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間[畫展]

山水之間[畫展]

“一望六百年”,世事滄桑,“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幕式,於2011.6.1上午10時在台北故宮晶華三樓宴會廳舉行。分隔360年之後,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終於重相逢。

歷史發展

山水之間——浙江省博物館藏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與明清繪畫展

由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完成於1350年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作。該畫在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愛不釋手,臨終之際(1650年)竟下令燒畫殉葬,雖被及時救出,但不幸已分作兩段且中間缺失了幾十厘米,經修補後前段稱《剩山圖》,流落民間後於1956年落戶浙江省博物館;後段稱《無用師卷》,一度被清廷收藏,半個多世紀前隨故宮南遷文物一起輾轉到台,由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數十年間,這幅見證了兩岸同根同源、折射著同胞悲歡離合的不朽畫作,在大陸和台灣隔海相望。

2010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兩會中外記者會上回答台灣記者的提問時,深情談起了《富春山居圖》:“我希望兩半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整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由此,《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再次引起了兩岸民眾的強烈關注,並最終在各界努力促成下得以實現。

本次特展是近些年《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唯一一次的真跡在大陸亮相,也是浙江省博物館新館落成儀式的重頭戲,作為遠隔海峽兩岸的名作,看到此件作品的心情是激動和感嘆的,《剩山圖》中清晰可見的黑色斑點還清晰昭示著吳洪裕的那次殉畫之舉。閒話不多,下面向大家清晰的展現畫作和細部,以及館藏其他一些珍藏明清作品。

參展作品

富春山居圖

展廳中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展廳中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元代畫家黃公望(公元1269年--1354年),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江蘇常熟人。擅長畫山水,多描寫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與吳鎮,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訪司一名書吏,因上司貪污案受牽連,被誣入獄。出獄後改號“大痴”,從此信奉道教,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他學畫生涯起步較晚。然由於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繪山水,必親臨體察,畫上千丘萬壑,奇譎深妙。其筆法初學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後受趙孟頫薰陶,善用濕筆披麻皴,為明清畫人大力推崇,成為“元四家”(王蒙、倪瓚、吳鎮)中最孚眾望的大畫家。此外,畫作之餘,留有著述,如《寫山水訣》、《論畫山水》等,皆為後世典範之學。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雖黃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陽市境內,但畫卷內容對比寬敞平坦的"富陽江"和山峰峻奇峽谷雄偉的"桐廬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72歲時為無用師和尚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是黃公望的代表作。

前半卷

【名稱】《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收藏單位】浙江省博物館

【規格】縱31.8厘米,橫51.4厘米

後半卷

【名稱】《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收藏單位】台北故宮博物院

【規格】縱33厘米,橫636.9厘米

《山水之間》畫展 《山水之間》畫展

浙江省博物館館藏明清繪畫甚豐,與富春山居圖一道在此展覽中一一展示給觀眾,實為一次規模宏大的視覺盛宴。觀眾達數百萬人,可見我國文化傳承事業做得很到位,甚至有外國朋友遠涉重洋來觀看展覽。大家看的是展覽,欣賞到的更是中華文明中的精華,我們千百年來的文化脈絡,通過書畫展示給了大家。每一個時期的畫家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和時代的烙印,每一幅作品都是國家的寶藏。

東園草堂圖

明 謝縉《東園草堂圖》 軸 明 謝縉《東園草堂圖》 軸

【名稱】《東園草堂圖》 軸

【年代】明代

【作者】謝縉

【規格】軸,紙本,設色, 縱108.2厘米,橫50厘米

【收藏單位】浙江省博物館

謝縉,明代畫家,或作謝晉,字孔昭,號蘭庭生、葵丘道人等,中州(今河南)人,僑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工詩書,而以山水著名。山水師法趙孟頫、王蒙等,蒼勁純厚,秀整浪漫,具元人風範。對吳門畫派形成具有很大影響。傳世作品有:《深翠軒圖》、《溪隱圖》、《草堂論詩圖》軸、《雲陽早行圖》軸、《蘭庭集》、《深翠軒詩文》等。

此圖為友人杜瓊作。描寫崇岩密林,長松參天,草堂內高士對坐清話,小路上走來一長者,侍童攜琴後隨。構圖嚴謹而不塞堵,皴染玲瓏,格調蒼率質樸,畫法在王蒙、趙原之間。畫本幅起首鈐“葵邱”朱文印,畫幅左上有作者題詩一首,款署:“永樂戊戌歲上巳日葵丘謝縉識。”下鈐“孔昭”朱文方印、“淡中有味”白文方印。謝縉的作品傳世很少,此圖尤顯珍貴。 圖中描寫崇岩密林,長松參天,草堂內高士對坐清話,小路上走來一長者,侍童攜琴後隨。該圖主要取法王蒙,意境高遠深邃,反映出明代文人居士喜好避世隱居的心理。其作品對吳門畫派的形成頗具影響。

湖山佳趣圖

明 沈周《湖山佳趣圖》卷 明 沈周《湖山佳趣圖》卷

【名稱】《湖山佳趣圖》卷

【年代】明代

【作者】沈周

【規格】長卷,紙本,設色,縱31.8厘米,橫813.5厘米

沈周(公元1427年~1509年)明代傑出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仿董巨山水圖》軸、 《滄州趣圖》卷、 《湖山佳趣圖》卷、《卒夷圖》、 《墨菜圖》、《東莊圖》冊 、《牡丹》軸,《廬山高圖》軸、《秋林話舊圖》、《盆菊幽賞圖》卷、《煙江疊嶂圖》卷等。

沈周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畫,有的是描寫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而大多數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閒意趣。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取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並用,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歲以後始拓大幅,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歲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強。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

西山爽氣圖

明 張宏《西山爽氣圖》卷 明 張宏《西山爽氣圖》卷

【名稱】《西山爽氣圖》卷

【年代】明代

【作者】張宏

【規格】長卷,紙本,設色,縱31.6厘米,橫381.7厘米

張宏(公元1577年—1652年後)字君度,號鶴澗,別號晚溪道人,明代著名畫家,江蘇蘇州人。他擅長畫山水畫,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丘壑深邃。畫石面連皴帶染是他畫作的特色。寫意人物,神情具視,構圖疏密得宜。傳世作品有:《蘭亭雅集圖》卷、《溪亭秋意圖》軸、《西山爽氣圖》卷、《延陵掛劍圖》軸、《村徑柴門圖》軸、《青綠山水圖》軸、《擊缶圖》軸、《寒山蕭寺圖》軸、《桐蔭高士圖》軸等。他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蹊徑,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到大山里去寫生,師自然造化,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

《西山爽氣圖》是張宏晚年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繪成的長卷。從題跋上得知,張宏這幅作品是在炎熱的夏天畫的,“因思古人有以苦吟作楷卻暑……是即攝心調氣法也”。而他則想通過全神貫注地繪畫,在畫面上不厭其煩地表現種種細節的快樂,來忘卻“五濁之體,不勝煩惱”。所以他畫的十分投入,“覺白雲穿樹翠峰漾波,穎下涼氣颯颯襲人”。可閱讀細看的種種細節,加上風趣幽默的題跋,讓看畫的人來分享他的快樂。圖中林巒村居,溪水板橋,丘壑幽深,其中有老者曳杖於橋,靜賞美景。視野開闊幽遠,茅屋草舍信手而成,結構準確,細緻中透著灑脫。縱觀全圖意境爽朗,氣韻清疏,筆墨秀潤,峰巒情深,得山神之氣。 整個畫面構圖豐滿,構思巧妙,筆墨相兼,情境相合。丘壑幽深中盡顯恢宏之氣勢,但又充滿了許多細節趣味。畫家如實地觀察和傳達物象,使觀者在觀賞過程中目光在畫面上能夠沿著起伏的山峰、丘陵,一直深入到每一個可以到達的地方。其間樹木茂密,山石嶙峋,岡巒出沒,叢樹掩映中屋舍隱現,一派安逸清爽之氣。謂為明末山水畫之極品也。

山水圖

明 董其昌《仿梅道人山水圖》軸 明 董其昌《仿梅道人山水圖》軸

【名稱】 《仿梅道人山水圖》軸

【年代】明代

【作者】董其昌

董其昌是明代後期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書畫鑑賞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於明毅宗崇禎九(1636)年。

董其昌精於書畫鑑賞,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書畫理論方面論著頗多,其“南北宗”的畫論對晚明以後的畫壇影響深遠。工書法,自謂於率易中得之,對後世書法影響很大。其書畫創作講求追摹古人,但並不泥古不化,在筆墨的運用上追求先熟後生的效果,拙中帶秀,體現出文人創作中平淡天真的個性。加之他當時顯赫的政治地位,其書畫風格名重當世,並成為明代藝壇的主要人物。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集》、《畫旨》等文集。代表作品有:《江乾三樹圖》、《秋興八景》大畫冊、《金沙帖》、《疏林遠岫圖》、《松江府制誥》 、《婉孌草堂圖》、《董其昌紀游冊》、《晝錦堂圖》卷等。

仿大痴富春山居圖

清 王原祁《仿大痴富春山居圖》軸 清 王原祁《仿大痴富春山居圖》軸

【名稱】《仿大痴富春山居圖》軸

【年代】清代

【作者】王原祁

王原祁(1642-1715)〔清〕字茂京,號麓台、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孫。康熙九年(1670)進士,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以畫供奉內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與孫岳頒、宋駿業等編《佩文齋書畫譜》,五十六年主持繪《萬壽盛典圖》為康熙帝祝壽。擅畫山水,繼承家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喜用乾筆焦墨,層層皴擦,用筆沉著,自稱筆端有金剛杵。主張好畫當在不生不熟之間,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書卷之氣盎然紙墨外。傳世作品有:《仿高房山雲山圖》軸、《仿黃公望山水圖》軸;《夏山圖》軸、《子久畫意圖》軸、《清溪繞屋圖》軸《山水圖》軸、《秋林疊□圖》軸、《西嶺雲霞圖》卷、《晴窗秋色圖》軸、《仿梅道人秋山圖》軸、《江鄉春曉圖軸》、《仿巨然山水圖》軸、《雨窗漫筆》、《罨畫集》、《麓台題畫稿》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