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舍那大佛[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

盧舍那大佛[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
盧舍那大佛[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盧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作於唐高宗鹹亨三年(公元672年),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

基本信息

文物簡介

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

龍門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龕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過龍門的人,都會被盧舍那大佛的博大壯美所震撼。奉先寺位於西山南部半山腰間,後代稱九間房。奉先寺在開窟造像時,別具匠心,一反常規,不採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浩然大氣。摩崖像龕南北寬36米,東西進深40.70米,為一巨型露天窟龕。

大盧舍那石雕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

盧舍那佛,梵文 Locanabuddha,即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佛智的佛身。 “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

1500年來,大佛僅雙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質層的裂隙結構及氣溫變化因素而塌毀,其餘仍基本保存完好。雖然如今人們已經無法真切地看到當初大佛被粉飾一新,受人頂禮膜拜的情景,但是仍可以推想出當初皇家貴族在此舉行隆重祭禮的場面。無疑,這裡的一切所表現的是大唐盛世的偉大和繁榮。

盧舍那大佛(圖2) 盧舍那大佛(圖2)

站在近處,舉目凝望大佛,會使人驚嘆不已。大佛身著通肩大衣,自右肩迴繞至左肩,覆蓋著全身的舒緩的衣褶,飄逸而浩蕩。看似流水,然而在薄薄的衣襞下卻顯示出壯碩軀體的健美之質感。透過佛身壯實厚重、韻律般的道道曲線,以及額面上大而彎曲的眉線和微微浮起的唇線,我們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鮮活的藝術氣息。

大佛的身後光艷奪目,是馬蹄形的神光和寶珠形的頭光,突出了大佛器宇軒昂之勢。身光上冉冉躍動的火焰紋,以及飄然飛動的飛天,給大佛以舒適悠然之動感。尤其三層熠熠生輝的頭光使得原本不大的頭部質感,加上那長長的內削而下垂的耳垂的質感,使其更加清麗幽靜和厚重莊嚴起來。當你和它那永恆、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對視時,你會頓覺心境空靈升華,恬然平靜,會立時變得大徹大悟,超凡脫俗。

盧舍那大佛(圖1) 盧舍那大佛(圖1)

奉先寺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藝術家按照佛教的儀規,雕鑿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氣質的大型群雕像,而且還把這組群像間的內在聯繫表現得水乳交融、淋漓盡致。阿難文靜溫順,外表樸素;菩薩華麗、端莊、幽靜、矜持;天王肅穆、碩壯、猙獰,具有鎮壓邪惡的力量;力士剛強、生性暴躁;即便是承擔著天王沉重身軀的地神,都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具有一種奮力對抗的精神。這些雕像雖然是大唐佛教雕塑中常見的類型,但是仍然顯示出中國古代藝術家獨特的匠心。

大盧舍那像龕坐西朝東,開鑿於唐高宗時期,是中國第二個波瀾壯闊的造像高峰。據盧舍那佛座北側、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補刻的《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碑》記載,奉先寺始造於鹹亨三年(672年)4月,是唐高宗發願為他的父親太宗李世民建造的,皇后武則天施以兩萬貫脂粉錢贊助建造工程,至上元二年(675年)12月完工,歷時3年9個月。據學者考證,這一時間應該是大盧舍那像的開鑿時間,而並非是整座大龕的開鑿年代,據推測,整座大龕的建設至少要用15年以上的時間。

實用信息

開放時間

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 佛位於龍門石窟景區的西山石窟部分的奉先寺內,故開放時間與整個景區一致。

白天開放時間

2月1日-3月31日:8:00-17:00,閉館18:00。

4月1日-10月7日:8:00-17:30,閉館18:30。

10月8日-10月31日:8:00-17:00,閉館18:00。

11月1日-1月31日:8:00-16:00,閉館17:00。

夜遊開放時間(西山石窟、香山寺)

4月8日-5月10日期間每天開放。

5月11日-10月11日期間,每周的周五、周六開放17:30-21:00(21:30停止入內)十一黃金周期間每天開放,如遇雨天,暫停開放。

開燈時間:18:30-19:30。

夜間清場時間:22:40,夜間閉燈時間:23:00。

最佳旅遊時間

以4月至5月和9月至10月為佳。 春季乾旱,夏熱多雨,秋季溫和,冬季寒冷。 春天雖然天氣有些乾燥,但可欣賞到爭奇鬥豔的牡丹花。每年4月15—25日,是洛陽牡丹花會和節日,遊客眾多,物價會上漲。酒店、賓館需要提前預定。 對於不湊牡丹熱鬧的遊客,龍門石窟的最佳旅遊季節無疑是秋天,秋高氣爽,登山而游,實為快事。

建造背景

盧舍那大佛(圖3) 盧舍那大佛(圖3)

盛唐是一個崇尚光明並充滿光明的朝代,不以苗條纖秀為美,開明開放富強是大唐的標誌,這些在盧舍那大佛身上都有所體現。歷史記載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的“報身像”。武則天自起名“曌”。姓,不用辨。則:在辭海里有乃,即,只,而,若,之,那么的含義;天:在辭海里有顛,天帝,天空,依靠,精神源本的含義。曌,不言而喻,光照乾坤。而盧舍那的譯意正好為“光明遍照”。

盧舍那大佛開鑿於唐高宗鹹亨三年(公元672年),也許這是唐高宗為給武則天獻禮而專門開鑿的。時為昭儀,為盧舍那大佛的開鑿,48歲的武則天一人就捐錢兩萬貫,這裡不能說唐高宗和武則天之間沒有達成一種默契。佛像一鑿就是3年9個月,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才告完工。   這座高高的盧舍那大佛就是則天皇后的形象與儀表及容姿,大佛的頭部就是武則天48歲時容貌的再現,大有母儀天下的威嚴與風度。可是,則天皇后卻是在盧舍那大佛這座則天皇后報身像建成後近十年(公元684年)才臨朝稱制國。在這期間,則天皇后在弘道元年(公元684年)廢中宗(李顯)立睿宗(李旦)又廢睿宗,親理朝政,改元光宅。到公元690年,則天皇后直接自稱聖神皇帝,國號為周。改元天授。此時的武則天除唐高祖(李淵)外,已經歷了大唐四帝,成為封建社會和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以千古一女帝的氣魄、睿智、才華和堅毅,納諫用賢,協助高宗,扶助中宗、睿宗和親自治理國家50年。是武周皇帝開創了殿試的先河,親自考試貢士;是武周皇帝允許九品小官和百姓自行薦舉;是武周皇帝改官制,規定五品官可升入士流;是武周皇帝減賦稅、輕徭役;是武周皇帝督修了《姓氏錄》。這些都是大唐國度開明、開放,公平、公正,社會穩定繁榮向上的延續和體現。直到武周皇帝死後近50年唐玄宗(李隆基)後期,才出現了安史之亂,大唐盛世的光環才略顯暗淡。

建造技藝

“修面”前的容顏 “修面”前的容顏

這座大佛是大唐國師善導監製的,《像龕記》中保留了一些“支料將”的名字,他們是李君瓚、成仁威和姚師積。他們的名字對世人是那么生疏,而那些為雕造這座大佛而付出畢生精力的匠師們更是默默無聞。為什麼他們沒有像米開朗琪羅、羅丹一樣留下輝煌的名字?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匠師社會地位低下的原因。然而他們創造的奇蹟、創造的輝煌為人類留下了大唐文化的精粹。

這座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龍門西山的奉先寺是唐高宗鹹亨三年開始修建的,共花了三年零九個月完成。它供奉的主神為盧舍那佛,“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民間又稱他為報身佛,除此之外還有肋侍菩薩兩尊,佛弟子、金剛、神王各兩尊,高度則逐漸降低,造成一種眾星捧月的效果。

整個像龕東西進深38.7米,南北寬33.5米,由西京實際寺善導禪師等人主持修建。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頭部高4 米,髮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睜半合,俯視著腳下的芸芸眾生,嘴邊微露笑意,顯出內心的平和與安寧。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著威嚴,威嚴中又有著一種神聖與威武,是一個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的典範。大佛端坐於八角束腰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背光華美而富於裝飾性,烘托出主像的嚴整圓潤。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臨下,使前來瞻仰的人們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見到大佛,增添了人們的崇敬之感。盧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雖然手足有些殘破,但其整體所顯示的當時佛雕的高超技藝仍令人嘆服。

名稱來源

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

傳說盧舍那佛像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

在佛教中,盧舍那是報身佛。盧舍那這個名字其實就是法身“毗盧遮那”的簡稱,釋迦如來在立名時,把他的報身和法身立在同一個名中,表示法、報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質、最圓滿的智慧,是無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無分別,都是摩訶毗盧遮那佛(漢譯為 大日如來)。

報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來的報應身,是修行圓滿、大徹大悟的表現。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都屬於報身佛,盧舍那如來也是。釋迦如來原本是蓮華藏世界中,盧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薩,也是盧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來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門修行而成就了盧舍那的報身。

釋迦牟尼佛則是化身。他以盧舍那化身的身份,來到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一切佛像實際上都是以他為根本原型而塑造的,包括我們不曾見過的阿彌陀佛、藥師佛、盧舍那佛,甚至毗盧遮那佛等等。

20世紀20年代,瑞典漢學家喜龍仁寫了一本有關龍門石窟的專著,對龍門石刻藝術給予很高的評價。過去西方學者總是用鄙視的眼光看待東方的雕刻藝術,而喜龍仁在深刻透析過龍門石窟的雕刻藝術後,認為東方雕塑更具“整體平靜的和諧”。

相關傳說

在龍門西山的半山崖上,有一個露天摩崖大佛龕,名叫奉先寺,寺里的主像是盧舍那大佛的坐像。這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單耳朵就長達五尺七寸。盧舍那是西天如來佛的報身像,也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可是洛陽的老百姓卻把這尊像叫成“武則天像”,這是什麼原因呢?據龍門山一帶的群

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

眾說,盧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則天為模特雕塑的。

傳說,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居住在東都洛陽的皇宮紫微城中。有一天清晨,武則天正在梳妝。唐高宗在一旁誇讚道:“梓童(皇帝對后妃的愛稱)相貌端正,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態。”  

武則天聽了這話,心裡暗暗高興。她靈機一動,立刻抹開了眼淚。高宗吃驚地說:“梓童為何如此悲傷?”

武則天抽泣著說:“眼前縱有千般好,百年之後還是一堆枯骨,有誰知道我的模樣?”高宗說:“這有何難?孤命畫工為梓童作幅精美的畫像。”武則天撒嬌說:“畫像雖好,只是薄薄一紙,不能流傳千年。”這下子,高宗可作難了,想了半天想不出門道,只得問武則天:“依卿之見?”

武則天嫣然一笑說:“陛下說妾有菩薩之相,何不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

唐高宗恍然大悟,說:“這有何難!”於是一面命畫工為武則天畫像,一面命人在龍門西山半崖上開鑿九間房大的露天佛龕,取名奉先寺。準備工作就緒後,高宗命人選拔技術高超的石匠,按武則天的畫像雕鑿了一座大佛像。為了把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則天還捐助了兩萬貫脂粉費。

大佛像塑好後,命名為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語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則天為自己造字取名為“曌(讀照)”,其意為“日月當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這尊像不但形態像武則天,連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樣。當地老百姓說不慣“盧舍那”這個詞眼,乾脆就把它叫作“武則天像”。直到今天,龍門街上的老百姓還是這個叫法。  

列入世遺

2000年11月,在第24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區以南13公里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在西南部山腰,有一座巨大的摩崖像龕,它南北寬約36米,東西進深40.70米。佛龕的正壁上,便是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通高17.4米,頭高4米,光是一隻耳朵就將近兩米,這尊佛像便是盧舍那大佛。

和其他的佛像相比,巨大的盧舍那佛像面相豐滿圓潤,眉若新月,雙目寧靜含蓄,嘴角內陷,略作微笑,神態莊嚴又不失慈祥。

在盧舍那大佛的須彌座兩側,有兩處題記,北側的題記這樣寫道: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佛龕……大唐高宗天皇大地之所建也。

由此題記可知,大盧舍那佛像龕是唐高宗皇帝下旨所建。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22歲的李治即位,成為了唐朝的第三位皇帝,而他的妻子正是中國著名的一代女皇--武則天。

盧舍那大佛於公元676年完工,武則天於680年稱天后,雖然十年之後武則天才正式稱帝,但大佛建成之後,她身邊的一些高僧,已經開始積極地做一些宗教活動,為其日後的登基打下了基礎。

盧舍那大佛的建成,和武則天在唐朝的政治地位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大佛建成後,唐高宗還在附近修建了大奉先寺,直到宋元時期,該寺仍然香火不斷。歷經風雨,雖然而今大奉先寺已經消失了,但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依舊帶著永恆的微笑,面對著世人。  

修復維護

大佛修復 大佛修復

2007年3月28日,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前的腳手架全部拆除完畢,盧舍那大佛30多年來的首次“美容”手術結束,盧舍那大佛端莊秀麗的芳容再次展現在遊人面前,大佛額頭的白色水垢印跡消失了,左眼睛下面的兩道縫隙不見了。據悉,鑒於大佛保護狀況較好,此次保護人員沒有對大佛進行大的修復,只是對大佛表面除塵除污,封堵盧舍那大佛自身和周邊2000餘處細縫,使盧舍那大佛以更加靚麗的容貌呈現在遊客面前。盧舍那大佛雕刻於唐高宗鹹亨四年(公元672年),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的雕像,也是中國佛教雕塑的頂峰。

1971年,當時的中國文物研究所和龍門石窟文管所曾對盧舍那大佛進行過最大規模的修復,使殘破不堪的大佛煥發了青春。從那以後30多年來,盧舍那大佛一直沒有進行系統維護。  

龍門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龕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過龍門的人,都會被盧舍那大佛的博大壯美所震撼。奉先寺位於西山南部半山腰間,後代稱九間房。奉先寺在開窟造像時,別具匠心,一反常規,不採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浩然大氣。摩崖像龕南北寬36米,東西進深40.70米,為一巨型露天窟龕。

拾級而上,登上窟龕的平台,崖壁間一尊巨大的雕像即刻映入眼帘,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大盧舍那佛像。大盧舍那是龍門石窟最為壯麗的一尊石雕像,它典雅安詳地坐在八角束腰澀式蓮座上,其明麗秀雅,雍容高貴的氣勢,把大唐藝術推向了極致。我們的子孫,世世代代都會為它的神奇感到驕傲和迷惑。

在這個神聖與恢弘交織著的崖壁間,任何人都會被這氣勢雄偉、直上雲天、神態祥和寧靜的雕刻藝術所征服,感到前所未有過的身心震顫和靈魂的激盪。據說大盧舍那是釋迦牟尼的報身像,就是說,它是釋迦牟尼的另一種身份或境界,它是理想的化身。  

著名大佛導航

大佛,是指露天的大型佛像,供信眾瞻仰,是某個地區的佛教信仰興盛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中國的大佛以北魏和平年間的雲崗大佛歷史最為悠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