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主要景點

形交錯而成,一改宋以前早期塔的四方形式,顯得雄偉大方,秀麗豐滿。塔身為磚木結構。磚的規格不一,約有十幾種。為了增加磚與磚之間的拉力,加築了松柏木質材料,故當地流傳著“砍盡嘉山(在曲陽縣)木,修成定州塔”的民諺。從此塔修造時間之長,用料之繁多,可以想見當年建造工程之浩大和修造工藝之精巧。
此塔建造十分精巧。塔身分內外兩層,外塗白色,東、西、南、北四面設券門,其餘四面辟欞窗(假窗),窗由大方磚雕刻而成。最上兩層,則八面均辟券門。門為拱券式,券外繪方形圖案,設有磚雕門額、門簪。塔的各層,均疊澀出檐,托出一平台,惟底層有瓦脊。各層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有鐵環,原置有風鐸(大鈴)。塔心和外層之間形成八角形環廊,猶如大塔中包著一層小塔。迴廊兩側設有25個壁龕,龕內有壁畫或泥塑像,迴廊頂端有雕花磚天花板,並加彩繪,刻制精美細膩。在塔座基主壁龕內,以及各層迴廊的磚壁上,嵌有許多碑刻和名人題詠,對研究宋代歷史及古代建築有重要價值。沿各層磚質梯階順級而上,可達塔頂。凌塔頂遠眺,河北平原縱橫阡陌,太行峰巒蜿蜒起伏,城市村落,河流道路,歷歷在目。筆者曾數度登臨,每每生髮出“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切實感受。
前人曾有詩讚嘆此塔之高:“每上穹然絕頂處,幾疑身到碧虛中。”
歷史

宋、遼對峙,此塔在軍事上起過重要作用。當年,定州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史料說,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軍,惟定州最重。定州“實為天下要衝之最”。宋代,定州是北部邊防要地,北與契丹相接,經常發生戰事,宋王朝為了防禦契丹,常利用此塔瞭望敵情。此塔高聳雲端,登塔遠眺,可瞭望契丹之動靜,故又稱“了敵塔”。
開元寺塔從始建至今,已有整整一千年的歷史。在長達千年的風雨剝蝕中,此塔經歷了十幾次地震,但古塔仍巍然聳立。可惜的是,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塔身東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壞了這一重要建築物的完整。從1986年開始,國家文物部門投巨資對其進行整體加固維修,2001年年底已基本竣工,2002年年底向社會開放,這一歷史名塔將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世人面前。
塔中看點
壁龕

壁畫
規模宏大,描繪人物眾多,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為存世古代道教壁畫之最佳作品。
泥塑
定州塔泥塑像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準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或蜂蜜。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制子兒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乾後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壓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片模,也有多片模。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狀,然後壓進模子,再把兩片壓好泥的模子合攏壓緊,再安一個“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嚴,在胎體上留一個孔,使胎體內外空氣流通,以免胎內空氣壓力變化破壞泥胎。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於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彩繪
金龍和璽的整組圖案以各種姿態的龍為主要內容。枋心是二龍戲珠,找頭中青地畫升龍(龍頭向上),綠地畫降龍(頭向下)。盒子中畫坐龍。如果找頭較長,可畫雙龍。降龍之處,再襯以雲氣、火焰等圖案,具有強烈的神威氣氛。在構圖上也有明顯區別,可以根據不同要求做得很華貴或很素雅。這種彩繪用途極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