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大瀝鎮早期叫做“清風市”。
唐代宗年間出現了“大曆十才子”。本地也出了一批能人,便借“大曆十才子”之名喻本地人才輩出,逐漸以“大曆”指代“清風市”。
清道光年間《南海志》,將“大曆”改成“大瀝”字,民國初,縣刊也將“歷”也改為“瀝”。
此後,“大瀝”沿用至今。
區劃沿革
原大瀝街道辦事處最早稱大瀝圩,最早見載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成書的《永樂大典》。
民國時大曆、扶南、梯雲堡合併為大瀝鄉(從此改歷為瀝)。
1957年改稱為大瀝區。
1958年為大瀝人民公社。
1984年為大瀝區。
1987年撤區建鎮改為大瀝鎮。
1993年撤銷大瀝鎮,設定大瀝街道。
原鹽步街道辦事處史載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已成村落。
明永樂年間為廣州地區食鹽集散地之一,故改稱“鹽步”。
民國17年分設鹽步堡鄉和鹽步市,建國初為鹽步鄉,土改後改稱鹽步區。
1958年成立鹽步人民公社。
1984年撤社後又改為鹽步區。
1987年撤區建鎮,為鹽步鎮。
1993年撤銷鹽步鎮,設定鹽步街道。
原黃岐街道辦事處因城區設於黃岐圩得名,黃岐圩原稱黃竹岐,始建於明崇禎年間。
明清時期,為神安司泌沖都黃竹岐堡。
民國17年稱黃竹岐鄉。
1958年9月成立黃岐人民公社,10月併入鹽步人民公社。
1987年撤區建鎮屬鹽步鎮。
1988年9月,鹽步鎮劃出黃岐、六聯、沙溪、泌沖、白沙等行政村以及鳳鳴鎮劃出黃竹岐漁業村,新設黃岐鎮。
1993年撤銷黃岐鎮,設定黃岐街道。
2004年12月31日,撤銷大瀝、鹽步、黃岐三個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新的大瀝鎮。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大瀝鎮位於佛山市南海區東部,東接廣州市荔灣區、白雲區,南鄰佛山市禪城區,是連線廣佛兩市中心城區的重要紐帶。
大瀝鎮地處廣東省中部,西、北江下游,屬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位於北回歸線南側,珠江三角洲北部,毗鄰廣州,屬於沿海地區,在東經112°51′至113°15′,北緯22°48′至23°18′之間。
氣候
大瀝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為22.1°C,1月最冷,平均氣溫為13.4°C,極端最低的氣溫多在3°C以上,最低的記錄為-1.9°C。
7月最熱,平均氣溫為29.0°C,極端最高氣溫的記錄是39.2°C。
全年總雨量在1076~2257毫米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627.2毫米,4~9月為雨季,總降雨量約占全年的八成。
據氣象部門資料記載,秋冬季盛行偏北風,春、夏季盛行東南風,年平均風速2.2米/秒。
7~10月為熱帶氣鏇季節,對大瀝鎮有較大影響(風力6級以上或有暴雨)的熱帶氣鏇年平均為2.1個。
地勢
大瀝鎮屬珠江三角洲河網區,地勢較平坦。
行政區劃
2014年,大瀝鎮下轄東區社會管理處和西區社會管理處。
東區社會管理處下轄:
直街社區、鹽步社區、岐豐社區、岐陽社區、沙溪社區、平地社區、泌沖社區、六聯社區、江北社區、六村社區、聯安社區、嘉怡社區、華夏社區、黃岐社區、河西社區、橫江社區、洞庭社區、河東社區、東秀社區、白沙社區等20個社區。
西區社會管理處下轄:
雅瑤社區、鍾邊社區、謝邊社區、太平社區、水頭社區、奇槎社區、聯滘社區、瀝苑社區、瀝中社區、瀝雄社區、瀝興社區、瀝東社區、瀝西社區、瀝南社區、瀝北社區、大鎮社區、鳳池社區、曹邊社區等18個社區。
交通
大瀝鎮位於佛山市南海區東部,東接廣州,南接佛山市禪城區,西接獅山鎮,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廣茂鐵路、321國道、325國道、廣佛高速公路、廣三高速公路、廣州西環高速公路、穗鹽路及南海區桂和、桂丹路貫穿境內,前往香港、澳門的車程約3小時,形成四通八達、交通便捷的交通網路。
人口
2005年,合併後設立的大瀝鎮,全鎮戶籍人口24.4萬人。
2008年末,戶籍總人口26.2萬人。
2014年,常住人口61萬人。
經濟
概況
2014年,大瀝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0多億元,工業總產值680多億元,招商引資總額70多億元,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營業額840多億元,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鎮”第六位。
第一產業
農業方面,大瀝鎮擁有黃皮園秋茄、譚邊大頂苦瓜、瀝北雅瑤沙皮狗等多個農業知名品牌,鹽步的花卉種植更是遠近馳名。
近年,大瀝鎮積極引導種植業朝蔬菜、花卉等高值種植作物方向發展,並扶持花卉種植、錦鯉養殖等龍頭農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第二產業
大瀝是工業強鎮,產業配套成熟,是“中國鋁材第一鎮”、“中國有色金屬名鎮”、“中國內衣名鎮”,以及“中國再生金屬物流加工基地”和“廣東省有色金屬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
截至2012年全鎮共有規模以上企業約430家,超億元企業70多家。
2010年全鎮工業總產值805.7億元。
以鋁型材生產為主的有色金屬加工業是大瀝鎮重要的支柱產業,其中建築用鋁型材加工業全國聞名。
內衣製造業在新產品的開發、設計和生產水平方面均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在世界市場上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此外,機車、玩具、汽車配件、五金機械、家具製造業等產業更是錦上添花,使大瀝鎮第二產業協調、快速發展。
截至2012年,大瀝鎮共有“中國名牌產品”8個,“中國馳名商標”13件,“國家免檢產品”29個,“廣東省名牌產品”22個,“廣東省著名商標”23件。
第三產業
大瀝鎮專業市場、商貿物流、房地產、酒店、餐飲娛樂等第三產業發展迅猛,在三大產業比重中逐年提高。
(一)專業市場
大瀝鎮專業市場起步早、數量多、規模大、影響廣,以其為載體的商貿業是大瀝鎮重要的支柱行業。
目前,大瀝鎮共有各類型的專業市場超過30家,專業市場的種類呈現多樣性特點,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市場均較為齊備,市場經營的範圍涵蓋裝飾材料、布匹、五金、包裝印刷材料、機車、家具、日用百貨、茶葉、糧油副食、蔬菜水產、寵物等。
(二)商貿零售及酒店餐飲服務
發達的工業和商貿業、與廣佛兩市的無縫對接的優勢,大大推動了大瀝鎮區域性商業中心、酒店、餐飲業等的發展。
“巴黎春天”商業步行街、黃岐商業中心步行街、嘉洲廣場、鹽步佳華商場等商業中心人氣鼎盛,雍景商城、時代廣場相繼開業,新都會廣場正在加緊建設,世界500強大潤發商業項目即將開業,大瀝現代商業業態日漸豐富,衛星城的現代商業架構已初見雛形。
大瀝的酒店業、餐飲娛樂業發達。
擁有名都、金都、都市海逸、新陽光等多家四星級或以上標準的酒店,新世紀大酒店、雍景灣大酒樓等一批涉外中高檔餐飲娛樂場所,吸引了大量的商務和個人消費。
(三)房地產業
大瀝房地產業有較好的發展基礎,目前已有雅居樂、碧桂園、萬科、中海、合生等地產巨頭進駐大瀝,大型高檔的樓盤、商住小區基本形式。
社會事業
文化
大瀝鎮文化站位於大瀝文化公園內,下設鹽步、黃岐兩個文化中心。文化站現有室外活動面積75855平方米,文化站舍活動面積16163平方米,固定資產近4千萬元。
其中文化廣場3個、影劇院3間、圖書館3間、展覽廳3間,文化走廊近300平方米,另外有報告廳、展覽館、書畫創作室、培訓室等各類多功能文化活動室45個,站內演出設備近200萬元,閱讀、培訓、展覽等器材近100萬元,形成了較完善的文化配套設施。
大瀝鎮文化站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立足文藝隊伍建設,圍繞民眾文化需求,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獲得各界好評,並屢獲上級嘉獎。
自1990年起,先後被國家文化部、省文化廳等部門授予全國先進文化站、廣東省首批特級文化站、廣東省“十佳”特級文化站、中國曲藝家協會創作基地、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醒獅之鄉、書畫之鄉、粵曲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醒獅之鄉、粵曲之鄉)等榮譽稱號。
教育
大瀝鎮有多所初高級中學。
其中著名的有:石門中學,海北中學,許海中學。
石門中學更是市一級重點學校,海北中學是先進單位,堅持“敢為人先,臻於至善”的教學理念。
基建
2011年,大瀝鎮廣佛新幹線二期、西環路橋底道路南段建設順利推進,顏峰大道、白沙路、興聯北路竣工驗收,桂和路桂江立交至江夏立交段、渤海路、躍進路、教育路等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城市發展承載能力明顯增強。
220千伏大沙站項目正式動工,110千伏瑞顏站即將啟動建設。
北海、岐東水閘電排站順利竣工,沙海、曹邊水閘電排站等水利工程加緊推進。
50輛“鎮的”投入運營,民眾出行更加方便。啟動舊改項目60個,竣工10個。
中盈廣場、華亞國際金融大廈、瀝中時代廣場和美嘉廣場等項目加快推進,麥邊商業廣場和鳳池商業城開始清拆改造。
特產
鹽步秋茄
鹽步獨有的黃皮園秋茄已經有300多年歷史。
鹽步秋茄由於其具有顏色青綠、條細、柔軟嫩滑、籽少特點,享有“觀音手指”的美稱。
2003年成功註冊成為南海區首個農業商標。
大頂苦瓜
大瀝譚邊種植大頂苦瓜已有50多年歷史,逐步發展至的基地化生產。
2000年被省農業廳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大頂苦瓜肉厚、味甘、微苦、品質優,含維生素較高,有藥用價值,能清熱、降火、解毒,單果重達250-400克。
沙皮狗
大瀝是世界四大名犬之一——沙皮狗的原產地。
沙皮狗皮毛短而粗,品種在犬類中獨一無二。
每年大瀝都會舉行沙皮狗展,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好狗之人。
旅遊景點
曹氏大宗祠
曹氏大宗祠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曹邊村委會滘北村一巷6號。
該祠又名南雄祖祠,始建於明。
明崇禎九年(1636年)重建,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
深三進,穿斗式木結構,硬山頂建築。
占地486平方米,裝飾古樸典雅。保存了南方獨特的蚌殼牆,對研究珠江三角洲古建築有重要價值。2002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平地黃氏大宗祠
平地黃氏大宗祠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平地村委會平地村新市大街三號。
該祠始建於明代。
清乾隆年間,嘉慶年間二次重修,是三進院落式。
“鑊耳”封火山牆、硬山頂建築,占地1千平方米;水磨青磚、石雕、木雕、磚雕裝飾,做工精細。
葉正簡墓
葉正簡墓是南宋宰相葉顒之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顏峰村委會人和村葫蘆崗。
葉顒(1107-1195),字子昂,諡號正簡,祖籍福建仙遊。
南宋紹興元年(1131)進士,入仕南海,任南海縣主簿,攝尉(兼管治安的武官),累官至宰相。
葉顒墓占地160平方米,墓向東南,近代重修。
鄒特夫墓
鄒特夫墓為清朝科學家鄒伯奇之墓,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鄒伯奇(1819-1869)字一鶚,又字特夫,南海泌沖村人,精天文歷算,曾創造自動攝影儀器,並著有《甲寅恆星表》、《赤道星圖》、《黃道星圖》、《乘方捷術》、《測量備要》等。
鄒伯奇墓向東,占地20平方米,墓前豎花崗石墓碑,碑高80厘米,寬47厘米,碑刻“皇清徵士鄒特夫先生之墓”,現代重修。
該墓原位於黃岐區泌沖橫江頭,1997年10月遷至後海長青墓園。
歷史名人
林良
林良(1416—1480),字以善,大瀝人,自幼喜歡繪畫,所畫花鳥很有新意。
因善畫而被薦入宮廷,是明朝中期院體畫派的代表,在明代畫史上評價甚高,有“林良呂紀,天下無比”的稱譽,在《明史》、《南海縣誌》及明代黃佐修《廣東通志》和《廣州人物傳》均有記錄,他在花鳥畫的發展史上,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在當代美術屆享有極高的盛譽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的作品經過500多年的流轉,至今仍有《灌木集禽圖》、《雙鷹圖》等103幅名作,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等數十家國內外知名的博物展館。
葉顒
葉顒謐號正簡,字子昂,少年勤學聰敏,品德儉樸,胸懷大志,南宋高中紹興元年(1131年)中進士及第,官授南海縣主簿,兼掌管治安的武官。他61歲辭官歸隱,回到大瀝大圃顏峰村安享晚年。
1217年89歲的葉顒在鄉間逝世。其子孫把他的故居建成葉氏大宗祠,迄今已有八百年的歷史了。1994年南海市府發91號文,把葉顒墳墓和葉氏大宗祠列入南海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
鄒伯奇
鄒伯奇(1819-1869),字一鶚,又名特夫,生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9),是南海黃岐泌沖人,終年五十歲。
他是中國清代後期一個學貫中西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既對中國古代文化詩書、禮樂和算術有所研究,也對西方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光學和儀器製造等科學技術的研究造詣頗深,堪稱中國19世紀科學技術和人文研究相結合的先驅,他自己動手製作照相機並拍攝照片,並著有《攝影之器記》和《格術補》,專門探討攝影技藝及理論問題。
他曾獨立製造了中國第一台照相機,比西方僅僅晚了4年,也被稱為中國照相機之父。
馮乃超
馮乃超(1901-1983),南海鹽步東秀高村人。
1924年參加日本革命學生組織的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和藝術研究會。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兼人事處處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等職。
1951年2月起,歷任中山大學副校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及廣東省委員會副主席,其間被選為第一屆全國“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等。著作匯集為《馮乃超選集》和《馮乃超全集》。
鍾麟
鍾麟,原名鍾攀麟(1915-1996),大瀝瀝東人。
中國現代漁業科技的奠基人之一,國際著名水產科學家,珠江水產研究所創始人,被譽為“家魚人工繁殖之父”,歷任廣東省第五屆人大常委,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等職。
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79年獲廣東省科學大會獎。
新珠
新珠,原名朱植平(1894-1968),新珠為藝名,大瀝人.
14歲開始在廣州學藝,新珠將京劇按粵劇的特點加以融匯消化。
由於在《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走麥城》和《月下釋貂蟬》等一系列“關公戲”中,扮相威武凝重,被觀眾譽為“生關公”。
廣州解放後,新珠成為粵劇界第一批共產黨員,加入廣東省粵劇團,後調任廣東省粵劇學校校長,1956年赴京演出時,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和勉勵。
鄺露
鄺露(1604—1650),南海大瀝大鎮人,工於詩詞,被稱之為“嶺南前三大家”。
又由於書法造詣高,精於駢文,通曉兵法,懂得古文物鑑賞和收藏,因而又有“粵中四才子”美譽。
榮譽
“中國鋁材第一鎮”
“中國有色金屬名鎮”
“中國內衣名鎮”
“中國南方內衣生產基地”
“中國南方時尚城”
“中國商貿名鎮”
“中國專業市場電商採購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