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眾在靜海縣西南部和大城縣部分地區建立了革命政權,設定靜大縣人民政府,由冀中第八分區管轄。 1945年3月,靜海縣和大城縣分設,靜海縣仍屬冀中第八分區。
1945年,日本侵略軍投降後,國民黨政府在靜海設靜海縣政府,屬河北省第二行政專員公署,由河北省滄州專署管轄。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靜海縣劃分6個區,36個鄉鎮,482個保,4899個甲。第一區,區公所駐靜海鎮,轄6個鄉鎮、93個保、1027個甲;第二區,區公所駐惠豐橋,轄9個鄉、127個保、1270個甲;第三區,區公所駐唐官屯鎮,轄8個鄉鎮、90個保、839個甲;第四區,區公所駐大瓦子頭鎮,轄4個鄉鎮、63個保、630個甲;第五區,區公所駐獨流鎮,轄6個鄉鎮、66個保、678個甲;第六區,區公所駐良王莊,轄3個鄉、43個保、455個甲。
新中國建立前後,楊芬港、楊官店等地析出,王口、台頭等地併入,靜海縣面積漸增。東至小官房,西至里,南至燒窯盆,北至十一堡,幅員1894平方公里。
1948年12月,靜海解放,靜海縣人民政府由東藏莊(後屬河北省大城縣)遷到靜海鎮,由河北省天津專署管轄。
此時,靜海縣劃分12個區、5個市。12個區是:一區(旺村)、二區(王家村)、三區(灘里)、四區(梁頭)、五區(岳家園)、六區(王家院)、七區(八里莊)、八區(大黃莊)、九區(陳官屯)、十區(靳官屯)、十一區(宗保村)、十二區(孫莊)。5個市是:王口、唐官屯、靜海、獨流、台黃。
1949年3月,原津南縣的磚垛、灣頭、中旺、馬圈、拋莊5個區併入靜海縣。
新中國建立後,1949年10月,屬河北省天津專區。
1949年12月,靜海縣劃分12個區,並以區駐地名稱呼之:城廂(一區)、獨流(二區)、台黃(三區)、王口(四區)、子牙(五區)、陳官屯(六區)、唐官屯(七區)、中旺(八區)、馬圈(九區)、蔡公莊(十區)、磚垛(十一區)、良王莊(十二區)。
1954年5月,靜海縣劃分10個區、2個區級鎮,下轄110個鄉和鄉級鎮。2個區級鎮是:楊柳青、獨流。10個區是:一區(城關)轄8個鄉鎮;二區(管鋪頭)轄12個鄉;三區(獨流)轄6個鄉;四區(王囗)轄11個鄉鎮;五區(子牙)轄14個鄉鎮;六區(唐官屯)轄9個鄉鎮;七區(中旺)轄13個鄉;八區(蔡公莊)轄13個鄉;九區(陳官屯)轄12個鄉鎮;十區(良王莊)轄12個鄉。
1957年8月,靜海縣置25個鄉、2個鎮和2個辦事處。25個鄉是:城關、梁頭、王囗、八里莊、子牙、唐官屯、東灘頭、陳官屯、西翟莊、大郝莊、蔡公莊、王穩莊、大莊子、徐莊子、中旺、趙連莊、府君廟、大六分、台頭、大南河、良王莊、小甸子、大豐堆、管鋪頭、當城。2個鎮是:楊柳青、獨流。2個辦事處是:中旺、蔡公莊。
1958年8月30日,靜海縣劃分8個人民公社(括弧內為公社駐地):紅旗人民公社(靜海)、東風人民公社(獨流)、旭升人民公社(王口)、衛星人民公社(子牙)、鋼龍人民公社(唐官屯)、團泊窪人民公社(洋閘)、火箭人民公社(小甸子)、紅色人民公杜(楊柳青)。
1958年11月,青縣、靜海縣合併,稱靜海縣,縣治靜海鎮,改屬河北省天津市,域境擴大,幅員3534平方公里。東至萬新莊,西至里,南至東呈村,北至大柳灘。
1961年5月13日,青縣、靜海縣分置, 靜海縣駐靜海鎮, 改屬河北省天津地區。
1961年5月,靜海縣劃分24個公社:城關、梁頭、大豐堆、東雙塘、子牙、東灘頭、徐莊子、陳官屯、大郝莊、西翟莊、蔡公莊、趙連莊、管鋪頭、團泊、中旺、大莊子、唐官屯、獨流、良王莊、府君廟、台頭、王口、流河、馮莊,屬天津市、天津專區雙重領導;1962年1月,流河、馮莊公社劃歸青縣,1963年2月,趙連莊公社劃歸北大港區。
1965年3月,靜海縣置3個縣轄鎮和23個公社。3個縣轄鎮是:靜海、獨流、唐官屯;23個公社是:城關、梁頭、大豐堆、東雙塘、二堡、東灘頭、陳官屯、大郝莊、西翟莊、蔡公莊、胡連莊、管鋪頭、團泊、中旺、大莊子、大張屯、良王莊、獨流、府君廟、徐莊子、台頭、王囗、子牙。
1960—1967年間,青縣所屬的村莊及楊柳青、大南河、馮莊、趙連莊、常流莊等地先後析出,面積逐漸縮小。1967年後,靜海縣的境域沒有變化。
1967年1月,屬天津專區;
1973年8月1日改屬天津市。
1974年4月,子牙公社析出沿莊公社。1983年,公社建置均改為鄉建置。
1984年6月,管鋪頭鄉更名楊成莊鄉,獨流鄉更名北肖樓鄉;1988年3月,王口鄉和中旺鄉改為鎮;4月,陳官屯鄉改為鎮;1989年8月,台頭鄉和子牙鄉改為鎮;1993年11月,大邱莊撤村建鎮。
1996年12月,蔡公莊鄉改為鎮。1997年初,梁頭鄉改為鎮。
1998年,靜海縣共有17個鄉、11個鎮。17個鄉是:城關、東雙塘、大豐堆、北肖樓、良王莊、府君廟、徐莊子、二堡、沿莊、東灘頭、大張屯、西翟莊、大郝莊、團泊、胡連莊、楊城莊、大莊子。11個鎮是:靜海、唐官屯、獨流、王口、台頭、子牙、陳官屯、中旺、大邱莊、蔡公莊、梁頭。1999年12月21日,團泊鄉改為鎮。
2000年12月1日,雙塘鄉改為鎮。
2001年3月16日,大豐堆鄉改為鎮;同年8月,沿莊鄉、西翟莊鄉改為鎮。
2001年8月,在原有鄉鎮基礎上進行區劃調整:撤銷大莊子鄉,併入中旺鎮;撤銷大張屯鄉、大郝莊鄉,併入唐官屯鎮;撤銷東灘頭鄉,併入沿莊鎮;撤銷二堡鄉,併入台頭鎮;撤銷北肖樓鄉,併入獨流鎮;撤銷府君廟鄉,將原府君廟鄉所轄王家院、李家院、府君廟、十里堡、普提窪、白楊樹6個村併入良王莊鄉;將西五里、北五里、魏家莊、付家村4個村併入靜海鎮;將王家營、苟家營、劉家營、馮家村4個村併入獨流鎮;撤銷胡連莊,併入團泊鎮;撤銷城關鄉、徐莊子鄉,併入靜海鎮。
2003年9月25日,將原蔡公莊鎮的大屯、滿井子、王虎莊3村劃歸大邱莊鎮。
2006年1月1日,將原西翟莊鎮龐莊子村劃歸大邱莊鎮。
2010年3月3日,將大豐堆鎮的岳莊子村、白公坨村、崔莊子村、李八莊村,西翟莊鎮的巨莊子村、東尚碼頭村、西尚碼頭村、前尚碼頭村、北尚碼頭村,蔡公莊鎮的官坑村、太平村,團泊鎮的胡連莊、五美城、三間房、劉房子、丁房子、東房子、刑家桓共18個村劃歸大邱莊鎮。
2015年8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天津市靜海縣,設立天津市靜海區,相關的行政區域界線、政府駐地均未做調整。
自然資源
土壤氣候
靜海縣的土壤均屬潮土類型,分布呈現出由古河兩側向大窪中心土壤變濕、質地加重的規律。大部分土地可耕性好,其中農耕地105萬畝,占總面積的62.89%,人均占有耕地2.6畝,是全國人均占有耕地的兩倍多。按全國的標準劃分,二、三級地占全部(農、村、荒)可耕地的74.37%,糧食單產在200斤以上,最高可達600-700斤。
但是,靜海土地在成陸過程中,經歷過數次海進海退,加以晚期河流縱橫,分割封閉,排水不暢的地理環境形成歷史上的低洼鹽鹼地區,雖然採取了多種治理措施,但鹽漬土仍占農耕地的27.22%。
靜海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雖臨渤海,但屬內陸海灣,海洋氣候影響不大,而大陸性氣候顯著,四季分明。春季(3~5月)乾燥、多風、光照足;夏季(6~8月)炎熱、多雨、陰天多;秋季(9~11月)晝暖、夜寒、溫差大;冬季(12月~次年2月)寡照、寒冷、雪稀少。
靜海縣陽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699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1.8℃,最熱為7月,月平均氣溫為26.2℃,最冷為1月,月平均氣溫為-4.8℃。
礦物資源
據石油及地礦部的勘探,縣境內發現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煤成氣、石油、天然氣、地下熱水等。境內石炭、二迭系含煤地層分布廣,一段埋深1500~2000米,煤層平均厚21米,遠景儲量豐富。其中靜海鎮西南煤田,煤層埋深小於1500米,面積50Km2,含煤層19個,累計厚度30米,估算儲量12.3噸。境內東南部中旺、大莊子、大郝莊、蔡公莊等鄉鎮,分布著厚層的第三系含油氣岩系,屬於大港油田的油氣田探採區。
水資源
靜海縣地表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全縣年平均降水566.7毫米,最大年降水量為13.38億立方米,降雨深938.8毫米,最小年降水量為3.62億立方米,降水深254.1毫米。降水多發生在夏季,其餘三季以風為主,降水少,一年中多數時間呈乾燥狀態。靜海縣地處海河流域下游,河流渠道眾多,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流經縣境的河道主要有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獨流減河和馬廠減河。此外二級河道有黑龍港河和青靜黃排乾。這些河流渠乾縱橫交錯,遍布全縣各地,為農田的排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靜海縣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埋藏較淺,儲量約在2.6億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境內南運河兩側及東淀、蓮花淀等地帶。此外,靜海縣還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主要分布於靜海縣的東南地區。據探測總儲量為80億立方米,水溫高達82℃,水中含有銅、鉬、鐵、鈷、鈣、矽等24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開發利用價值很大。靜海縣已有團泊窪水庫一座,蓄水能力為1.8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靜海縣野生動物種類不多,至20世紀80年代,狐、獾等較大野獸瀕臨絕跡。魚類主要分布在各窪淀海水區及河道中。鳥類品種繁多,主要分布於窪淀水鄉。20世紀70年代後主要集中於團泊窪水庫一帶。小哺乳獸類、兩棲、爬行、軟體、環節、節肢動物遍及全縣。
據統計全縣有野生藥材89種,其中金鉤如意是靜海的特產。有魚類28種,隸屬7目、13科,主要有鯉魚、鯽魚、粘魚等。鳥類分38科,共164種,其中屬於國家保護的一、二類鳥類有11種:黑鸛、白鸛、鴛鴦、大天鵝、疣鼻天鵝、蜂鷹、蒼鷹、雀鷹、松雀鷹、普通夜鷹、大鴇。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靜海縣共有18個鄉鎮,其中2個鄉:良王莊、楊城莊;16個鎮:靜海、獨流、唐官屯、王口、中旺、陳關屯、台頭、子牙、大邱莊、蔡公莊、梁頭、團泊、雙塘、大豐堆、沿莊、西翟莊。靜海縣下屬384個行政村。
人口
金代前,靜海縣建置多變,人口亦計於其它州縣之中。西漢初年,境內設東平舒縣治,人口約40000。宋代屬清州,元豐年間(1078一1086),有6816戶,其中主戶5623,客戶1193。
金元光二年(1223),有11969戶。元至元七年(1270),有3446戶,7343口。明永樂二年(l406)前後,福建、廣東、江蘇、山東、河南、湖北的移民來縣定居,人口數量大增。弘治四年(1491),有2364戶,21038口。萬曆六年(1579),有2501戶,23387口。嘉靖年間(1522—1566),有2380戶,18642人。清同治年間(1862—1874),有90925戶,240795人。光緒年間(1875—1908),91051戶,261565人。清末,有46073戶,179600人。至民國初年增到240000餘人。到1948年,有77536戶,383644人(包括津南縣戶口)。1949年,靜海縣總戶數為55295戶,總人口為250059人,其中男131247,女ll8812。
新中國建立後,靜海縣進行過4次人口普查,其戶口數是: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靜海縣57780戶,278948人,比1949年增加28889人,4年增長15.2%,平均年增長率為2.77%。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總戶數為63624戶,總人口為295976人,比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增加17028人,增長6.1%,平均年增長率為o.54%。其間,縣行政區劃變動較大,人口增加較少。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靜海縣106533戶,430373人,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時增加134397人,增長45.41%,平均年增長率為2.1%。2000年,靜海縣總計160198戶,501868人,其中農業人口426220人,非農業人口75648人。全部人口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約為1.03:1。2006年,靜海縣共176367戶,528779人,其中農業人口433514人,非農業人口95265人。有20個民族,漢族為主體,占總人口數的99.2%,回族人口占0.5%,其他少數民族共占總人口數的0.3%。
2012年,靜海縣共199928戶,571299人,其中農業人口456643人,非農業人口114656人。全部人口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約為1.04:1。
交通
公路
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丹東至拉薩的丹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鐵路
京滬高鐵貫穿全境,主要火車站有靜海火車站。
航空
縣城距天津國際機場50公里。
航運
縣城距天津新港80公里。
社會
教育
2012年末靜海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52所,在校學生總數達到9.49萬人;其中,普通中學50所,在校學生3.57萬人,國小99所,在校學生5.40萬人,成人職業教育中心1所,在校學生3586人。2012年教育系統重點建設項目投資1.77億元,比上年增長79.3%。新建了三所幼稚園,大邱莊中學、靜海四中擴建、光明教學樓等項目加緊施工,辦學條件將得到顯著改善。
2012年末專業技術人才1.11萬人,比上年增加209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技術人才1905人,比上年增加365人。專業技術人才的文化程度明顯最佳化,具有大本以上學歷的專業技術人才占總數的45.7%,比去年提高2.3個百分點。按專業分組工程技術人員1564人,比上年增加253人,增長幅度居各專業之首。
類別 | 學校列表 | ||
---|---|---|---|
高等院校 | 天津醫科大學 | 天津中醫藥大學 | 天津體育學院 |
天津大學仁愛學院 (民辦) | 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 (民辦) | | |
部分中學 | 天津市靜海第一中學 | 天津市靜海第六中學 | 天津市唐官屯中學 |
科技
2012年,實施國家、市、縣級科技項目218項,其中攻關項目131項。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35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63家,總數分別達到1156家和183家。專利申請667件;專利授權545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0件。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52項,市級科技成果登記15項。
衛生
截至2012年末,靜海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8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0個,診所2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年末擁有床位1473張,其中醫院衛生院1455張。現有衛生技術人員1969人,其中,執業醫師837人,執業助理醫師100人,註冊護士497人。醫院全年診療199.89萬人次,出院4.91萬人次,手術1.48萬人次。
體育
2012年,靜海縣共有晨、晚練站(點)26個,每天相對穩定地參加活動的人數達到6200人,各站(點)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總人數1085人。本年共舉辦大型民眾體育活動6次,參加活動人數達到1200人。“環團泊湖”腳踏車邀請賽現已成為全國比較有影響的賽事之一。競技體育再創佳績,全國女子柔道冠軍陳飛在倫敦奧運會比賽中獲得第五名的好成績,殘疾人運動員尚光旭在倫敦殘奧會奪得銀牌,實現了靜海縣在奧運參賽史、獎牌史上零的突破。
2012年,天津靜海團泊體育場已完工,投入使用;團泊網球中心全年完成投資2.92億元,外圍鋼結構和玻璃幕牆已完工;薩馬蘭奇紀念館、射擊館、腳踏車館等項目正加緊施工。
文化
2012年末靜海縣有文化館1個,鄉村文化站17個,縣級圖書館2個,學校鄉村圖書館446個。有劇團1個,年內演出210場,觀眾38萬人次。年內舉辦大型文藝晚會15場。
旅遊
景點
類別 | 列表 | |||
---|---|---|---|---|
古遺址 | 城村遺址 | 西釣台西漢古城遺址 | 民主莊戰國遺址 | 紀莊子戰國西漢遺址 |
西翟莊西漢遺址 | 張村東漢、隋遺址 | 蠻子營宋、元遺址 | ||
瓦碴地宋、元遺址 | 雙樓元遺址 | |||
建築遺址 | 靖海侯府 | 台頭行宮 | 移興寺 | |
慶雲寺 | 文廟 | 城隍廟 | ||
龍行寺 | 鄱里廟 | 彎桃寺 | ||
洪陽寺 | 清涼寺 | 報恩寺 | ||
華嚴寺 | 西峰寺 | 西山寺 | ||
禪林寺 | 魁星閣 | 真武廟 | ||
傳說遺址 | 子牙釣魚台 | 仙人墓 | 鳳凰台 | |
古墓 | 古墓群 | 西釣台戰國墓群 | 子牙戰國墓群 | 東釣台戰國墓群 |
大邀鋪戰國西漢墓群 | 西釣台西漢墓群 | 東灘頭漢墓群 | ||
紀莊子漢墓群 | 流莊漢、唐墓群 | 都里宋、元墓群 | ||
小瓦頭宋墓群 | 西釣台宋墓群 | |||
名人墓 | 李世和墓 | 李進墓 | 張紳墓 | |
岳通墓 | 玄默墓 | 張簡墓 | ||
高爾儼墓 | 高爾修墓 | 勵杜訥墓 | ||
勵廷儀墓 | 勵宗萬墓 | 元展成墓 | ||
毛士墓 | 徐浩墓 | |||
文物碑刻 | 出土文物 | 戰國時期青銅劍 | 小“明”字刀幣 | 漢代陶樓 |
漢代陶燈 | 漢代熏爐 | 漢代陶井 | ||
漢代陶豬圈 | 宋代木船 | 宋代瓷枕 | ||
明、清兩代瓷罐 | ||||
碑碣石刻 | 西峰寺重修記 | 報恩寺重修碑記 | 鄭直庵墓志銘 | |
馬野峰墓志銘 | 鳳城北關茶棚碑記 | 周太師尚父釣台廟碑 | ||
勵廷儀及紀氏合葬墓志銘 | 續築格淀堤成紀事詩碑 | 南運減河靳官屯閘記 | ||
靜邑東西雙塘承辦義渡永免雜差碑記 | ||||
一等彰威侯上海鎮守使鄭公神道碑 | ||||
靜海縣子牙河南泊堤工分局新築碑記 | ||||
紀念地 | 天下第一壇 | “離字團”總壇口 | 張德成殉難地 | 靜海縣烈士陵園 |
宮家屯村烈士陵園 | |
特產
靜海縣有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食品加工、製造業、服裝、紡織、生物製藥、電器、橡膠、塑膠、化工、金絲小棗、獨流老醋、零吃炒貨、絞股蘭酒、蔬菜(大白菜、黃瓜、蘿蔔、菠菜、西紅柿、蘑菇)、蜜桃、蘋果、鴨梨、枸杞、生地、菊花。此外還有獨流老醋、沿莊鞭炮、王口炒貨、有色金屬、絞股蘭酒等。
著名人物
董健民 | 楊瑞符 | 李家驥 | 胡文臣 | 杜羲 |
騰德生 | 吳印川 | 曹福田 | 張德成 | 完顏佐 |
王恭 | 於鑒 | 郭天錫 | 鄭氣 | 陳耀 |
張筒 | 玄默 | 王正志 | 法寰 | 高爾儼 |
參考資料來源 |
經濟發展
2012年全縣主要經濟指標增長好於預期,多項指標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87億元,增長26%;三級財政收入85億元,增長40%;固定資產投資410億元,增長30.2%;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萬元,增長12.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2億元,增長20%;實現直接出口10.6億美元,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
(一)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按照“優一高二大三”的產業發展思路,繼續推進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堅持都市型現代農業方向,新增設施農業8000畝,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10萬畝,完成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個、漁牧現代化示範園7個;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高,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16家,累計達到602家,占全市總數的20%;出資總額23億元,占全市的25%,入社農民突破2萬戶。一手抓傳統工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優質鋼材、裝備製造、輕工、再生資源、現代醫藥等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40億元,占全縣工業的95%。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申報市級以上科技項目120項,被國家和市批准立項的科技項目80項;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356家,累計達到1156家;科技“小巨人”54家,累計達到195家。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加快發展金融業,培育發展旅遊業。翰吉斯農產品物流園完成16個交易大廳主體及附屬工程建設,義烏國際商貿城主商場、奧特萊斯商業廣場主體完工。縣域內銀行機構達到13家,12家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擔保機構開業運營,與濱海農商銀行等4家金融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金融與經濟互動發展格局進一步形成。旅遊產業日現雛形,涵蓋運動休閒、觀光度假、商務文化等文化旅遊設施進一步完善,團泊新城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溫泉之城”,西雙塘村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園區。全年接待遊客5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400萬元。
(二)著力強化項目帶動,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堅持以項目建設為龍頭,加強招商引資工作,保持投資穩定增長。全年新引進內外資項目169個,到位資金180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2個。天津毅遠新材料高檔幕牆、紅星美凱龍等一批好項目大項目落戶靜海。市級100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90個,竣工投產58個;縣級重點項目57個,開工35個。大力發展樓宇經濟,新建3座“億元樓宇”,建成面積達39.6萬平方米;新引進註冊公司319家,實現稅收3.5億元。堅持項目集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全面提升園區承載功能,“三區六園一帶”已經成為我縣產業發展的重要平台和經濟成長的強大引擎。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我縣五金製品示範基地被商務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級專業型轉型升級示範基地”,靜海海關經中央編委批准正式設立,標誌著我縣對外開放和園區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
(三)著力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面貌發生新的變化。堅持規劃先行,最佳化提升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總體規劃等40項,完成14個鄉鎮規劃編制工作。加強路網建設,完成團泊大道、津海公路等16項道路建設工程。改造勝利大街中段、東興道等5條主幹道路,硬化街道里巷20條。大修改建鄉村公路155公里。搞好道路綠化、亮化,完成津汕聯絡線等12條道路綠化工程和靜海環線等16條公路太陽能路燈亮化工程。加強市容環境整治,新建改造城市綠地和公園125萬平方米,整修東平道、大邱莊鎮長江道等13條道路街景立面,粉刷建築立面34萬平方米。縣城新建改建公廁11座,建設垃圾轉運站3座。強化村莊環境整治,創建市級衛生村22個、文明生態村20個。完善排水設施,新建應急排水泵站2座,鋪設雨污管道9公里。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全年植樹6.5萬畝,我縣森林復蓋率達到45.2%。加快推進示範小城鎮建設,團泊示範鎮完成6個村的搬遷任務,復墾土地67公頃;大邱莊示範鎮安置房開工面積150萬平方米;子牙示範鎮還遷住宅樓全部封頂。
(四)著力多辦惠民實事,人民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全年用於民計民生財政資金34億元,同比增長35%,占一般預算支出的69%。年初承諾的10項民心工程全部兌現。推動實施“修路、治水、建村級衛生室”新3件事,修建37個村通村公路52公里,完成南運河等5條河道清淤工程,改造更新四黨口等3座揚水站,高標準建成村級衛生室289所。城鄉就業保持穩定,新增就業人員1.07萬人,安置“4050”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2343人。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參保率達到98%,超額完成市下達的任務指標。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明顯增加。城鎮低保、農村低保、農村“五保”供養標準普遍提高,全年發放低保和供養金4786萬元。社會救助工作位居全市前列。加快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建成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站)39所,734名80歲以上老人享受託老服務。建成扶貧助殘基地6個,發展殘疾人合作社10個,帶動462名殘疾人就業創業。全面完成食品安全年度監管,構建起了食品安全“三級”網路。強力推進“五大放心食品”系列工程,食藥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8.3%以上。
(五)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加強和改善辦學條件,新建改造大張屯中學、建華學校等53所中國小、幼稚園。全縣138所義務教育學校通過現代化達標驗收。加強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中醫藥進社區、進家庭工程,被市衛生局授予天津市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縣醫院外科綜合住院樓建成並投入使用。民眾體育豐富活躍,競技體育再創佳績。全國女子柔道冠軍陳飛在倫敦奧運會比賽中榮獲第五名,殘疾人運動員尚光旭奪得殘奧會銀牌,實現了我縣在奧運會參賽史獎牌史上零的突破。鄉鎮達標文體活動中心和村文化活動室實現全復蓋。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靜海書畫藝術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縣工作深入開展,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排查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一批信訪積案得到有效化解。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行政審批、計畫生育、民族宗教、外事對台和檔案工作取得新成績。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事業健康發展。軍民共建和雙擁工作深入開展,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工作不斷加強。
農業
全縣可耕地面積104萬畝,人均占有耕地2.1畝。縣內栽培的植物比較豐富,據統計,糧食作物分8科,共19種,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水稻、黃豆、綠豆、紅小豆等。蔬菜作物分2門、15科,共73種,主要有大白菜、黃瓜、蘿蔔、菠菜、西紅柿、蘑菇等。青麻葉大白菜質嫩味美,歷史上曾作為貢品進獻皇宮。果樹資源共十幾種,主要有小棗、蜜桃、蘋果、鴨梨等。金絲小棗是靜海的特產,全縣種植面積28.5萬畝。家種藥材共40餘種,主要有枸杞、生地、菊花等。
基礎設施
靜海基礎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13萬門,可為用戶提供全天候國際、國內程控電話、電傳、傳真及寬頻網際網路接入等服務,用戶可隨時聯絡世界任何角落。能源供應充足,華北和京—津—唐兩大電網常年供電,縣內自備5萬千瓦熱電廠。陝氣、天津自來水鋪有直通管道輸入靜海。
文物古蹟
古遺址
(一)城村遺址
1982年,該遺址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建築遺址
(三)傳說遺址
1、子牙釣魚台,位於東子牙村西300米處,台高1米,闊幾十米。民國《靜海縣誌》載:“邑西子牙鎮,相傳為姜太公釣魚處,故河名子牙河,鎮名子牙鎮。尤奇者,北有尚家村,多尚姓。鎮(子牙鎮)內多呂姓、姜姓,均自稱為太公之裔。”
2、釣台,位於釣台村。《畿輔通志》載:“邑南有釣台村,距城二十八里,村夾衛河,相傳為太公望釣魚處。”
古墓
(一)古墓群
多室墓長13米,寬6米。單室墓狹小。迴廊墓、多室墓、單耳墓的隨葬品有樓、盆、瓮、罐、壺、盤、鼎、缽、燈、爐、碓、井、灶、俑等。從墓葬分布情況看,是東漢時期的家族墓地。
(二)歷代名人墓
文物碑刻
(一)出土文物
新中國建立後,縣內出土的主要文物有: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小“明”字刀幣;漢代的陶樓、陶燈、熏爐、陶井、陶豬圈;宋代的木船、瓷枕;明、清兩代的瓷罐等。
(二) 碑碣石刻
1.1507年(明正德二年)《西峰寺重修記》慶陽王綸撰。原在元蒙口村,後存縣勝利公園。碑載(摘錄,下同):“由瀛州東北百八十里許,有邑名靜海,屹然當南北之沖也。邑城西南地方三十里有元蒙口,舊有古剎西峰寺在焉,寺之建既興尋復廢。入國朝來,其廢如故,茅茨得以蔓興,土荊又得以滋其旁,僧跡亦少矣,顧其遺址,依然猶存。仗錫來典是教日:“興遺而舉廢,吾儕之分也。”“乃募遐邇善款……爰市美材,召匠卜日以興造,其功囗就大佛殿而化往矣,和疏請上賜額西峰寺。雲弘治年間,主持僧人道教緒和尚修置香花佛像,而寺之森然。羅漢、觀音、地藏一堂,建若伽藍、祖師二殿。正德二載重建金剛殿。”
2.1510年(明正德五年)《報恩寺重修碑記》慶陽王倫撰。碑載:“由瀛州東北百八十里許,有屬邑名靜海,屹然當南北之沖也。邑城衛河西呼兒莊厥位面陽,有禪寺在焉。”
3.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鄭直庵墓志銘》出土於東雙塘鄉增福堂村。碑載:“公姓鄭氏,諱氣,別號直庵,河間靜海人,其先遷自大城,乙巳七月一日終於正寢。”
4.1591年(明萬曆十九年)《馬野峰墓志銘》出土於府君廟鄉北五里村。碑載:“萬曆十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將柩合葬於縣北五里村先塋之次。”
5.1635年(明崇禎九年)《鳳城北關茶棚碑記》翰林許士柔撰。碑載:“鳳城東沿浩渺,西接瀛州,南連渤海,北距三津九河匯流之區。”
6.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周太師尚父釣台廟碑》進士牛天宿撰,原存東子牙村,後存縣勝利公園。碑載:“兩河之間,有土突出,高僅三尺,廣可數十步,搖盪于波光雲影中,則周太師釣台雲。嘛!亦神矣哉!水之為物善變,而河居漳水下流,其性又至暴。當其泉枯水涸,雖五尺童子可褰裳而渡也。逮至河伯肆怒,浮地駭天,巨浪雄濤,朝夕不可方物,甚之岸柳煙村不崇,朝而入蛟龍之窟者,豈可一二計哉……舊傳明季台上有亭,像仍坐茅時狀。噫,此其歷代之遺制歟。至萬曆二年中貴李似海與子牙邑貢生建台,乃更為祠,冕於南面,配以後世善兵法者六人,遵唐制也。”
7.1740年(清乾隆五年)《勵廷儀及紀氏合葬墓志銘》出土於府君廟鄉北五里莊,後存縣勝利公園。碑載:“乾隆五年十二月,公子宗萬等奉柩卜葬於五里莊之原。”
8.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續築格淀堤成紀事詩碑》清高宗撰,後存縣勝利公園。碑載:“格淀堤至台頭西南而止,令接築至千里長堤。”
9.1866年(清同治五年)《靜邑東西雙塘承辦義渡永免雜差碑記》立於東雙塘鄉西雙塘村南。碑載:“靜邑東西雙塘為入省通衢,公私往來,項背相望。”
10.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南運減河靳官屯閘記》直隸總督李鴻章撰,立於九宣閘北部。碑載:“津郡處九河下游,三淀即湮,有川而無澤,三岔河為諸水交匯之區,每當伏秋盛漲,眾流會萃數百里,浩森汪洋,一望無際。”
12.1929年(民國十八年)《靜海縣子牙河南泊堤工分局新築碑記》元殿元撰。碑載:“子牙河良已故道以來,決口之歲十居七八,堤東數十村無日不在有備之中。每當水汛驟至,洶湧澎湃,率皆奔走呼號,如救焚,如拯溺,晝夜梭巡,乞靈河伯。”
紀念地
位於良王莊南側,占地737平方米,園內葬有在天津外圍戰鬥中犧牲的烈士123人。其中,連長1人,排長1人,余為戰士。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武裝為掃清天津外圍的敵軍,在原靜海縣十區的40餘個村莊和國民黨軍隊展開多次戰鬥,犧牲的解放軍官兵均用蒲蓆包裹,就地埋葬。1955年,縣人民委員會決定將這些烈士的遺骨裝入骨灰盒,集中到良王莊。是年,陵園竣工。1968年,復修。陵園坐北向南,四周為高1.6米的紅磚花牆。大門上方書:靜海縣烈士陵園。門兩側書有“誓殲天津蔣匪壯烈犧牲”和“踏著烈士血跡勇往直前”的楹聯。園內建涼亭1座,亭內立高1.5米的石碑1塊,上書:永垂不朽。園內松柏青翠,環境幽靜、肅穆。
物資特產
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食品加工、製造業、服裝、紡織、生物製藥、電器、橡膠、塑膠、化工、金絲小棗、獨流老醋、零吃炒貨、絞股蘭酒、蔬菜(大白菜、黃瓜、蘿蔔、菠菜、西紅柿、蘑菇)、蜜桃、蘋果、鴨梨、枸杞、生地、菊花。
獨流老醋:產於靜海縣獨流鎮,因此得名。獨流老醋是我國三大傳統名醋之一,與山西陳醋、鎮江米醋齊名。始創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是清代康熙年間(1661年—1722年)宮廷御用貢品。解放後沿用傳統的製作工藝,以現代化的設備和技術生產,完全保持了原產品的質量特點。產品以精選小麥、元米、高粱、豌豆、麥麩等為原料,製成醋醅,經三年翻曬,精心釀造而成,色呈醬紅,入口軟綿,酸中回甜,能解腥去膻、除膩增香、抑菌殺菌、助消化、降低膽固醇。
沿莊鞭炮:沿莊盛產煙花,鞭炮成名,有鞭炮之鄉之美譽。沿莊鞭炮以前生產的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但由於爆竹作坊曾頻發爆炸事故,煙花爆竹生產的安全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002年靜海縣政府提出的取締鞭炮生產的決定,就此,沿莊鞭炮成為歷史。
王口炒貨:王口鎮是全國著名的炒貨之鄉。開始時,僅生產黑瓜籽、花生、五香花生仁、葵花籽等產品。2002年3月,該鎮與盛產白瓜籽的黑龍江省寶清縣七里泡鎮結為友好鎮,建立北方最大的炒貨生產基地。2002年,全鎮有加工和炒貨貿易貨棧110家,年加工炒貨萬餘噸。產品遠銷國內外。2003年10月,該鎮成立了全市唯一的一家炒貨協會。
有色金屬:子牙鎮是有色金屬的基地,建有被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命名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同時被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命名為國家級廢舊電子信息產品回收拆解處理示範基地,被國家環境保護部命名為國家進口廢物“圈區管理”園區的“子牙環保產業園”。
絞股蘭酒:絞股蘭系列保健白酒的前身是源於明清時期的獨流白酒。1922年(民國十一年)在直隸省第一次工業觀摩會上,獨流白酒榮獲中等獎。1990年,坐落在靜海縣城的天津市宴賓釀酒廠開始研製絞股蘭酒,1995年正式生產。絞股蘭酒具有抗疲勞、耐缺氧、消除疲勞、延緩衰老、增強身體抵抗力,並有降低膽固醇、防止血粘度增高的保健作用。1997年獲國家衛生部保健食品批准證書,成為中國唯一的營養保健型白酒。2001年12月29日進行體制改革,成立天津市絞股蘭酒業有限公司。企業改革後,經過調整結構和技術改造,生產能力達到6000噸。
靜海縣行政區劃
天津市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天津市是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轄18個區、縣,其中市轄區15個,市轄縣3個。 | |
市區 | 和平區 | 河東區 | 河西區 | 南開區 | 河北區 | 紅橋區 |
濱海新區 | 塘沽區 | 漢沽區 | 大港區(以上三區,2009年11月已撤銷) |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 | 天津港保稅區 | 天津港,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 |
環城區 | 東麗區 | 西青區 | 北辰區 | 津南區 | 武清區 | 寶坻區 |
縣 | 靜海縣 | 寧河縣 | 薊縣 |
註: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港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2009年已撤銷。參見:天津市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