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邛崍市大同鄉
鄉鎮簡介 大同鄉位於川西平原成都市所轄四川省“四大古城之一的邛崍(縣級)市境內。大同鄉古稱大興場,解放後改為大同,現為大同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鄉幅員面積約70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居)、166個村(居)民小組、自然戶5158戶,總人口17754人。大同鄉距省會成都市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公里,總車程約一個小時。東距邛崍市城區18公里,西通天台山35公里,北及花水灣溫泉20公里及西嶺雪山33公里,是川西旅遊環線未開發的一方旅遊的投資熱土,既適合自駕車旅遊,又開設有邛(崍)、大(同)、水(口)公交專線。連線全鄉26個自然村及境內唐代古刻、穿洞山答溶洞、兩叉河、萬畝蠶桑等旅遊景點的混凝土、瀝青路13條,總里程70公里。
機構設定 1、黨政辦公室;2、社會事務和人口與計畫生育辦公室;3、經濟發展辦公室;4、建設管理辦公室5、財政所;6、事業管理服務中心;事業片(區)服務機構下設:1、農業技術服務片站;2、林業工作站;3、國土資源所。
資源環境 大同鄉境內地形地貌為山區的丘陵,轄區內旅遊及農副產品資源非常豐富,主要有蠶桑、竹茶、畜牧、水果、金條椒以及待開發的旅遊業。境內主要旅遊資源有省級文物保護唐代古刻“石箏山大佛”、川西地方特色建築群“吊腳古樓”、冬暖夏涼的九頂山仙人洞及穿洞山溶洞、雙叉河、千年古樹、萬畝竹海等。大同鄉境內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優美的自然風光以及都市遠郊的特殊位置是自駕車旅遊的最佳地。良好的生態,清新的空氣,文明的鄉民,都是都市人放鬆、休閒、度假的理想場所。大同鄉境內有代表性的礦泉水,如響水潭、穿洞山等三十餘處,是生產礦泉水的首選,再加上境內年產100多萬斤紅梅作原料,也是生產綠色飲料和調製青梅酒的極佳環境。大同鄉年出欄西扎牛10000頭,成都麻羊10000頭,生豬50000頭,小家禽200餘萬隻(其中出欄商品兔100萬隻),是肉食品深加工基地。大同鄉有14000畝竹源,年產竹12000噸,產值360萬元。竹源品種以茲竹為主,竹源在大同不僅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且有可觀的經濟價值。農業建設 大同鄉立足自身實際加大對“桑、草、兔”,畜牧、林竹、果蔬、糧油制種等主導產業發展,使蠶桑、畜牧、林竹、果蔬、糧油制種等真正成為龍頭企業和行銷大戶的資源市場,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特色,重點構建三大產業帶:一、蠶桑產業帶:以永興社區、青槓坪村、乾塘村為重點,發展包括古坪、鹽水、景溝、陶壩、建中等8個村(社區)的蠶桑產業帶。二、畜牧產業帶:以孔家山村、中華村為重點,發展以會龍、周溝陶壩等5個村的畜牧產業帶。三、制種產業帶:以乾塘村、建中村為重點,發展以青槓坪、古坪等4個村的制種產業帶。大同鄉是歷史上“南絲綢之路”上一個集鎮,自古大同人就有養蠶並有一句口頭禪“勤餵豬、懶餵蠶,四十八天就見錢”的悠久歷史,這裡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養蠶。邛崍市大同絲綢公司與大同鄉合作,建立起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蠶桑發展走“桑+草+兔”發展模式。2006年全鄉養蠶7000張、鮮繭400噸,桑樹10000畝,種草5000畝,養殖兔100萬。大同鄉千畝油菜制種增收20餘萬元,每畝比常規油菜增收250元。油菜制種平均
每畝單產母本50公斤,最高單產72公斤,父本30公斤,每畝制種油菜平均收入達500元,大大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收益,促進了農民增收。歷史文物 大同鄉境內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精品唐代石筍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唐代大曆三年(768年),為川西石刻造像群最集中地方,至今保存完好的文化遺產,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集鎮保留了明、清時期川西吊腳樓風貌和古鎮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鄉政府加大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管理和保護力度。一是制定了大同鄉保護古鎮規章制度和相關政策;二是成立領導機構,負責對古鎮發展進行規劃,並按規划進行保護、建設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保護管理體系;三是搞好環境建設和鎮容衛生,培養民眾講衛生愛護環境的習慣,堅決杜絕各類污染;四是修通了同往唐代石筍山摩崖造像2.9公里混凝土公路。
廣西東蘭縣大同鄉
大同鄉位於東蘭縣南大門,與金城江區、大化縣、巴馬縣相鄰,是典型的集“老、少、邊、山、窮、庫”於一體的鄉鎮。鄉政府駐地距東蘭縣城46公里,全鄉總面積152平方公里,以喀斯特地貌和庫區為主要特點,其中喀斯特山區面積占45%,岩灘電站庫區水面占12%,全鄉轄7個行政村,197個村民小組,15900人。大同鄉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商品貿易發達。盛產蠶繭、板栗、木材、桐籽、李果、蝦、魚、三烏雞、山羊等。全鄉以農業經濟為主,農民主要依靠發展農業、畜牧業、畜牧業、漁業、林果業和外出打工等方式來獲得收入,尤其是充分利用庫區水資源來發展養漁業,現已開發有總面積為3000多畝的三個庫汊攔網養魚場和一個苗場,使漁業經濟成為該鄉的新興產業。該鄉現有木材、桐油、食品等加工企業約121個,年營業收入達860萬元。
大同鄉抓住西部大開發和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的大好時機,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完善基礎建設,培養非公經濟,加強社會文化、教育事業,使全鄉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全鄉國民生產總值1567.7萬元,財政總收入26.73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3.5元。鄉級中學、中心國小現有在職教職員工74人,學生1266人,圖書室藏書12642冊,平均每個學生約有10冊。
貴州錦屏縣大同鄉
鄉鎮簡介 大同鄉位於錦屏縣東南部,距縣城7.5公里,東與湖南省靖州縣大堡子鎮相接,南與銅鼓、鍾靈兩鄉(鎮)交界,西與偶里鄉接壤,北與三江鎮毗鄰,黎-錦通縣油路(202省道)窘境而過,全長17.5公里。全鄉轄15個行政村97個村民小組,48個自然村寨,3133戶,14281人。總面積117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積120256畝,森林覆蓋率75%,耕地面積5544畝,是一個以侗族、苗族占大多數人口的少數民族鄉。地理氣候 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地貌為低山丘陵河谷地帶,海拔最低400米,最高750米,大部分地區在400-650米之間,屬亞熱帶溫暖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著水熱同步,暖濕共節、光照相配等氣候特點,平均氣溫16.5攝氏度,無霜期約314天,日照約1086小時,年降雨量在1200-1400毫米左右,適合多種支票物生長。亮江河橫穿境內,並建有八河、大同兩座水電站,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
旅遊資源
唐王歌節 大鄉有名的四月八唐皇歌節每年四月八在大同鄉章山村雙溪(俗稱十華里)舉行。章山村在大同鄉東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東面與大興村相接,南面與秀洞村、密洞村相鄰,西面與普西村接攘,北與興合村毗鄰,202省道穿境而過。該鄉及周邊鄉鎮的侗族屬於中國西部北侗,有其獨特的文化和民族風情。據說,在清朝光緒23年,侗族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在章山村雙溪創建了中國西部北侗第八大歌場――唐皇歌場,是中國北侗“三十三敲,四十八寨”之一。從此歌震四方,名氣八寨,省內外木材生意的商賈們免不了在此雲集,場面宏偉壯觀,令人流連忘返,天不黑人不散。唱歌的地點最初是在雙溪與普西與普西的交界處高僧坳(現稱普西坳),場地小,人口非常擁擠,嚴重特約和影響人們的對歌。後來,“錦――榕”公路修通後,歌場地點改到雙溪的公路邊。按照習俗,一年有四次趕歌場的時間,即四月八和三月、六月、九月中逢成戊的第一天,因為這一天為祭土日,不動土,是人們休閒玩樂的一天。因此,一年共有四次。每到歌節到這裡唱歌的周邊省(湖南靖州)縣(天柱三門塘)的侗族中青年男女,他們用婉轉的歌喉表達對異性的愛慕之情,歌唱美好的生活。喜歡唱歌的中青年男女,清早起來就梳妝打扮一番,吃完早飯後就去唱歌,在去的路上,邊走邊用歌聲邀約唱歌對手(可單獨,也可三五成群,一般男女人數相互對應。)先到山坡上,路邊的草坪上進行唱歌逗樂玩耍,將歌喉進行比試比試。大約在中午12點左右,和約好的唱歌對手一起到歌對場對歌,人多的時候有30到40對中青年男女在對歌,相互學習,相互鼓勵,有的在用歌聲談古論今,比試誰的轉變快和掌握的知識淵博。無論你走到哪裡,到處聽得到歌聲,使人無限遐想,美好的明天就在眼前。水中月 距八河電站約2公里處,湖中有一小島,直徑約40米,小島上有草坪、小灌木,島中和邊緣各有一樹,島中大,兩端小,形如月中桂花樹,倒映水中,形成水中一美景。
螃蟹過江 江口大橋往下約300米處,湖中央約3米直徑石頭,平斜頂,露出水面約50公分,形似一隻過江螃蟹朝著對面山溪爬去,構成水中一奇景。
八河平湖風光 該景區位於錦屏縣東南部大同鄉、銅鼓鎮轄區內,距縣城所在地15.5公里,系亮江中游、江口至八河電站地段,長約8公里,(水庫庫區)屬三板溪群,地質地貌為低山丘陵河谷區,相對高度500米左右,山林景色秀麗,水面寬80至160米,兩岸植被林木茂盛,多為天然次生闊葉林及部分針葉林、林竹,樹種繁多,山青水秀,湖水清澈透明,魚兒跳躍,波光鱗鱗,湖光映秀,美麗如畫,環境幽靜,是人們遊憩的好去處。
黑龍江綏濱縣大同鄉
鄉鎮簡介 大同鄉隸屬綏濱縣管轄。位於縣境南部,松花江北岸。鄉政府駐地距縣城5公里。大同鄉,因駐地大同村得名。原屬蘿北縣,1917年劃歸綏東設治局管轄,1929年改隸綏濱縣管轄。東北淪陷後期,隸屬綏濱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設定大同區。1949年6月,撤銷綏濱縣,劃歸富錦縣,改為第十一區。1956年4月,並村劃鄉,設定大同鄉。1958年9月,併入松花江人民公社。1961年屬綏濱鎮公社管轄。1964年4月恢復綏濱縣,成立大同公社。1984年2月,改為大同鄉。大同鄉全境地處松花江沿江地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全鄉總面積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8萬畝,以種植大豆、水稻、小麥為主。鄉辦工業有造紙、制磚廠等。全鄉共轄大同、吉福、吉成、吉禮、東升、勝利、吉珍、吉長、吉連、向日、慶祥、中合、和春、慶連、民主、同慶、慶和等17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9960人,主要是漢族。鄉政府駐地大同村。新疆塔什庫爾乾塔吉克縣大同鄉
鄉鎮簡介 大同鄉位於新疆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境內,帕米爾高原東部,喀喇崑崙山北部,管轄4個村委會:阿依克日克村,阿可托尕蘭村,庫如克蘭乾村,小同村。人口約2297人,塔吉克族占84.17%,漢族占3.72%,其他民族占12.11%。屬寒溫帶乾旱氣候區。年平均氣溫3.3℃,極端最高氣溫32.0℃,極端最低氣溫-39.1℃。年平均日照時數2831.0小時,無霜期79天。年平均降水量68.3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309.5毫米,境內群山環抱,峻岭連綿,冰峰聳立,溝壑縱橫,丘陵起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崑崙山、喀喇崑崙山、興都庫什山和天山四大山脈在此處匯合,形成“世界屋脊”。歷史沿革 漢代為西域蒲犁國地,北魏至唐為喝盤陀國,又作渴盤陀。唐為疏勒鎮下的蔥嶺守捉。宋、元屬於闐,明代屬葉爾羌。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蒲犁分防廳,隸莎車府。1913年置蒲犁縣,屬喀什噶爾道。後屬喀什行政區、喀什專區。1954年9月17日成立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隸屬該縣。
資源環境 這裡有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一喬戈里峰,又有海拔7546米的號稱“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河流有提孜那甫河和塔什庫爾乾河,地表水資源量45.53億立方米。溫泉資源也比較豐富,較大的有洋布拉克泉、塔合曼泉、馬爾洋泉、達布達爾泉等。野生動物資源有雪豹、北山羊、盤羊、岩羊、棕熊、金雕、雪雞等。野生藥用植物資源有雪蓮、黨參、紫草、青蘭等。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金、鐵、銅、雲母、水晶石、金剛石等,農作物有小麥、青稞、豌豆、胡麻等。工業有水電、縫紉、農機修造等。公路通喀什市。周邊有公主堡、石頭城堡等古蹟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