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在距離海城市區南五公里左右的唐王山車站的東側,有一座海拔不過一百三十米的小山。它就是海城的一座具有傳奇色彩的名山,唐王山,原名叫平頂山。
唐王山的傳說:相傳,唐王李世民率兵東征時,曾與部將薛仁貴在這座小山頂上下過棋。山上有副神奇的石頭棋盤,石頭棋子可以在棋盤上前後移動,卻怎么也拿不下來。山頂上有一塊平地,稱之為“脫靴頂”,是當年唐王脫靴子抖落出來的土形成的。山上還有唐王留下的石鍋和馬蹄印。後來人們便把這座小山叫做“唐王山”而流傳至今。近幾十年來,由於人們在這裡採石開礦,山上這些遺蹟已不復存在了。
在唐王山東南方的三皇山上,原有一座年代久遠的古廟,唐王山大悲寺廟。相傳,唐王李世民東征時,來到唐王山。有一日,唐王在睡夢中,夢見南海大士觀音菩薩點化於他,說唐王有一劫難……由於菩薩的解救而使唐王逃過了危難。唐王回朝後,便下旨重修廟宇。唐王山大悲寺廟,便由此而建。
歷史
大悲古寺,故名大悲寺,坐落於遼寧省海城市毛祁鎮小河村唐王山上,占地約九百平方米。據史料記載,是唐王李世民東征時修建的一座古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往今來,素以“塞外普陀山”著稱。經歷代輾轉修復保存下來,最後一次修復是在清朝末年,由當時毛祁鎮八個村的會首及村民護持復修。
《鞍山市文物志》:據文字記載,寺院始建於唐朝,原古廟分為東、西兩院。東院正房五間、東廂房四間、門房六間。西院建有正殿三間,東、西各有配殿三間。前有山門,兩側分別建有鍾、鼓二樓。廟內立有兩塊高大的七孔透龍碑,分別是重修古寺時的碑記和功德碑。據《海城縣誌》記載(由海城市檔案局提供),整個寺院建築由山門,鐘鼓樓,正殿,禪房,東西配房組成,屬清代建築,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前,寺院的住持法師為釋安吉大和尚,俗名趙維允,1944年於金塔寺出家,專修念佛,1964年(84歲)示寂,預知時至,坐化往生;文革期間,和尚都被趕下山,寺院變成了學校,後期變成採礦辦公室,礦區搬遷後,便廢棄下來。因年久失修,有些殿堂倒塌,但每逢佛教節日,當地很多信眾仍然聚集在此活動。
復建緣起
1992年,深圳開發經濟特區成功以後,全國各地效法搞活經濟招商引資,籌建本地的經濟特區,當時海城市毛祁鎮的領導決定以寺廟帶動旅遊文化產業的形式建立經濟旅遊區進行招商引資,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老百姓致富。當時請來一位四川的出家師父法號為“妙湛”,師父縱觀人文景色,最後選中依山傍水的曹家堡子村,就這樣把原址在唐王山的大悲寺(包括受過皇封的兩塊七孔透龍碑以及千年以來流傳下來的可移動文物),搬到了現在的曹家堡子村準備籌建寺院,仍沿用故名“大悲寺”。當時,大悲寺原址唐王山上僅剩下一棵古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和一口古井。但是每逢佛教節日還是有很多信眾前來故址敬香禮佛,大家多次與海城當地譚鳳濤居士談起並請其考慮協同幾位居士在唐王山復修寺院大殿,解決當地信眾的活動需要。1999年,應當地老百姓的強烈要求加之寺院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價值,在請示政府相關部門和領導後,譚居士帶領幾位居士於2000年初在唐王山大悲寺原址開始修建觀音殿,於當年農曆六月十九開工奠基,寺院的復建工作自此展開,並正式更名為“大悲古寺”。
同年,禮請上無下迷大和尚為大悲古寺住持,大和尚在千山龍泉寺出家,持戒精嚴,專修專弘淨土持名念佛法門;與上無下迷大和尚共同主持寺院復建工作的還有正悅法師、道明法師等諸位法師。2001年四月初二,千手觀音殿舉行落成開光慶典;2003年四月初四,舉行露天觀音菩薩站像塑成慶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建設,今日的大悲古寺樓觀欄楯,堂宇房閣,清淨莊嚴,昔年佛門寶剎之光景得以再現於世。
古寺清規
古寺清規大悲古寺是淨土修學道場,是一所佛陀教育學校,平日功課以持名念佛為主,加之誦經、聽經、出坡勞動,謹守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的修學八句綱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在現任住持上照下軍大和尚的帶領下,四眾弟子依佛教戒如法行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不攀緣、不化緣,出家師父持不捉金錢戒。道場食宿、經書法寶、佛事,均不收取任何費用。道場以慈悲為本懷,廣開方便之門,教育不同層次的眾生,引導參學大眾學習正法,破除迷信、邪教,從淨業三福修起,紮好修行的根基,最後回歸自性圓滿覺。道場現有大僧部、二僧部、法師經典研習班、十年弘法班、師資培訓班、慈善養護院、傳統文化接引部、念佛堂、誦經堂、圖書館、庫房、男寮、女寮、網路傳媒中心等四十多個部門,也是遼寧省海城市佛教協會所在地,修學氛圍清淨莊嚴殊勝。
乘車信息
1、北京-海城,直達火車。(遼寧省海城市毛祁鎮唐王山大悲古寺)
2、北京-瀋陽北下車,有直達海城的車。
3、上海-瀋陽北下車,有直達海城的車。
4、從各地坐車到瀋陽北下車,再從瀋陽北坐車到海城。海城站前坐6路公汽(站前——毛祁)到唐王山大悲古寺下,車票每人次2.5元。在站前坐計程車15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