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鴨

大余鴨

大余鴨,也稱大余麻鴨,體型中等偏大,主產於江西省大余縣,同時分布遍及周圍的遂川、崇義、贛縣、永新等贛西南各縣及廣東省南雄縣。

基本信息

產地環境

大余鴨產於江西省大余縣。中心產區年平均氣溫為18.4℃(39.8~7.1℃),無霜期301天,年平均降水量為1551.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71.6小時,是水稻集中產區。河流較多,水源充足,魚蝦和水草等飼料資源豐富,生態環境有利於鴨子的生長發育。

品種特徵

大余鴨無白頸圈,喙青色,脛、蹼青黃色。公鴨頭、頸、背部羽毛紅褐色,少數頭部有墨綠色羽毛,翼有墨綠色鏡羽。母鴨全身羽毛褐色,有較大的黑色雀斑,民眾稱“大粒麻”,翼有墨綠色鏡羽。

大余鴨 大余鴨

大余鴨成年公鴨體重、體斜長、胸寬、胸深、脛長分別為:2147.00±25.60克,22.30±0.15厘米,5.90±0.08厘米,8.63±0.05厘米,6.50±0.13厘米,成年母鴨分別為:2108.00±16.27克,22.20±0.06厘米,5.90±0.10厘米,8.33±0.04厘米,6.30±0.07厘米。屠宰測定:半淨膛公鴨為84.1%,母鴨為84.5%,全淨膛公鴨為74.9%,母鴨為75.3%。開產日齡205天,年產蛋121.5枚,蛋重為70.1克,殼白色,厚度0.52毫米。公母配種比例1:10,種蛋受精率約83%。

飼養管理

選雛關

應選擇頭大頸粗、眼大有神、胸深背闊、羽毛乾淨、大小均勻、鳴聲亮脆、腹部柔軟而有彈性的雛鴨。大肚臍、縮頭閉目、反應遲鈍及畸形的雛鴨很容易死亡,即使成活了,其生長速度也極慢,甚至光吃不長,不能選用。同時應注意不能選用“老火”鴨,“老火”鴨是雛鴨出殼後在孵化室或運輸途中時間過長,沒有及時飲水開食而造成的,雖然當時看起來雛鴨活潑好動,但雛鴨身體己趨衰弱,嚴重影響以後的生長發育。

開水開食關

雛鴨第1次飲水和吃食稱為“開水”和“開食”,飼養雛鴨要做到“早飲水、早開食”,且要先“開水”、後“開食”。一般在雛鴨出殼12—24小時內,雛鴨絨毛乾後,腳能站穩時就要及時開水。運輸路途較遠的,待雛鴨到達育雛舍休息30分鐘左右應立即供給添加多維和1%葡萄糖的水讓其飲用。飲水時要防止雛鴨戲水,以免弄濕絨毛而感冒,一旦弄濕全身絨毛立即捉回餵1滴十滴水(先兌水稀釋2倍),然後置於避風向陽外曬乾或進入溫室晾乾絨毛。飲水15—30分鐘後即可開食。

開食方法:將全價配合飼料拌濕,加入適量奶粉和多維後撒在塑膠布上飼餵;1—2天后換餵全價配合飼料。鴨吃食時有洗嘴的習慣,所以在食墊旁邊要有飲水處,保證清潔飲水。

放水關

大余麻鴨在當地被稱為“火鴨子”,意思就是它的生活生長環境離不開水,對雛鴨進行放水活動,既促進雛鴨的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又可清潔羽毛上的髒物,防止產生油毛。雛鴨放水,一般在出殼後2—3天進行,每天放水的次數和時間應根據季節和鴨齡的不同而定。夏秋季節,1周齡內的雛鴨每天放水4—6次,每次20—30分鐘:冬春季節每天放水2—3次、每次10—15分鐘。雛鴨放水後,要讓其在運動場理毛休息,毛乾後再趕入鴨舍。

放牧關

當前鴨農大多採用圈養方式養鴨,但圈養鴨往往肥肉增多,體型增大,加工成板鴨後級外板鴨比例增高。放牧可以充分利用野外的飼料,降低養鴨成本,且經過放牧的鴨子,其肉質更加鮮美,瘦肉含量更高。雛鴨脫溫後,就可以放牧飼養。放牧前,先選擇路線,一般為水深0.3—0.7米、天然飼料豐富、無障礙物、沿途無疫情的緩流水面。每日出牧、休息、放牧,均以氣溫和水量的高低而定,晚上應根據鴨群的覓食情況而適量地進行補料。野外放牧應注意避免農藥中毒及暴風雨衝散鴨群而造成損失。

育肥關

麻鴨經過育肥能在短時期內迅速長肉,增加體重,改善肉的品質,提高經濟效益。在麻鴨體重l千克以上,翅膀主翼羽半長,背部羽毛在腰與尾部的羽毛接角相連時即可進行圈養育肥。育肥時保持鴨圈環境安靜,儘量減少鴨群活動,供給全價配合飼料,任其食飽,保證充足的飲水。育肥20天左右,待鴨頭部羽毛換上新毛,即可用於加工板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