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晟鍾](/img/e/c8c/nBnauM3XwADNzMTM2QDM3QjNyITMxYDN4QjMwADMwAzMxAzL0A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類型:打擊樂器
民族:漢族
製作年代:北宋徽宗年間(1101-1125)
收藏年代:20世紀50年代上海文物倉庫調撥。
樂器說明:銅製鍾狀。此鐘律名為“中呂中聲”。鈕殘失。該器亦有後刻驗記文字,但其位置處於“大晟”面的右側鼓部,為縱讀的“口口府口口口口”。此外,大晟面正鼓部內壁有橫讀篆刻“王口口”,似為後世收藏者姓名。演奏方法:編列敲擊
功能:音律準器、雅樂樂器。
國內現存5件:故宮博物院藏3件 遼寧省博物館藏1件 開封博物館藏1件
國內這5件的名稱:
(黃鐘清)通高:28厘米寬18.4厘米
(蕤賓)通高:27.7厘米寬18厘米
(林鐘)通高:27厘米寬18厘米
(南呂中聲)通高27.9厘米寬18.4厘米
(夷則)通高27.5厘米寬18厘米
大晟鍾原為北宋徽宗朝所行‘大晟’新樂中的編鐘。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在今河南商邱出土了六件宋公成鍾,因該鐘出土於春秋時期的宋地,徽宗認為是祥瑞之兆,遂設立“大晟府”,重製新樂。“大晟”新樂於政和三年(1113年)始成,至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這批樂器在北宋宮廷里的使用也就結束了。
大晟編鐘最大口徑18cm,重約6千克,甬部為雙夔形,銍部有36枚,舞和篆部飾潘紋,正面中部陰刻篆書“大晟”二字,背面刻“夷則”,器形古樸典雅,紋飾優美,篆刻工整。
大晟鍾是北宋微宗年間制定、推行大晟新樂時期設計並鑄造的固定音高青銅打周樂器。它們具有中國傳統合瓦形編鐘的外貌特徵,同時又集中體現了宋代科學家、音樂學家研究、製造、使用編鐘的時代性認識與所達到的實際水平。這些見存實物在具有中國傳統合瓦形編鐘的外貌特點的同時,相互之間在形制、紋飾、銘文等外表特徵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類型差異,體現了相應的時代特點與個性特徵,反映出它們同源但不一定同流的歷史,其所保存的北宋時期歷史面貌具有較強的可信性,它們為音樂學研究提供了較為科學、可靠的依據與保證。
文物鑑定
![大晟鍾](/img/8/81c/nBnauM3X2cTM3IDM0ATN4UjNyITM4ETM2UjMwADMwAzMxAzLwU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大晟鍾是宋代朝廷重要的測音和定音的工具,而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它的價值和功能的研究不甚了解,專家通過大量的實地和歷史材料的考察,充分總結了大晟鍾對於宋代黃鐘標準音高的重要意義,對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研究和教學起到積極的作用。
歷史沿革
![大晟鍾](/img/9/051/nBnauM3X1QTM2gzM5QDM3QjNyITMxYDN4QjMwADMwAzMxAzL0A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漢代以後,鐵器已廣泛使用,青銅禮器和工具推出歷史舞台,還有一部份生活用具繼續使用。到了宋代,湧現出復古之風,大晟鍾就是在此情況下鑄成。
據史料記載,宋徽宗有感於當時全國音律不齊的混亂現狀,專門命工匠鑄成幾十套“大晟鍾”,每套鍾基準音高都是黃鐘宮,傳送全國各個州府,做為標準音律定音,真正實現了全國“音同高”,這樣就能保證一首樂曲能夠不走樣的在另一個地方演奏。實際測量目前國內所存“大晟鍾”的音高,得出的結論是:這些大晟鐘的基準音高全都是C大調的1音,也就是說所謂的黃鐘宮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C大調。
大晟是北宋王朝的宮廷樂府名,大晟府的大司樂為長官、典樂為副,下設大樂、鼓吹、宴樂、法物、知雜、掌法等六個部門,各部官員由京朝官及通曉樂律的士人充任,專門在重大慶典活動中典禮司樂、大晟編鐘就是大晟樂府的樂器之一。大晟編鐘是宋徽宗趙佶崇寧三至四年(1104——1105)在京師所鑄,據《續考古圖》記載,該鐘士以睢陽(商丘)出土的春秋時期的宋公成鍾為式樣鑄成,計12編,每編28隻(正聲12,中聲12,請聲4),共336件。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占東京後,虜徽、欽二帝北上,北宋滅亡,大晟樂府的樂器和許多其它文物也被洗劫一空,後因“晟”字犯金太宗諱,金世宗將“大晟”颳去,該刻款“大和”,也有些因失散或淹沒於地下而保留原款。現在所知大晟或大和的編鐘流傳於世的也有十餘件,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三枚,遼寧省博物館藏有一枚,開封市博物館藏有三枚,日本和加拿大各有一枚……從其律名來說有黃鐘、夾鍾、夷則、無射、應鐘、南呂等,是研究北宋宮廷音樂、樂制的寶貴資料。
至今散存在海內外的大晟鍾,共有25枚。一千年前,宋徽宗設立樂器製造所和製作銅器的“鑄寫務”,在汴京南郊建了規模宏大的鑄造場,最終鑄成的大晟編鐘是12套336枚。336枚大晟鍾千年之後僅存25枚,在它的出生地河南,也僅開封市博物館收藏一枚。總數量大大“縮水”,彰顯歲月變遷的無情。
千年前大晟鍾鑄成,質極純,聲韻清越,只在皇帝祭天時演奏,所奏之樂宋徽宗命名為“大晟樂”,自誇為“宋樂之始”。大晟鍾問世不久,北宋大廈傾覆,大晟鍾命與國運同,從輝煌極點跌落到屈辱極點。大晟鐘的清越由“唯美的歡娛”化作“一地落英”的悽美,極致的莊美與衰頹凝聚在青銅樂器上,令人慨嘆。
事實上,宋代並非鑄造青銅大晟鐘的最好時代,它所鑄造的大晟編鐘也並非史上最好的編鐘。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編鐘鑄造始於商代,雛形是鈴,然後是鐃、單鍾。西周中期,出現了有三枚鐘的編鐘。
![大晟鍾](/img/c/88f/nBnauM3XxEDNyQjNxczN1YjNyITMwcDN1YTMwADMwAzMxAzL3c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收藏歷史
![大晟鍾](/img/3/ca7/nBnauM3X2gTM2gTOxUDM3QjNyITMxYDN4QjMwADMwAzMxAzL1A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鍾銅質,晚清時為台州路橋學人楊晨所藏,1951年入藏臨海市博物館。大晟鍾系北宋政和間“大晟”府所鑄造的宮廷樂器,按十二律排列。此鍾屬十二律的最後一律“應鐘”,故稱“大晟應鐘”。鍾通高28厘米,其中身高21.8厘米,鈕高6.2厘米,斷面呈杏核形,腹圍53厘米,底部空徑18.1×13.9厘米。鈕由兩條相對的龍紋圖案組成,鐘身飾雲雷紋及乳釘紋,每面有乳釘十八顆,每組三顆,分六組橫排。鉦部兩面俱陰刻篆書,一為“大晟”,一為“應鐘”。整個紋飾精工繁麗。
歷史文化意義
大晟鍾是北宋徽宗年間制定、推行大晟新樂時期設計、鑄制的青銅打擊樂器.據調查,目前至少有二十五件大晟鍾實物散存在海內外相關地區.這些見存實物在具有中國傳統合瓦形編鐘的外貌特點的同時,相互之間在形制、紋飾、銘文等外表特徵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類型差異,體現了相應的時代特點與個性特徵,反映出它們同源但不一定同流的歷史,其所保存的北宋時期歷史面貌具有較強的可信性,它們為音樂學研究提供了較為科學、可靠的依據與保證。
相關作品
![大晟鍾](/img/4/18a/nBnauM3X3EDN4kDO1QDM1UjNyITM4ETM2UjMwADMwAzMxAzL0A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大晟鍾是北宋微宗年間制定、推行大晟新樂時期設計並鑄造的固定音高青銅打周樂器。它們具有中國傳統合瓦形編鐘的外貌特徵,同時又集中體現了宋代科學家、音樂學家研究、製造、使用編鐘的時代性認識與所達到的實際水平。
在國內九個省市的文博士考古部門與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收集到了總計二十五件大晟鐘的相關資料,通過考察、研究發現:這些見存實物在形制、紋飾、銘文等外表特徵方面,具有一定的類型差異,體現出相應的時代特點和個性特徵;現在音樂性能方面,則以其較有規律的邏輯關係,表現出它們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繫及相應的音樂面貌的原生性。這二者相互結合,從不同角度說明,見存實物雖然可能各有其不同的製作過程、流傳經歷,但它們都是執行北宋大晟鍾標準時的產物,而且仍然保存著當時的實際音響。
大晟鍾是宋代朝廷重要的測音和定音的工具,而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它的價值和功能的研究不甚了解,作者通過大量的實地和歷史材料的考察,充分總結了大晟鍾對於宋代黃鐘標準音高的重要意義,對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研究和教學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