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泉鄉

華泉鄉

華泉鄉位於桂陽縣西北部,轄神牌、雅里、豐城、發龍、水口、正義、泉田、福龍8個行政村,海拔高度658米。鄉治神牌村,境內崇山峻岭,山高坡陡,沙多田少,以一季稻農業為主,是典型的貧困山區鄉。

基本信息

華泉鄉位於桂

華泉鄉華泉鄉
陽縣西北部,,東南與光明鄉、蓮塘鎮共界,西北與塘市鎮華山瑤族鄉、白水鄉相連,鄉政府駐杉樹灣,距縣城73公里。全鄉轄神牌、雅里、豐城、發龍、正義、泉田、福隆、水口8個村委會。
因在華山東面,山泉水長流不斷而得名“華泉”。1950年設蒼華鄉,1956年稱華泉鄉,1958年屬白水公社,1961年分出為華泉人民公社,社址陳家門口,1984年改為華泉鄉人民公社至今,鄉治遷至杉樹灣。全鄉總面積4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42.6公頃,1867戶、6318人。

區域簡介

白水鄉

華泉鄉華泉鄉

白水鄉位於縣境西北邊陲,距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83公里,東與華泉鄉、光明鄉毗連;南與華山瑤族鄉、新田縣金陵鎮交界;西與楊柳瑤族鄉相鄰;北與常寧市蒲竹瑤族鄉交界。鄉政府駐上塘家,轄洋泉、清溪、濂溪、中白、七步、四境、江友、萍湖、紫河9個村委會。
白水地處銅鐘、花山腦、天塘山三座大山中間,青山茂林,潔白的山溪水流經上、中、下三個田洞,得名白水洞,鄉去“洞”為名,1950年屬蒼華鄉,1952年設四中鄉,1956年為白水鄉,1958年為白水公社,1984年改為白水鄉。全鄉總面積70.25平方公里,耕地391.4公頃,2360戶,10066人。

其它鄉鎮

余田鄉
余田鄉位於桂陽縣城西北方,距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37公里。東連敖泉鎮,南接浩塘鄉、飛仙鎮,西臨十字鄉,北抵樟木鄉。鄉政府駐余田圩,轄余田、鐵爐、上塘、海塘、上橋、下橋、鍾家、樟龍、槐江、覺山、金盆、虎子帶、下沖、馬頭、大蓮、匡家、吉利、小田、江里、曾家、栗坪21個村委會。
因圩場周圍良田圍繞而得名“余田圩”,鄉治余田圩,去“圩”字為名。1950年建余市鄉,1956年為余田鄉;1958年屬飛仙公社,1961年劃出位余田公社;駐地在段家邊祠堂;1973年遷到現址;1984年改為余田鄉。全鄉總面積96平方公里,耕地1569.1公頃,5890戶、23760人。
六合鄉
六合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65公里。東鄰十字鄉、樟木鄉;西界新田縣知市坪鄉;西北與西里鄉相連;南毗古樓鄉;北接塘市鎮、板橋鄉。鄉政府駐六合圩,轄六合、陽家、石龍、源頭、龍源、白田、油井、西汾、河田、立新、饒家、芹溪、田心、復成、岩龍15個村委會。
六合圩:開始時是由6股份合開的,故名“六合圩”政府以此去“圩”字為名,1950年始設六合鄉;1958年為四里公社六合大隊;1961年分出設六合公社,1984年改為現名。全鄉總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784.1公頃,3655戶、14000人。
十字鄉
十字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45公里,東接余田鄉,南臨飛仙鎮,西靠古樓鄉,北鄰樟木鄉。鄉政府駐十字圩,轄橫塘、愁下、雙林、大市、陳江、黃土、柏家、九歧、歧石、定心、茶林、十字、蔓池等13個村委會。
桂陽通新田、嘉禾同衡陽,都經過此地,形成十字路口而得名。1950年始設十字鄉,屬桂陽四區管轄,1958年為十字大隊屬飛仙公社,1961年為十字公社,1984年改為十字鄉。全鄉總面積45平方公里,耕地801.4公頃,4268戶、15465人。
古樓鄉
古樓鄉位於縣境西北,距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52公里,東、南與飛仙鎮、十字鄉接壤;西與新田縣知市坪鄉和新隆鎮交界;北與六合鄉和樟木鄉毗鄰。鄉政府駐古樓圩,轄古樓、久長、西沖、石馬、桃田、五一、朱李、下樑、雙橋、車溪、星堂、苗元、坳下13個村委會。
因圩坪有一古式樓房,樓上掛有一大鼓,逢圩擊鼓,以示熱鬧,故此得名。政府以古樓圩去“圩”字為名,1949年屬西河鄉;1950年建古樓鄉;1958年屬飛仙公社,1961年劃出古樓公社;1984年恢復鄉制。全鄉總面積57平方公里,耕地929.8公頃,4545戶、15883人。
燕塘鄉
燕塘縣位於縣境西南邊陲,距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23公里。東與本縣方元鎮毗鄰,南與臨武縣三合鄉交界,西與嘉禾縣龍塘鎮、行廊鎮接壤,北與嘉禾縣普滿鄉相連,是三縣交匯之地。鄉政府駐燕塘圩,轄燕塘、六合、周家、上鄧、花果、青坪、下鄧、園裡、楓山、下燕、大塘、小沖、白沙、高橋、麻地15個村委會。
燕塘鄉:以政府駐燕塘圩為名。1949年屬協中鄉;1950年為大塘鄉;1958年隸屬方元公社;1961年劃出為大塘公社;1981年更名為燕塘公社;1984年改為燕塘鄉。全鄉總面積82.89平方公里,耕地1185公頃,4502戶、18565人。
團結圩鄉
團結圩鄉位於縣境東北,距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221公里。東與蘇仙區荷葉坪鄉、北湖區同和鄉華塘鎮交界,南與城郊鄉、西與樟市鎮,北與洋市鎮東成鄉毗鄰。鄉政府駐團結圩,轄團結,公和、東沖、洋塘、平都、曾家、禾倉頭、竹中、龜上、深塘10個村委會。
團結圩:原名郴桂圩,地處郴桂交界處得名,後為確保穩定團結,改名為“團結圩”,鄉以此為名。1950年設平崗鄉;1952年設公和鄉;1956年為團結鄉,1958年隸屬樟市公社;1961年劃出為團結公社;1964年又併入樟市公社;1978年復位團結公社;1984年改為團結鄉;1994年改為團結圩鄉。全鄉總面積63.89平方公里,耕地848公頃,3317戶、12789人。
東成鄉
東成鄉位於縣境東北面,距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36公里,東與蘇仙區,北湖區交界,北與永興縣交界,西與洋市鎮毗連,南與團結圩鄉相接。鄉政府駐東成圩。轄東成、車江、花台、會沖、春養、泉塘、廟下、東嶺、花麥、瓦僚10個村委會。
1946年,時任常德縣教育局局長的雷嗣廣,召集知名人士商定建圩,二次選址未定,最後第三次選定於前兩次選址的東面,故名“東成圩”,後沿用至今。政府以其駐地東成圩去“圩”字為名。1950年始設廟下鄉,1954年撤區並鄉後把5個小鄉合併為東成鄉,1958年9月改為紅旗公社(洋市公社),1971年改設東成公社,1984年改為東成鄉。全鄉總面積76.1平方公里,耕地979公頃,4567戶、17415人。
雷坪鄉
雷坪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37.5公里。東、南與洋市鎮相鄰;西南抵歐陽海灌區庫內中游與和平鎮對望;北同青蘭鄉、永興縣油麻鄉接壤。鄉政府駐雷坪圩,轄林里、三泉口、上田坊、花園裡、上崗、梧桐坊6個村委會。
以前有一雷氏住此,屋前有一大坪,後設為圩場,故得名“雷坪圩”。鄉以雷坪圩去“圩”字為名。1950年設雷坪鄉;1958年屬洋市公社;1961年劃出設為雷坪公社,1984年改為雷坪鄉。全鄉總面積54.4平方公里,耕地826.4公頃,3300戶、13196人。
青蘭鄉
青蘭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42公里。東界永興縣油麻鄉、三塘鄉;西南與和平鎮隔春陵水相望;南鄰雷坪鄉;北靠耒陽市長坪鄉。鄉政府駐李王廟,轄西江、青蘭、糧源、黃田、聶錫、朱木、塘頭、曲木、雍沖、新村、陳溪、石溪12個村委會。
老塘下村南,過去有一書院叫“青蘭軒”,取於《勸學》篇:“青,取之於蘭而青於蘭”之意。鄉以青蘭軒去“軒”字為名。1950年設塘頭鄉,1952年建政為青蘭鄉,1958年為洋市公社所轄,1961年為雷坪公社所轄。1978年改設青蘭公社;1984年改為現名。全鄉總面積66.8平方公里,耕地812.3公頃,3342戶、14377人。
橋市鄉
橋市鄉位於桂陽縣北部,距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35公里。東與青蘭鄉隔春陵江相望,南與和平鎮船山村相鄰,西與歐陽海鄉、蓮塘鎮相連,北與常寧、耒陽兩市交界。鄉政府駐橋市圩,轄橋市、游水、架珊、珠溪、田塘、桐林、吉沖、友好、大富、野鹿、大灘、楓樹坪、灰山13個村委會。
竹前小河上有一自生石橋,是通常寧市、耒陽市的要道,人們在此設圩場,故稱“橋頭圩”。鄉以橋市圩去“圩”字為名。1950年設為橋市鄉,1958年屬和平公社,1961年從和平公社劃出設橋市公社,1984年改為橋市鄉。全鄉總面積191.4平方公里,耕地986公頃,3967戶,15382人。
銀河鄉
銀河鄉位於縣境中部,距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32公里的春陵河河畔。東、南兩面與樟市鎮、仁義鎮隔河相望;西南與坳泉鎮接壤,北鄰和平鎮。鄉政府駐茶子山,轄烏市、三都、大何、長江、花園、育才、塘池7個村委會。
因境內春陵河面銀浪頻騰,河水浩淼,而得名“銀河”。1950年屬協和鄉;1956年為長江鄉;1958年屬敖泉公社;1978年從敖泉公社劃出為銀河公社;1984年改為現名。全鄉總面積61.4平方公里,耕地797.1公頃,3054戶、10190人。
華山瑤族鄉
華山瑤族鄉位於縣境西北邊陲,距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78公里。東與華泉鄉、泗洲鄉接壤,南與塘市鎮毗連,西與新田縣金陵鎮交界,北與白水鄉毗鄰。鄉政府駐楊梅樹下茶盤庵,轄大溪、小溪、中華、黃家、東崗、李白6個村委會。
華山:因轄區內有華山而得名。1950年屬貴臨鄉;1956年屬塘市鄉;1958年屬塘市公社;1984年屬塘市鄉;1987年從塘市劃出設華山瑤族鄉。全鄉總面積45平方公里,耕地116.2公頃,806戶、2995人。
楊柳瑤族鄉
楊柳瑤族鄉位於縣境西北邊陲,距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104公里,東連本縣白水鄉,南接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北抵常寧市塔山瑤族鄉,地形複雜,山高路陡。鄉政府駐雙河村,轄楊柳、四合、民族3個村委會。
楊柳:古時沿河西岸生產很多楊柳樹而得名。1950年屬蒼華鄉,1956年屬白水鄉,1958年屬白水公社,1986年劃出設為楊柳瑤族鄉。全鄉總面積23.7平方公里,耕地110.5公頃,626戶、2283人。
宜章縣概況
宜章縣位於郴州市南端,距市人民政府駐地50公里。東靠汝城縣,西接臨武縣,北於郴州市北湖蘇仙區接壤,南與廣東省樂昌市、乳源瑤族自治縣、陽山縣交界,東北與資興市相連,西南與廣東省連州市毗鄰。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陸家井院,轄城關、梅田、迎春、黃沙、一六、岩泉、栗源、白石渡、楊梅山、瑤崗仙、麻田等11個鎮及城南、漿水、長村、東風、天塘、白沙圩、笆籬、關溪、沙坪、太平里、赤石、平和、里田、新華、長策、莽山瑤族等16個鄉。
宜章古稱義章,據縣誌載:“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後梁肖銑稱帝荊州,具有郴州,析郴南境置義章縣,自此始為一縣。”因境內有大章、小章二水,故稱義章。“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省、八年(公元625年)復置。武周長壽元年(公元692年),分義章地置高平縣。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移義章於高平縣治(即今縣城所在地)。宗太平天國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太宗趙光義諱,改義章為宜章。”1959年3月將臨武、宜章並為一縣,定名宜章縣,縣治設宜章縣城關。1961年7月又分置,仍稱宜章縣,沿用至今。全縣總面積2142平方公里,耕地22579公頃,143656戶、551991人。
城關鎮
城關鎮位於南嶺山脈騎田嶺東南麓,為縣人民政府駐地。東與白石渡相連,南與廣東省樂昌市接壤,西與城南鄉相接,北與沙坪鄉毗鄰。鎮政府駐文明路,轄城中、城北、南門、南關四個居委會,東門、長沖、江波頭、清水、水浸窩、曹排、城東7個村。
1949年為城關鎮,1950年屬近城區,1956年撤區後直屬縣轄,195年3月下放歸城南公社轄,1960年又分置為章水公社,1974年10月將原屬城南公社的清水、長沖、江波頭、水浸窩、城東、曹排六個大隊劃入,1980年10月恢復城關鎮建制。全鎮總面積6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9.9公頃,3886戶,13014人。
梅田鎮
梅田鎮鎮處縣境西南部,距縣人民政府駐地15公里。東與城南鄉和廣東省樂昌市相連,南與岩泉鎮、長村鄉相接,西與漿水鄉、麻田鎮毗連,北接城南鄉。鎮人民政府駐車頭村梅田圩,轄車頭、水樓下、龍村、荷葉塘、下塘、上寮、黃石、母老、梅田、箭地沖、竹坪、岑水、小塘13個村。梅田,唐、宋以來逐漸開發,清初時以武水河邊有五株梅樹,得名梅溪。清中葉,沿武水河兩岸以開拓大片良田,因而故稱“梅田”,沿用至今。1950年屬白沙區。1951年改稱第二區。1956年三鄉合併為梅田人民公社。1961年分為三個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鎮。全鎮總面積79平方公里,耕地1143.6公頃,7911戶,31171人。
迎春鎮
迎春鎮位於縣境南部,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33公里。東與漿水鄉、長村鄉相鄰,南與黃沙鎮毗連,西、北與臨武縣接壤。鎮人民政府駐太平圩,轄鷓鴣坪、高粱下、畔頭、大當、金朝山、大坪、桐木坑、碕石、周家、歐聯、光明、山上、東沖13個村。
1950年隸屬黃沙區(第三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碕石鄉,1958年與黃沙、復興兩鄉合併成立黃沙人民公社,1961年從黃沙公社分出成碕石任命公社,後衛便利工作,將駐地遷至太平圩(舊稱德盛圩),1968年以“迎接社會主義新春天”之意改名為迎春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1993年撤鄉為鎮。全鎮總面積85平方公里,耕地1176.4公頃,5059戶,21962人。
黃沙鎮
黃沙鎮位於縣城西南面,距縣城55公里。東與本縣長村鄉、一六鎮、天塘鄉毗連;南與本縣東風鄉、廣東省連州市大陸邊鎮接壤;西與臨武縣廣宜鄉、廣東連州市山塘鎮交界;北與本縣迎春振祥麟。鎮政府駐黃家圩,轄黃沙居委會、大黃家、黃沙溪、新坌、水源山、沙坪、大元、新橋、畔田、石頭寨、嶺背、五甲、較場坪、蔡家、堡城、曉夏街、上章鑾、下章鑾、藍鍾、曹家坌、麻湖、大鳳21個村。
全鎮屬黃土丘陵地帶,故名黃沙。黃家圩原名連盛圩、過去以地屬黃姓,圩址又近大黃家村,故改稱黃家圩。1958年建社,1984年改鄉,1995年改鎮。全鎮總面積101平方公里,耕地1377.6公頃,6970戶,27553人。
一六鎮
一六鎮位於縣城南面,距縣城48公里。東與岩泉鎮毗連;南與笆籬鄉、天塘鄉相接;西與黃沙鎮交界,北與長村鄉相鄰。鎮政府駐一六圩場。轄一六、北岸、觀音寺、紅廟腳、香口、廖家、石街頭、河邊洞、水潮坪、水北岸、指背坪、坪家塘、沿河、寨上、寶塘、塘尾、杉木山、欄桿嶺、百堆、上白家、下白家、十三戶、姚家、湯胡里等24個村,一個居委會。
一六圩始設於1921年,以每逢一、六為圩日而得名,鎮以此命名。圩場北依長樂水,南臨國道107公路,1996年遷治所於107國道旁。1984年改鄉,1993年撤鄉改鎮。全鎮總面積64.6平方公里,耕地1925.6公頃,8598戶,37865人。
岩泉鎮
岩泉鎮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城47公里。東與栗源鎮和廣東省樂昌市秀水鎮接壤,南與關溪鄉、笆籬鄉交界,西與一六鎮、長村鄉毗鄰,北靠梅田鎮、廣東省樂昌市的三溪鎮。鎮政府駐紅橋村岩泉圩,轄岩泉1個居委會,紅橋、東河、西河、白洋塘、胡家、洞家寮、馬頭廟、楓木塘、筲箕塘、東岸、郭家、竹渚、小河、東口洞、鹽沖21個村委會。
集鎮東1公里處,西河自然村村後原有一岩洞,洞口陡峭似壁、高數十米、泉水自洞中流出,成一小溪,故名曰岩泉,鎮以泉為名。1956年撤區建鄉。1994年設鎮。全鎮總面積72平方公里,耕地1667.4公頃,7215戶,33143人。
栗源鎮
栗源鎮位於縣城南部,距縣城19.5公里。東與廣東省樂昌市秀水鎮交界;南與關溪鄉相連;西與岩泉鎮接壤;北與樂昌市坪石鎮、三溪鎮毗鄰。總面積約71平方公里。屬丘陵地區。鎮政府駐復源,轄栗源1個居委會,復源、留覽、石波潭、四合、壇斗、苦竹、塘嶺、塘其沖、徑口、旗山下、老王沖、甘棠灣、口路、老坪山、新坪山、椅子嶺、老沙坪、長田、游宰沖等19個村委會。
栗源舊稱栗原堡。考復源陳氏族譜載:明永樂元年(1403年),茶陵衛百戶、廖武、陳德、陳立父子領兵戍守,築城建堡,因周圍多栗樹,故名栗源堡。是縣內著名的“三堡之一”。今復源村及栗源堡城,1928年大革命中,堡城的城樓、房屋被國民黨反動派燒毀,後經重建,以恢復原貌,改名復源。鎮仍沿用栗源立名。1950年屬栗源區(又稱第五區);1951年改稱第六區;1955年又改稱栗源區;1956年撤區並鄉,成立栗源鄉;1958年將栗源、岩泉合併,成立栗源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劃小,分成栗源、岩泉兩個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鄉;1995年設鎮。 華泉鄉距縣城73公里,周邊與光明、泗洲、華山、白水等鄉接山連水,地域面積40.73平方公里,耕地3900畝,其中水田2900畝,轄8個行政村,101個村民小組,2003年年末人口數為6800人,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努力挖掘鄉內優勢資源,引入外資2700余萬元,興建了總裝機容量達3200千瓦的小水電站13座,投資160萬元改建鄉政府大街,對市場進行了擴容提質,發展羊牛養殖點15個,飼養量達1700余頭,引進技術在水口村興建蘑菇生產基地一個,組織輸出勞務人員2000餘人,全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20

湖南省郴州地區轄縣,湖南多金屬礦區,中國著名烤菸基地縣之一、中國重點產煙基地之一。位於湘南春陵水上游,騎田嶺西北側。面積2973平方公里,人口80.48萬(截至2007年末),是郴州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縣。縣府駐城關鎮。縣境上古生界地層發育較齊全,東南鄰接印支期騎田嶺花崗岩體,地質情況複雜,蘊藏多種具有工業意義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錳、鐵、銅、鉛、鋅、銻礦分布,並有含鐵、鎢、鉬、銅多種金屬的綜合礦床和稀有、稀土金屬礦藏,為湘南“有色金屬之鄉”的縮影。

縣境位於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地區,有稻、薯、苧麻、花生、茶葉、油茶等農林產品,特別具有生產優質菸葉的自然條件。縣境10℃以上的活動積溫2815℃,有效積溫1534℃,年均日照500~700小時,平均日照率39%。4~6月(煙葉大田生長期)降水量615毫米,6~7月(采烤期)雨量減少,加之土壤肥力較高,酸鹼度適中,而含鈣質較多的粗骨石灰土、紫色土可連續種煙10年,再行輪作。所產菸葉是湖南郴州煙的主料,亦為中國國內生產高檔煙的配料。種植面積1.33萬公頃,年產3.5萬噸,菸葉種植面積和產量居湖南第一、中國第三,為中國替代進口菸葉生產基地、中國10家大型捲菸廠的優質菸葉基地。

桂陽縣北與常寧交界,南和臨武接壤,西與嘉禾、新田為鄰,東與永興和郴州市轄區相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