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 者:楊雄、胡良學、童登金 著
出 版 社:巴蜀書社
出版時間:2008-5-1
版 次:1
字 數:300000
印刷時間:2008-5-1
開 本: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807521204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大足石窟與敦煌石窟在宗教造像中,都存在大量的民俗內容。大足的民俗內容主要是宋代巴蜀民俗的表現,敦煌的主要是北朝以來北方或唐時民俗的藝術寫照。如寶頂大佛灣第30號牧牛圖,表現的是佛教修心養性、調伏心意的功夫。但是,從圖像本身來說,卻完全是一幅悠閒自在、情趣高遠的牧牛圖景。
敦煌藝術風格有從北朝時期的西域風格到北魏晚期傳入的中原風格以及高峰期的盛唐風格,及其後的藏密風格等,不一而足,但宋代以後則缺乏創造。盛唐以前各類風格的作品,大足基本闕如。大足宋以後各類風格的作品特別是宋代的作品,上接敦煌藝術的盛期,完成了中國石窟藝術最後一個環節的創造,在佛教藝術南方化和佛道儒的融合上厥功甚偉,是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傑出貢獻。
敦煌與大足連線,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北朝以來中國石窟藝術發展的鏈條。敦煌與大足,是中國石窟造像史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傑作,也是人類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傑作。
作者簡介
楊雄,1982年畢業於西北師大,長期工作於敦煌研究院,多年任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在莫高窟從事敦煌學研究十四年。曾任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2001年底辭去所長職務,潛心敦煌研究。責任重慶三峽學院文學與新聞學教授,敦煌學研究所所長。曾赴美國、日本、香港、台灣等地訪,在日本成城大學任客座研究員一年。在國內外出版、發表《敦煌論稿》、《敦煌石窟藝術》、《敦煌石窟》等論著八部(其中兩部為日文版),論文數十篇。姓名見載於季羨林主編《敦煌學大辭典》,為知名敦煌學專家。
目錄
內容提要
緒言 大足石窟與敦煌石窟的概況
第一章 大足石窟與敦煌石窟佛教顯教內容的比較
第一節 大足石窟的顯教內容
第二節 與大足窟比較的敦煌石窟的顯教內容
第二章 大足石窟與敦煌石窟佛教顯密內容的比較
第一節 大足石窟的顯密內容
第二節 與大足石窟比較的敦煌石窟的顯密內容
第三章 大足石窟佛教川密與敦煌石窟藏密內容的比較
第一節 大足石窟的川密內容
第二節 與大足石窟比較的敦煌石窟的藏密內容
第四章 大足石窟與敦煌石窟道教內容的比較
第一節 大足石窟與敦煌石窟道教內容的比較
第二節 大足石窟與敦煌石窟佛道合一內容的比較
第五章 大足石窟的儒教內容
第一節 大足石窟的儒教內容
第二節 大足石窟的儒、釋、道三教合一內容
第六章 大足石窟與敦煌石窟民俗內容的比較
第一節 大足石窟的民俗內容
第二節 與大足石窟比較的敦煌石窟的民俗內容
第七章 大足石窟與敦煌石窟形式的比較
第一節 大足石窟與敦煌石窟建築形式的比較
第二節 大足石窟敦煌石窟藝術形式的比較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大足石窟與敦煌石窟佛教顯教內容的比較
第一節 大足石窟的顯教內容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據學者們研究,佛教的創始人名悉達多,姓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屬釋迦族,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他生於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父親為國王淨飯王,幼年受過良好教育。他生活的時代,盛行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分人民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婆羅門出身者主持宗教,剎帝利得為王公大臣,吠舍為商賈,首陀羅則世世為農人奴隸,種姓嚴格,不可逾越,極不平等。釋迦見到了人生不平等以及生老病死種種苦難,而這一切,都是他繼承王位所不能解決的,於是有心出家。淨飯王為防太子出家,在太子悉達多16歲時,令其娶妻、生子,並用種種人間享受羈縻他。但這一切都未能阻止他的決心。他終於在29歲(一說l9歲)時,夜半逾城出家。他尋師訪道,苦行六年,後在尼連禪河菩提樹下,靜坐思維解脫之道,終於在一夜完成了自己的學說體系,成就了無上正覺而成佛。佛為梵文Buddha的音譯,佛陀之簡稱,意譯為覺者、覺悟者。自此以後,佛便建立了佛教僧團,開始說法傳道,宣揚自己的學說。在歷時45年後,他於80歲(通常認為是前486年)去世。
釋迦牟尼在世時及去世後三四代時所傳的佛教,稱作原始佛教。時間約在公元前530—前370年。後來,佛教僧團因對佛法的認識不同,出現了分裂。這一時期約從公元前370—150年,有500年左右,稱為部派佛教時期,佛教分化為上座部、大眾部,後形成十八部。這一時期,孕育了後來佛教史上的小乘、大乘不同的派別。小乘是部派佛學特別是其中的有部、經部、正量部、上座部等的發展,大乘佛教也從部派佛教發展而來。大乘佛教吸收了各部派的一些特長發展起來,特別受大眾部幾派影響最大。後來獨立發展,形成了影響至大至深的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並未因大乘佛教的產生而結束,而是與大乘佛教並存。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民族中傳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