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空唯名論是依般若等經及龍樹、提婆、清辯、月稱等論師所作之論而安立,也就是一般說的中觀學派。因為中觀論者與其他派別相較,除假名有之外,絕不安立
任何自性有或自相有;這是立足於諸法性空,宣說一切但有假名,故稱性空唯名論。
虛妄唯識論是指彌勒、無著、世親一系的思想,亦即一般所說的瑜伽行派。瑜伽行派以阿賴耶識為諸法的根本依,而諸法是阿賴耶識虛妄分別的呈現,所以稱此派的思想為虛妄唯識論。
真常唯心論是指《大涅盤經》等宣說如來藏、如來界、常住真心的一部分大乘經而言,也包含《起信論》。這一系的思想以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等真常心作為一切法的究極根源,故稱真常唯心論。
◎附︰印順《無諍之辯》〈大乘三系的商榷〉(摘錄)
大乘三系,即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創說於民國三十年。(中略)意趣是︰凡是圓滿的大乘宗派,必有圓滿的安立。一、由於惑業而生死流轉,到底依於什麼而有流轉的可能。二、由於修證而得大菩提,到底依於什麼而有修證的可能。這二者,有著相關性,不能病在這裡,藥在那邊(念佛、持律、習禪,都是大乘所共的行門。著重某一行持,在印度是不成宗派的)。著重這一意義去研求時,發見大乘經論宗派的不同說明,有著所宗所依的核心不同。如把握這一基本法則,核心的根本事實,那對於大乘三宗的理解,便能以簡馭繁,綱舉目張。我於大乘三系的分別,重心在此。(中略)
(一)性空唯名論︰依般若等經,龍樹、提婆、清辯、月稱等論而安立。依這一系說,一切法無自性空,為最根本而最心要的。離卻性空,生滅無常,不外是斷見。真常,更是神我的別名。惟有從性空中,貫徹常與無常,才能契三法印即一法印,安立佛法,開顯佛法的深奧。(中略)性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反而能善巧安立一切,此為中觀學者唯一的特義。(中略)性空是不礙緣起的,緣起的即但是假名,這又是中觀的特義。染淨因果,凡聖迷悟,(中略)這一切,惟有世俗名言識(通後得智)所得的假名;如以正理觀察而求自性有,自相有法(勝義有),即都不可得。如以為非假名有,經過智慧的抉擇,完全不能成立。(中略)
(二)虛妄唯識論︰唯識,大家都同意,不消多說。這是彌勒、無著、世親以來的大流。何以立名為虛妄?這並非抹煞法相唯識,而是從另一角度來說。也不是遵從安慧及《中邊論》意,而是唯識學的通義。
唯識學,於三性中,著重依他起性,說依他起是實有唯事。(中略)依他起有,等於說內識是有;遍計性空,等於說外境是無。唯識無境與三性有空,是這樣的一致。
心心所法中,阿賴耶識是根本依,所知依,這是種現熏生,心境緣起,隨染轉淨的樞紐。而阿賴耶識是有漏有為生滅的妄識(不一定是妄執);玄奘所傳的護法唯識,也確切如此。有有漏的雜染(虛妄),才能說到無漏的清淨。引生無漏清淨現行的種子,不論是本有、新熏,雖不是賴耶自性所攝,也還是依附阿賴耶識而轉。著重虛妄的依他起性──識而成立一切,豈非是唯識宗的通義!(中略)
(三)真常唯心論︰這是依宣說如來藏,如來界,常住真心,大般涅盤等一分大乘經而立;攝得《起信論》。(中略)‘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證得涅盤’。如來藏是真常本淨的,但無始以來,為‘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所覆(或說‘陰界入所覆’,‘貪嗔痴所污’等)。這是說,有與如來藏不相合的有為雜染薰習,無始來依如來藏而現有雜染生死。所以如來藏‘離有為相’,而‘變現諸趣,猶如伎兒’。(中略)如來藏性具無漏非剎那的功德,為無漏功德因,所以是涅盤依。成佛,也只是如來藏出纏,無漏淨能的圓滿顯發而已。
真常論,也可能不唯心。但真常大乘一致的傾向,是‘自性清淨心’,‘常住真心’,‘如來藏心’,‘如來藏藏識’等。本淨真性,總持於心性;以此真常心為依而有生死、涅盤事,為流轉、還滅的主體,所以稱之為真常唯心論。
相關詞條
-
大乘寺
大乘寺,又稱大佛寺,位於齊齊哈爾市鐵鋒區木海街與民航路交叉口、西滿革命烈士陵園南側。建於1943年,占地面積3.1萬平方米。坐北朝南,有前後兩座大殿。廟...
-
大乘是佛說
證大乘經真是佛說。 則大乘教是佛所說。 是故大乘真是佛說。
經論中的論證 世尊對後世誹謗大乘的預言 由大乘“非佛說”的來源探討論證“是佛說” -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
名稱由來 歷史沿革 思想特點 四大菩薩 主要經典 -
大乘佛法
既大乘與佛法。 大乘: 如大乘與七大性相應中說。 二解顯揚聖教論 三卷十四頁云: 三、大乘。謂住大乘法性;為令自他證寂滅故;不由師教,發正願已;修方便行...
佛陀之教說 開一切智之教 -
中國大乘佛學
《中國大乘佛學》是1984年黎明文化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東美。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梵文 Mahāyāna-śatadharma-prakāśamukha-śāstra,世親造,唐玄奘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在長安北...
相宗傳承 何謂唯識 翻譯註明 相關書籍 原文 -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 (Mahāyāna-samgraha-śāstra) 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簡稱《攝論》,印度無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國先後有三種漢譯...
著作概論 簡要內容 主要觀點 歷史影響 各種註疏 -
雞足山大乘教
雞足山大乘教,又稱為“張保太大乘教”,為清朝康熙年間由張保太在雲南雞足山創立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秘密宗教組織。大乘教在西南地區站穩腳根以後,湖北、湖南等省...
名詞釋義 相關歷史 教義說明 教階制度 組織結構 -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簡稱《攝論》。印度無著撰。
《攝大乘論》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