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菸
中文名稱:大武漢公司:興漢菸草公司
年代:四十年代
單位數量:20
類型:橫軟標
規格:長169mm寬89mm
參考價格:40——80
雜誌
雜誌《大武漢》《大武漢》雜誌是湖北日報報業集團旗下橫空出世的新興雜誌,它以服務武漢人民為理想,以發揚武漢文化為信念,以推崇武漢歷史為使命。《大武漢》以“城市、娛樂、生活、品質、性情”五大板塊涵蓋了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印刷精美,內容豐富,是一份針對武漢主流階層生活的綜合讀本。《大武漢》表達的是武漢之美,喚起的是人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期待成為能真正代表武漢城市文化的高品質精神產品。
我喜歡這本雜誌,因為我愛武漢,武漢給人的感覺,沒有北京的謙虛和溫厚,也沒有上海的艷麗和華貴,它只有自己應該有的特色,平凡但淵博。也許正是武漢的文化需要一本能代表武漢接觸世界的代表,我想《大武漢》的出現已經證明了。
喜歡這本雜誌的定位,既市井又美好。因為這本雜誌,決定一直留在武漢,原來總覺得武漢不夠美好,可是這個雜誌讓我重新認識了武漢。讓我從心裡熱愛自己的家鄉。
建立者
說起大武漢,就不能不提起 這個大武漢理念的建立者張之洞(1837-1909)。張之洞的實業主要兩件,一件是督辦蘆漢鐵路(盧溝橋——漢口,大名鼎鼎的京漢鐵路,曾記否,北伐時京漢鐵路大罷工),另外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以蘆漢鐵路的修築為契機,張之洞為了“圖自強,御外侮;挽利權,存中學”,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漢為中心,他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居全國之冠,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相繼產生。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漢口由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
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後,便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煉鋼。煉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兩座鋼爐,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我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煉鐵需要鐵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於是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此處鐵礦蘊藏豐富,從而又興建了中國第一個用近代技術開採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張之洞先後下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劉少奇曾在此領導工人罷工)。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心,兼採鐵、和採煤和煉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的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誌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我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聞名天下(漢陽步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蘆漢鐵路建成之日,也是張之洞督辦粵漢、川漢鐵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間,湖北武漢在商業、工業、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武漢城市早期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界標。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創新是關鍵。據統計,張之洞督鄂期間,設定各類新機構36個,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設,75%是按張之洞設。明確標示出張之洞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新機構的設定,既是張之洞銳意創新的標誌,也是張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會生產力、民族資產階級、新式知識分子、傾向革命的士兵,最終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保衛大武漢
1938年6月2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發《抗戰一周年宣傳大綱》,提出“保衛大武漢”的口號。徐州失守前,毛澤東在致王明、周恩來、博古、凱豐的電報中指出:“必須準備在徐州決戰失敗後,仍有充足力量為保衛武漢而戰。”徐州失守後,中共中央提出當前緊急任務是“保衛武漢,保衛全國”、“以持久戰最後戰勝敵人”。中共中央代表團還向當局提出了保衛武漢的具體意見, 15日,王明、周恩來、博古聯名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了《我們對於保衛武漢與第三期抗戰問題的意見》一文。
6月中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制訂出保衛武漢計畫。作戰方針為:守備華南海岸及華東、華北現陣地,積極發展游擊戰,鉗制和消滅敵人;支援馬當要塞,在鄱陽湖以東迎戰敵人,阻其溯江向九江集中;將主力置於武漢外圍,利用鄱陽湖及大別山之地障與長江兩岸之岳陵湖沼作持久戰,作戰重點放在外翼,預備與敵主力作戰4至6個月,消耗其繼續攻勢的能力。
復興之路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主動謀劃和主動作為的結果,“大武漢”需要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奮鬥。1999年,美國《未來學家》雜誌6--7月刊發表了麥金利·康韋所著題為《未來的超級城市》的文章,預言中國的“大武漢”、“大上海”將進入21世紀全球十大超級城市之列。十三年過去後的今天,世人皆知上海在哪裡,而武漢在超級城市的排名中仍不見影蹤。
在城市經濟連續15年的高速增長之後,從2011年開始,武漢提出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的奮鬥目標。不久前,溫家寶總理在武漢考察後明確表示,要大力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武漢再次迎來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
天時地利老張對本刊記者回憶,當時全國系統開會,各個分公司代表發言的順序,武漢公司僅次於上海和天津。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大幕的拉開,這種強勢地位開始逐漸散去,沿海一大批民營外貿公司崛起,2003年,老張所在的外貿公司只得改制。
老張的個人經歷,實際上反映出武漢在全國經濟版圖上地位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國家156項“一五”重點工程,占總投資1/4的7項大工程選在武漢,成就了武漢全國重要的
重工業基地的地位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武漢經濟總量、工業淨產值居全國大城市第四,緊隨京津滬三大直轄市。昔日榮光,讓武漢人習慣了在“大武漢”的旗幟下生活。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武漢中部老大的地位逐漸下陷,與東部地區的差距逐漸擴大。
尋求新起點,凝聚新力量,武漢人始終不甘落後。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武漢經濟總量一年上一個台階,先後超越寧波、成都、南京等副省級城市,2012年末已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4位。武漢已站在了新的歷史起跑線上,重振武漢雄風正當其時。武漢城市圈獲批“兩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發展試驗區之後,2009年,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獲得國務院批准,成為繼北京中關村之後的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隨著多項國家戰略的疊加效應,武漢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凸顯。2011年底召開的第十二次黨代會上,遭遇經濟塌陷之痛的武漢人,痛定思痛,謀求重新崛起之路,制定了新一輪的發展目標,提出要構建“國家中心城市”,構築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說,武漢區位優勢明顯、政策機遇很好、發展勁頭很足,可以說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天時”、“地利”、“人和”均已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