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痴道人

大痴道人

大痴道人,元代人,畫家,生於1269年,卒於1354年。

基本信息

人物概述

簡介
大痴道人黃公望像大痴道人黃公望像
大痴道人黃公望(1269~1354)信道教,道家故號:大痴道人。
中國元代畫家,書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陸堅,又名靜堅,平江常熟(今江蘇常熟)人,一說浙江平陽人,因他的《山居圖》自題落款為“大痴道人平陽黃公望”。出繼永嘉(今屬浙江)黃氏為義子,遂改姓,其父90,始得之,有“黃公望子久矣”之語,因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淨墅、晚號井西道人。幼有神童之稱,稔經史,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散曲,最精山水畫,50歲後始畫山水,師法趙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景。晚年水墨畫,運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有水墨、淺絳兩種面貌,皴筆不多,蒼茫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有“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評。設色多用淡赭,稱“淺絳”(此實創自公望),山頭多攀石,以雄渾見勝。黃公望的繪畫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響極大,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冠”。著有《富春山居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九峰雪霽圖》、《溪山雨意圖》、《剡溪訪戴圖》、《富春大嶺圖》等傳世。並著《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布局、意境等。生平
大痴道人像大痴道人像
黃公望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後隱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遂放浪形骸,遊走於江湖。由於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於心,運之於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於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黃公望的山水畫,很多創作於70歲以後。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於此,他以
大痴道人作品富春山居圖大痴道人作品富春山居圖
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元惠宗至正七年(1437),黃公望準備畫一幅富春山全圖,此時黃公望已是近八十歲的老人了,前後經歷三四年的經營,始告完成。此圖用水墨技法描繪中國南方富春江一帶的秋天景色,筆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乾筆皴擦,叢樹平林多用橫點,林巒渾秀,似平而實奇,整個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似融有一種仙風道骨之神韻。這便是《富春山居圖》。此圖經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鄒之麟等題記。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明清許多畫家都從《富春山居圖》中得到啟示,影響深遠。清乾隆時此畫入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三編》。當時社會上摹本有十餘種之多。乾隆在見到此本之前,曾得摹本,認為真跡,並在上題了詞。真本得到後,反被定為偽品,成為畫史上一大笑柄。此圖在清代初年為吳正志所得,吳傳其子吳洪浴,洪浴愛之如命,臨死前曾令家人將其殉之於火,幸被侄子吳真度從火中搶出,但已被燒成兩段,因而被後人稱之為《剩山圖》。現在,此圖的主要部分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余者藏於浙江博物館。作為地位顯赫的富貴文人畫家,王原祁更關注純真的繪畫語言,他"為藝術而藝術"的迷狂心態,值得後人學習。

主要作品

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
【名稱】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年代】元代
【簡介】長卷,紙本,水墨,縱33厘米,橫636.9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黃公望畫作之冠。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現存台灣。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浙江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畫面上峰巒疊翠、松石挺秀、坡陀起伏、雲山煙樹、林木森秀,其間有村落、亭台、漁舟、小橋, 並寫平沙及溪山深處的飛泉。 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展披畫卷, 景隨人遷, 人隨景移。以蒼簡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歷代凡見此畫者, 無不嘆為觀止。明代董其昌說:“展之得三丈許, 應接不暇。”清代張庚說:“富春山卷, 其神韻超逸, 體備眾法, 脫化渾融, 不落畦徑。”惲南田說:“所作平沙, 禿鋒為之, 極蒼莽之致”。明清許多文人畫家多以此圖得到啟示, 其臨本有10餘本之多。天池石壁圖
【天池石壁圖】【天池石壁圖】
【名稱】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
【年代】元代
【簡介】立軸,絹本,淺絳,橫57.2厘米,縱139.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層巒疊峰,千岩萬壑,長松雜樹,縱橫有序,錯綜多姿,顯示了天池石壁的雄秀美姿。構圖繁而用筆筒,筆墨渾厚華滋。人謂天池山得一“幽”字,此畫表現出來了。圖中多用淡赭,染以墨青墨綠,展示出山中的幽趣。全圖煙雲流潤,氣勢雄偉,系黃公望淺絳山水的傑作。此圖摹本傳世甚多,此是唯一真本,至為珍貴。畫中自題“至正元年十月,大凝道人為性之作天池石壁圖,時年七十有一。
在畫史上, 黃公望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家”, 被推為“元四家之冠”。對明、清山水畫影響巨大, 許多作品被當作範本。黃公望的畫跡流傳至今, 據說有50幅以上。 黃公望著有《寫山水訣》一書, 對山水樹石的筆墨、設色、布局、結構、意趣等都有精闢論述, 此書被認為是南宋山水畫理論的真傳。《天池石壁圖》畫層巒疊嶂, 雜木長松, 構圖繁複而筆法簡潔, 煙雲流潤, 氣勢雄渾, 是黃公望自創的淺絳山水的代表作。丹崖雲樹圖
【丹崖雲樹圖】【丹崖雲樹圖】
【名稱】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一名《丹崖雲樹圖》)
【年代】元代
【簡介】立軸,紙本,設色,橫43.8厘米,縱101.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層岩疊翠,高松小舍。山上雲霧迷朦縹緲,殿閣半露。山下小橋橫臥,林木蔥蘢,一人策杖尋幽。用筆筒勁洗鍊,筆法蒼秀,設色淡雅。構圖上較繁密,山頭多置磯石,敷以淺絳色彩,正如清吳修所說:“赭色微黃畫裡春,墨青墨綠染精神。”
黃公望的繪畫曾受趙孟頫影響, 遠宗董、巨, 間及荊浩、關仝、李成, 晚年大變其法, 自成一家。黃公望常攜帶筆墨, 寄身於深山大川之間, “領略山川之情韻”, 手摩心記。《丹崖雲樹圖》畫重峰疊嶺,高松層崖,山石用董源、巨然之法,多作披麻皴和礬頭石,兼鏇洗色。筆法松秀、設色淡冶。“自有一種天機活潑隱現出沒於其間”。本幅上有一題,無款印,又有元·張翥題詩中有云:“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筆前生應畫師。”九峰雪霽圖
【九峰雪霽圖】【九峰雪霽圖】
【名稱】元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年代】元代
【簡介】立軸,絹本,水墨,縱117.2厘米,橫55.3厘米(或曰縱116.4厘米 橫54.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高嶺競立,層岩蜂起,丘壑嬈崢,凍樹蕭瑟,是隆冬臘月,氣候嚴寒的山區景象。圖中山巒純用空勾,淡墨漬染。水和天空用濃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皚皚大雪初霽的山峰景色。山中小樹用細筆勾描,樹桿如“竹根”,樹枝如“花霸”。用筆洗鍊,構圖新穎,平中寓險,風格雄奇。為黃氏晚年永墨山水畫之傑作。
此圖畫雪中高嶺、層崖、雪山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潔淨、清幽,宛如神仙居住之所。畫面採用了荊浩、關仝和李成遺意,並參從己法而成,用筆簡練,皴染單純,淡墨烘染的群山與濃重的底色相輝映,映襯在潔白如玉的雪地上分外突出。意境十分深遠,恰當地表現出隆冬季節雪山寒林的蕭索氣氛,極具藝術感染力。是黃公望雪景山水的典型之作。畫上自題:“至正九年春正月,為彥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兩三次直至畢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時年八十有一,書此以記歲月雲。”快雪時晴圖
【快雪時晴圖】【快雪時晴圖】
【名稱】元 黃公望 快雪時晴圖
【年代】元代
【簡介】紙本淡設色 縱29.7厘米 橫104.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天資聰慧, 十二三歲便參加神童考試, 稍長更是博覽群書, 逐漸文名顯著, 曾充任“浙西憲吏”, 因受累入獄, 幾乎喪命。 出獄後隱居不仕, 皈依道教全真派。工書法、詩詞, 善散曲, 50歲左右才專心從事山水創作。《快雪時晴圖》畫面除一輪寒冬紅日外,該畫全以墨色畫成,描繪雪霽後的山中之景。通幅用筆柔潤如羽,令人稱奇的是黃公望竟能運用這種極其柔潤的線條建構如此宏大的山石結構,並且使之穩固清晰。水閣清幽圖
【水閣清幽圖】【水閣清幽圖】
【名稱】元 黃公望 水閣清幽圖
【年代】元代
【簡介】紙本墨筆 縱104.7 厘米 橫67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此圖景物以雲氣間隔,可分為遠近兩部分。近景描繪一山間溪流從遠處密林中涓涓而來。溪流兩岸,坡石層疊,樹木成林,蔥鬱茂盛。山谷之間,雲氣瀰漫,其後遠景中一主峰聳立,兩旁低峰迴護,前伸的山頂平台,使遠近之景相互呼應。此畫筆法與黃公望其它典型作品有所不同,除山石輪廓及屋樹多以勾點法之外,山石紋理則多用拖擦的筆法,從而給畫面增添了一種舒曠灑落的氣質。此畫布景簡潔凝練,意境開闊大方,勢態端莊渾穆,平淡天然之趣,由此可見一斑。富春大嶺圖
【富春大嶺圖】【富春大嶺圖】
【名稱】元 黃公望 富春大嶺圖
【年代】元代
【簡介】紙本墨筆 縱74.2 厘米 橫36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富春,為黃公望最喜愛和多次表現的山水題材之一。圖中描繪一座高聳兀立的富春大嶺,山頂光潔明潤,山腰石隙間樹木茂盛。右側絕壁幽澗,飛流直下,一橋懸空,連線左右兩壁。左側山腰上,一條山道在絕壁之間逶迤穿行,向山谷縱深方向延伸而去,路邊山凹間樹蔭之下,數間客舍,掩映在山石之後。逶迤的山道,下臨江面,江水平靜,繞著絕壁緩緩流動。此作中山石畫法簡潔,枯筆淡墨,皴染有度。畫面構景緊湊,疏密虛實,對比鮮明。山石雖突兀奇崛,但其意境平淡,此奇中有平,乃畫法最高境界。溪山圖
【溪山圖】.【溪山圖】.
【名稱】元 黃公望 溪山圖
【年代】元代
【簡介】絹本墨筆 縱161.8 厘米 橫46厘米 廣州市博物館藏
這件作品上無畫家款署,有人疑為曾經割裁過。但從作品本身來看,應確證為黃公望的作品無疑,而畫面上方清代著名畫家惲壽平的題署,則更增加了這種可信度。作品中描繪了一個具有野逸氣氛的山水景色。山峰巍峨,野草茂盛,樹木成叢,林木氤氳,小路蜿蜒,空靈曼妙。此畫中筆法細密,描繪景物紮實嚴密,枯筆淡墨,層層加描,但卻毫無板滯之弊,一種脫凡趨聖的散逸心境,於此可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