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灰斑病

大蒜灰斑病,主要為害葉片,葉上病斑長橢圓形,大小為4~7毫米×1~3毫米,初呈淡褐色,後變灰白色。病斑兩面均生淡黑色霉狀物。發病嚴重時,病斑相互匯合,致使葉片局部枯死。

簡介

大蒜別名蒜、胡蒜,古名葫,是百合科蔥屬中以鱗芽構成鱗莖的栽培種,是香料蔬菜之一。大蒜是多年生草本,具有強烈蒜臭氣。

種植歷史

大蒜原產於亞洲西部高原。漢代張騫西域時引入中國中原地帶,在中國已有2000餘年歷史。

名稱來源

由於最初引自胡地,又叫做胡蒜,因其頭大,所以稱作大蒜。

增產原因

大蒜的幼苗、花莖和鱗莖均為廣大民眾所喜食,又是藥用保健食品,因此國內的消費量逐年增加,國際上的需要量也日益加大,這些都是中國大蒜種植面積迅速增大的主要原因。

分布情況

中國南北各地都有大蒜名特產區,如山東省金鄉安丘蒼山黑龍江省阿城寧安吉林省農安和龍遼寧省開原海城河北省永年安國江蘇省徐州射陽陝西省岐山甘肅省涇川西藏拉薩等。

發展現狀

基本現狀

中國大蒜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是:生產規模大,年際間穩定性差;出口貿易量多,產品價位低;單產水平高,標準化生產技術滯後;地方名產品種多,適合出口和加工的專用品種少;加工技術落後,產後附加值低;科學研究分散,尚未形成行業系統技術體系。

生產普遍

中國栽培大蒜,不但食用鱗莖,蒜薹的銷量也比較大。蒜薹耐貯耐運,每年北方各大中城市,都從大蒜產地購進大批蒜薹,利用氣調庫貯藏,北方農民也有利用土冰窖貯藏當地蒜薹。所以蒜薹不但冬季早春不缺,並已實現了周年供應。另外,利用小瓣蒜生產蒜苗,也很普遍,特別是北方廣大地區,冬季生產蒜苗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悠久的歷史。

病害加劇

隨著大蒜種值面積的擴大,耕作制度及栽培生態環境不斷變化,大蒜植株的抗病性也逐年降低,大蒜病害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尤其是新病害的不斷出現,某些病害甚至呈急劇上升趨勢,更加劇了對大蒜的危害。據調查分析,大蒜病害對大蒜的危害一般損失率達20%~30%,嚴重年份及地塊可以達到50%以上,甚至更高。綜合受害的大蒜嚴重降低等級,影響出口創匯,極大地挫傷了蒜農積極性。

主要症狀

大蒜灰斑病

主要為害葉片。葉片發病,初時產生褪退斑點,擴展後病斑長橢形,大小為4~7毫米×1~3毫米,初呈淡褐色,後變灰白色。病斑兩面均生稀疏灰黑色霉狀物。發病嚴重時,病斑相互匯合,致使葉片局部枯死。

真菌蔥枝孢

病原物為半知菌亞門的真菌蔥枝孢。分生孢子梗暗色,從葉片病斑兩面伸出,單生或2~3根叢生,不分枝,基部略粗,暗褐色。產孢細胞作合軸式延伸,單胞芽生,其上具1~3個孢痕,也有5個的。分生孢子暗色,圓筒形,兩端鈍圓,中間稍收縮,有1~3個橫隔,也有5個的,單生或兩個孢子鏈生,表面粗糙,多細疣狀突起。

病原介紹

病原:Cercospora duddiae Welles,稱蒜尾孢菌,屬真菌界半知菌類。子實體葉兩面生,子座無或僅有少數褐色球形細胞組成,分省孢子梗單生,3~12根稀疏簇生,褐色,分枝,0~2個屈膝折點,頂部圓錐形平截,1~8個隔膜,12.5~475×3.8~6.3μm。孢痕疤明顯加厚。分生孢子針形,無色,直立或彎曲,頂部近鈍至尖細,基部倒圓錐形平截,有不明顯的多個隔膜,大小27.5~224×2.5~5μm。

防治方法

①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減少田間菌源。

②田間管理。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改善通透條件;增施有機肥料;雨後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提高植株抗病力。

③藥劑防治。發病初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

一是選擇地勢平坦,土質疏鬆、肥沃地塊種植。注意合理密度,不要過密。二是施足糞肥,及時追肥,氮、磷、鉀肥合理配合,雨後排水,防止土壤過濕。三是發現初始病株及時拔除或摘除病葉,收穫後清除田間病殘,集中深埋或燒毀。四是在發病初期用藥。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交替用藥,連治2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