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世紀起, 大阪作為日本政治和經濟的中心開始得到繁榮發展。現在的大阪港的前身-難波港, 曾是來自韓國、中國等亞洲其他國家的遊客訪問古代日本的一大門戶。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文化知識、手工藝品、以及制陶、鍛造、建築及工程方面的新技術。同時, 也帶來了一種新的宗教-佛教, 並很快傳遍了整個日本。
伴隨著佛教的傳播, 聖德王子於公元593年在大阪興建了四天王寺,成了與亞洲其他國家開展國際交流的基地。公元645年, 孝德天皇將首都從奈良的飛鳥遷至大阪。他建造了一座名叫“難波宮”的宮殿, 是日本現存的一座最古老的宮殿。儘管後來日本首都又先後被遷往長岡京(京都)、平城京(奈良市)、平安京(京都)、鎌倉、最後遷至江戶(東京) , 而大阪則始終是日本的副都心,作為與外國開展文化和經濟交流的一大門戶, 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公元794年, 日本首都遷至平安京(京都), 平安時代由此開始。這時,在京都和大阪等地建造了大量精美的寺院, 同時藝術、手工藝及女性文學(如源氏物語)也繁榮興盛。但到了12世紀後期, 隨著日本步入鎌倉時代, 勢力強大的武士掌控政權後, 首都被遷到了鎌倉, 長達兩個世紀的內戰由此爆發。
14世紀時, 接連不斷的戰火給大阪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後來於1496年, 一個名叫“蓮如”的高僧在大阪上町台地的高崗上建造了“石山御坊”(寺院兼僧院) , 後來人們稱之為“石山本願寺”, 並將其周圍地區稱作“大坂”(大阪)。其後, “石山本願寺”成為了抵禦敵軍進攻的堅固堡壘。
室町時代後期(1336-1573), 一個叫“織田信長”的勢力強大的武士看中了大阪的上町台地, 因為它既堅不可摧又可將周圍的景致盡收眼底。這裡既有大和川和淀川提供的充足水源, 又有著國際交流的悠久歷史。當時人們深信:占領這塊土地即意味著征服全日本乃至全世界。
“石山本願寺”大部分毀於持續了十年之久戰亂。其後,織田信長掌控了該寺。後來, 另一個叫“豐臣秀吉”的名將繼承了織田信長的事業, 立足於他在大阪的基地,統一了全日本, 並在安土桃山時代(1574-1600),於1583年建造了大阪城。人們開鑿運河以擴充大阪的水上交通要道功能。然而, 1614年冬季至1615年夏季爆發的大戰使大阪城邑化為了灰燼。
隨著日本進入江戶時代(1601-1867), 首都北移到了江戶(現在的東京)。雖然幕府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但大阪卻從內戰後的廢墟中重新站了起來, 並很快地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經濟中心。大阪是有名的“日本的廚房”, 因為包括東洋人的主食-大米在內的生活必需品先從日本各地運往大阪後, 再運到日本的其他地區乃至國外。
經濟實力幫助大阪打造了自己的文化和風格。大眾藝術和“木偶淨琉璃” (今天的“文樂木偶戲”的前身)、“能樂戲”、大阪風格的“歌舞伎”等傳統表演藝術一樣興旺繁盛。大阪還為發展日本的教育助了一臂之力。許多畢業於大阪學校的學者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了學習當時西方先進的科學和醫學知識, 創辦了一個名為“適塾”的學校。19世紀中葉, 當日本廢除閉關鎖國的政策、邁向現代化時, 不少“適塾”的學生幫助日本政府開展了維新活動。
明治維新(1868)以後, 日本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經濟體系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首都遷至東京後減緩了大阪的發展。為此, 大阪通過進行改革, 從金融貿易中心變為了一個商業中心。到了19世紀末, 工廠煙囪冒出的滾滾黑煙使大阪被稱為“煙城”, 大阪還曾一度擁有“東方的曼徹斯特”的稱號。
大阪在1889年正式成為了一個市。1903年, 在天王寺地區召開了“第五屆全國產業博覽會”, 會上展示了高質量的工業製品和藝術品, 吸引了不少來自全國的一流技術人員和知識分子。同年, 大阪首輛市營有軌電車投入了使用。到1925年, 在人口和面積上, 大阪已成為日本最大、全世界第五大城市。
二戰時, 美軍的狂轟濫炸幾乎將大阪的三分之一夷為平地, 摧毀了大阪的商業、工業及公共設施。但戰後,充滿活力的城建計畫和大阪居民積極向上的精神使大阪市經濟再度繁榮起來並超過了戰前的水平。大阪是大量工商業和企事業的基礎所在, 這使大阪成為了西日本經濟的心臟。
1970年, 大阪被選為世博會主辦國, 成為亞洲第一個舉辦世博會的國家。此後, 大阪又接連不斷地主辦了一系列全球性的博覽會、國際會議、展銷會以及包括1995年APEC峰會在內的各種會議。擁有像大阪國際會議中心這樣優越的會展設施、一流飯店、美味嘉肴、豐厚的文化和歷史鋪墊以及各種休閒娛樂設施,大阪仍在為開創亞洲與世界的未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