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鐵廠

漢陽鐵廠

漢陽鐵廠始建於1891年,1894年建成投產,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鋼鐵聯合企業八幡制鐵所早7年。漢陽鐵廠由湖廣總督張之洞籌建,1896年改為官督商辦。1908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併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改為完全商辦公司。新中國成立後成為武漢鋼鐵公司的一部分。

基本信息

簡介

漢陽鐵廠舊貌漢陽鐵廠舊貌
漢陽鐵廠,始建於1891年,1894年建成投產,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鋼鐵聯合企業八幡制鐵所早七年,它的規模在當時的亞洲首屈一指。漢陽鐵廠由湖廣總督張之洞籌建。因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為籌措戰爭賠償,於1896年4月11日將鐵廠改為官督商辦,承辦人為盛宣懷。1908年3月26日,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併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改官督商辦為完全商辦公司,盛宣懷任總理。漢冶萍公司是當時亞洲最大鋼鐵聯合企業,在辛亥革命前夕,達到年產鋼7萬噸,鐵砂50萬噸的規模,擁有工人7000餘人,鋼鐵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陽鐵廠成為武漢鋼鐵公司的一部分。

歷史沿革

1890年,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在湖北大別山下動工興建的漢陽鐵廠,是當時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從此,中國鋼鐵工業蹣跚起步,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誌。除了漢陽鐵廠,張之洞還創建了漢陽兵工廠、漢陽火藥廠、漢陽針釘廠、漢陽官磚廠等,在漢陽龜山至赫山臨江一帶,形成蔚為壯觀的十里“製造工業長廊”。現代製造業的興起,直接成就了張之洞的“湖北新政”。

漢陽鐵廠廠徽漢陽鐵廠廠徽

1894年,漢陽鐵廠建成投產,當時有很多外國專家在這裡工作,其中僅盧森堡就有14人。全廠包括生鐵廠、貝色麻鋼廠、西門士鋼廠、鋼軌廠、鐵貨廠、熟鐵廠等6個大廠和機器廠、鑄鐵廠、打鐵廠、造魚片鉤釘廠等4個小廠。

1895年,漢陽鐵廠生產的鋼鐵已賣出銀24825兩,占投產後兩年開支160萬兩的1.55%,時值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清廷要負擔2億兩戰爭賠償費用,出路只有招商承辦。開始張之涓擬給外商承辦,但遭到湖南巡撫陳寶箴、鐵政局總辦蔡錫勇的反對。此時盛宣懷在甲午戰爭中因貪污採購軍糧的公款,為御史參劾,張之洞便保舉他招商承辦漢陽鐵廠。為解決材料和設備問題,1898年開發江西萍鄉煤礦,用馬丁爐改造全廠冶煉設備,以製造鋼軌。

1898年,由於改造耗資巨大,於是向德國資本求貸,後又與日本在1899年簽訂“煤焦鐵礦石互售契約”。

1904年,以大冶礦山作抵,再度向日本資本借貸。至辛亥革命前,有煉鐵爐3座,煉鋼爐6座,約年產生鐵8萬噸,鋼近4萬噸,鋼軌2萬餘噸。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成功,建立了中華民國。漢陽鐵廠曾一度停產,1912年即行恢復生產。

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德、俄等國互相廝殺,無暇東顧,加之鋼鐵原料價格暴漲,漢冶萍公司出現短暫的“黃金時代”。大戰期間,漢陽鐵廠開日產250噸高爐2座,日產1凶噸高爐2座,開容積30噸的平爐7座,每日約產生鐵700噸,鋼2lO噸。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鋼鐵價格急劇下跌,漢冶萍公司迅速衰落。漢陽鐵廠1號、2號高爐停產。

1924年,漢陽鐵廠3號、4號高爐停產。

抗日戰爭時期,漢陽鐵厂部分冶煉設備內遷重慶,其餘被日軍侵占。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收,作為敵偽產業清理結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陽鐵廠成為武漢鋼鐵公司的一部分。

1994年,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成立,裡面保存著研究張之洞最全面的史料。

創辦人

張之洞張之洞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漢陽造”歷經百年仍在使用

漢陽造鐵軌漢陽造鐵軌
2007年8月,湖北大冶鐵礦發現一根有“1903漢陽鐵廠造”字樣的鋼軌,是當時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漢陽鐵廠軋制鋼軌。2009年11月,北京廣安門站拆除時,發現了一根“1902漢陽鐵廠造”鋼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國產鋼軌。2012年11月,一名線路工在四川省達州一處鐵路橋上偶然發現一段1902年“漢陽造”鋼軌還在萬白貨運專用線上作為護軌使用。2014年5月,石家莊治通場(老火車站)附近發現了一根刻著“01漢陽鋼鐵廠造”的鋼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