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環內酯類抗生素是一類化學結構和抗菌作用相近的藥物.因其抗菌活性強、抗菌譜廣、療效顯著和不易產生耐藥性等優點而被廣泛套用於臨床.研究表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能與細菌核糖體50 s亞單位的L27及L22蛋白質結合,抑制細菌的蛋白合成而發揮抗菌作用.近年來,其家族新成員不斷湧現,種類逐漸增多,並且新一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具有對酸穩定性好、半衰期長、組織藥物濃度高等特點,不僅在感染性疾病治療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非感染性疾病發揮著獨特的療效.目前,其作用機制、構效關係、動力學特徵和耐藥機制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使這類藥物的套用前景更加廣闊.然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有一定的毒性,尤其是靜脈注射時會產生腎毒性、低血鉀症和血栓性靜脈炎等副作用,因此臨床套用時應注意克服.不良反應有:
(1)肝毒性 在正常劑量下,肝毒性較小,但酯化紅黴素則有一定的肝毒性,故只宜短期少量套用。其他藥物也有肝毒性反應。主要表現為膽汁淤積、肝酶升高等,一般停藥後可恢復。(2)耳鳴和聽覺障礙 靜脈給藥時可發生,停藥或減量可恢復。
(3)過敏 主要表現為藥物熱、藥疹、蕁麻疹等。
(4)局部刺激 注射給藥可引起局部刺激,故本類藥物不宜用於肌注。靜脈滴注可引起靜脈炎,故滴注液宜稀(<0.1%),滴入速度不宜過快。
(5)本類藥物可抑制茶鹼的正常代謝。兩者聯合套用,可致茶鹼血濃度異常升高而致中毒,甚至死亡,因此聯合套用時應進行監測茶鹼的血濃度,以防意外。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行業現狀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一類毒性低微、口服方便且價格較廉的藥,按其大環結構含碳母核的不同,可分為14、15和16元環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在治療學上的重要性僅略次於β-內醯胺類(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等)和氨基糖甙類。自1952年美國禮來公司推出第一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產品--紅黴素後,該大類藥物不斷擴充,迅速成為全球抗感染用藥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類別。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專門從事抗生素研究的張惠琳教授告訴記者,大環內酯類藥物主要作用於陽性菌、支原體和醫原體等病毒,對一般呼吸道感染治療效果較好,以口服為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多數抗生素對細菌膜無力的不足,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能夠作用細菌膜的特點使其優勢尤為突出。但是,張教授也特別提醒,臨床使用要特別留意由於其抗菌譜相對較窄,所以只能作用陰性菌,而對陽性菌效果不明顯。
近年來,隨著對紅黴素研究開發的深入,一些高效、長效、生物利用度好、各具特色的新紅黴素半合成衍生物,如羅紅黴素、阿奇黴素等市場潛力日顯,使得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在抗感染藥物中所擁有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有一些專家甚至大膽預言:這一個世紀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時代--其市場潛力和發展機會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近年來,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髮展形勢很好,已占到抗生素市場14.5%的市場份額,而且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大環內酯類藥物在臨床使用的抗感染藥物中也牢牢地占據了穩定地位,2004年其各類產品在樣本醫院的用藥市場銷售占有率排在第三位,占據抗感染藥物臨床套用的15.15%。
而由於新一代大環內酯類藥物不斷推出,臨床套用仍日益擴大,有上升的趨勢。目前,在我國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市場
但同時,由於市場行情看好,目前國內許多企業競相開發這三個品種,造成了激烈競爭的局面,使得生產能力過剩,價格競爭加劇,不利於市場的規範發展。
羅紅黴素銷售下滑
羅紅黴素製劑產品集中度較高,許多持有生產批文的廠商產量較小。在本土企業中,哈藥六廠、江蘇愛普森藥業、揚子江藥業、麗珠醫藥集團、浙江震元製藥等五大廠家的產量占了總量的85%,其他20多家的產銷量僅占15%左右。
近兩年,在β-內醯胺類抗生素更新換代的直接影響下,羅紅黴素製劑市場下滑,2004年前3季度的全國統計數據表明:羅紅黴素片劑、膠囊總產量為5.7億粒,與上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4%;顆粒劑僅為0.16億包,同比減少了28%。其上游產品羅紅黴素原料藥也頗受影響,在化學原材料、工業能源及人工費用上調形勢下,羅紅黴素原料藥產量增長較為緩慢,而且紅黴素、琥乙紅黴素的原料藥及製劑產銷也遭受較大的挫折,僅2004前3季度,琥乙紅黴素產量同比下降了37%,而紅黴素呈緩慢增長形勢,其前3季度產量比上年同期增長率為20%左右。
羅紅黴素在我國上市初的幾年裡,正處在市場的培育期,在大腕企業全方位行銷推廣下,市場扶搖直上。但隨著開發熱度的提高和醫藥政策的不斷完善,國內羅紅黴素市場也由潮起轉向潮落。近兩年,抗生素價格連續下調,用藥金額下降,用藥量雖然上升,羅紅黴素在2003年16城市樣本醫院用藥中排名已後移到92位,用藥金額為4205萬元。其中江蘇揚子江藥業集團的產品占據了總金額的47.8%,占該集團銷售收入的8.67%。進入2004年上半年,羅紅黴素仍是揚子江藥業的主打品種之一,占該類用藥總金額的55.28%,但是在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下降到6.38%。
對於羅紅黴素而言,2004年7月1日SFDA抗生素限售令是一道分水嶺,此前以哈藥六廠嚴迪為標誌,在零售市場占據相當的份額;但一段時間之後,限售令的影響逐漸顯現,羅紅黴素往日風韻也逐漸消失。
“當家花旦”也受阻
目前,市場上大環內酯類藥物中的強勢品種為阿奇黴素。由國家統計口徑獲得的數據表明,近幾年阿奇黴素在全國主要城市重點醫院的用藥金額排序中持續上升,在京、滬、穗等16市均已進入暢銷用藥品種百位之內,在300家樣本醫院銷售額為1.86億元,分析推測,阿奇黴素在全國市場已達20億元左右。2004年樣本醫院涉及到的阿奇黴素的國內生產企業有102家,其中北京太洋藥業有限公司、遼寧大連輝瑞製藥有限公司、海南斯達製藥有限公司、四川科倫大藥廠、江蘇南京聖和藥業有限公司等是排名前五位的企業。
阿奇黴素是近年開發生產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在紅黴素化學結構上修飾後得到的一種廣譜抗生素。該品最初由南斯拉夫SourPliva公司研發後在該國最先上市,美國輝瑞公司獲得全球開發權後,將其推向全球市場。1990年9月該產品在英國上市,1991年底獲FDA批准在美國上市,商品名為Zithromax(希舒美),該品於2005年10月專利期滿。阿奇黴素在上市後的十幾年裡,全球銷售額穩步上升,進入"重磅炸彈"藥品行列,其中美國和歐洲是阿奇黴素最大的消費國,美國年銷售額為9.61億美元,列為本國暢銷藥物第20位。
近幾年,雖然世界抗生素市場不斷變化,但阿奇黴素始終呈現出逐年增長的勢頭,2003年希舒美已達到歷史上的頂峰,高達20.10億美元,同比增長率為32.6%。儘管隨著藥品專利期的結束,2004年阿奇黴素已進入"慢車道",但是希舒美全年銷售額仍然達到了18.51億美元。
抗生素限售後,醫院處方藥市場份額增加,阿奇黴素的市場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統計表明:抗生素限售令後,名列前茅的3個阿奇黴素品牌藥金額已增長了近20%。近兩年,阿奇黴素已是大環內酯抗生素舞台上的當紅品種。
在向記者分析阿奇黴素特點時,張惠琳教授也充分肯定了其近年來在臨床使用上的強勢地位。她指出,由於阿奇黴素半衰期長,給藥次數少,療程較短,臨床上很受歡迎。而同類中走勢也不錯的羅紅黴素,由於其療程相對較長,且體內活性明顯不如阿奇黴素,在使用中必然居於次選。與此同時,與大類中用量緊隨其後的克拉黴素相比,阿奇黴素可以通過靜脈給藥的用藥方式,無疑又"搶奪"了重症患者這一塊的"市場"。
分析人士認為,阿奇黴素在我國的行政保護到期後,市場將發生一定的變化,但是表現不會太過強烈,而主要表現在招標採購中價格與質量的競爭。2005年阿奇黴素市場品牌間的競相角逐愈演愈烈。
作為國內拿到首張阿奇黴素生產許可的企業,北京太洋製藥在這一市場已經打拚了十年。其市場總監余偉告訴記者,阿奇黴素是我國自主開發的一個產品。1995年8月,國家衛生部批准北京太洋藥業生產阿奇黴素。至今,有關部門已下達了25個原料藥生產文號,194個製劑生產文號,有150多個不同規格、劑型的品牌。作為臨床套用成熟的品種,阿奇黴素原料藥、片劑、膠囊已載入2000、2005版中國藥典,片劑、膠囊劑、顆粒劑已載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目前批准生產的劑型還有分散片、注射劑、輸液、乾混懸劑和乾糖漿劑等,在醫院的市場占有率逐步上升,並有少量出口,內外銷市場形勢都很好。
然而,他進一步指出,儘管阿奇黴素近年來不斷走高,行強看漲,但是近一兩年來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藥品降價和招標對我們的影響都很大,醫院每次都只拿一點點的量,這直接影響到我們的銷量"。余偉告訴記者,今年受上述因素影響,太洋藥業的銷量充其量只有往年的70%--"事實上,這還是樂觀的估計,很可能連這個數字都達不到",余偉向記者強調。
亟待走上創新路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包括紅黴素及其衍生物正在重新引起世界各國醫藥界的重視,其在抗感染藥物市場中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
儘管近年來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在抗感染藥物市場中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國內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發展與國外相比仍保持著較大的差距。與此同時,大量生產能力集中於有限資源的低水平重複生產問題依然嚴重--2005年第一季度相關統計數字顯示,我國紅黴素的需求量僅為現有生產能力的60%,這就意味著有40%的生產能力過剩或閒置。而我國紅黴素受制於生產技術水平低、生產成本高,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受到出口外銷量小、下游產品及深加工產品對紅黴素的耗用量少、國內市場用量增長不快等多重因素制約,出現了精製或深加工後的高端原料藥產品返銷進口的現象。而與此同時,國外已將研發重點轉移到開發酮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上。
因此,有專家建議指出,國內企業在當前積極發展青黴素及頭孢菌素類半合成抗生素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對紅黴素類衍生物與半合成抗生素的研究開發。如引進國外優良菌種:目前國內水平較高的台山藥廠、大連藥廠只能達到6萬左右發酵單位,而在日本,發酵單位已達到10萬國際單位/毫升。國外其他國家也有8萬~9萬國際單位/毫升,可見菌種的差異很大。
業內資深人士普遍認為,開發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應儘量避開國外專利,開發國內尚缺、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品種。也可與科研院所進行協作或引進先進技術,研製開發更新換代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產品,如地紅黴素、泰利黴素、紅黴素A環式11,12碳酸天門冬氨酸鹽類等衍生物和複方新劑型產品。另一方面,國內藥品用量增長緩慢是制約產品發展的關鍵,加大紅黴素衍生物及半合成藥物的開發,採用新的釋藥技術已勢在必行,而利用現代微丸包衣、脂質體製劑技術是加快緩釋製劑、兒童製劑、肌肉注射劑開發的重要環節。此外還應重視紅黴素衍生物氣霧劑、糖漿、混懸劑的研製,以推進紅黴素系列藥物市場的繁榮發展。
參考資料:
http://www.zhenliao.com/Make/News/1017/101712015.html
http://www.6chem.net/04.asp?id=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