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多佛爾海峽位於英、法之間連線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的海上通道。法語稱加來海峽。海峽大致作東北—西南走向。位於英國多佛爾港和法國加來以西的格里內角之間。一般寬30~40公里,中段窄兩端寬,最窄處28.8公里。海峽大部分水深35~55米,最深點64米。海底多石礫與砂子,少淤泥。兩岸均有白堊質峭壁,原是連成一體的白堊高原,後經兩側隆起,中間斷陷,形如地塹,但仍陸連。第四期冰期末,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形成海峽。北大西洋暖流南支進入海峽,形成由西南向東北的海流,受海峽約束,流速漸慢,海潮增大,最大潮差9米多。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冷氣流在此相遇,成為世界上多霧的地區之一。自古以來,就是從歐洲大陸進入英倫三島的便捷海路。公元前55年,古羅馬愷撒大軍曾渡過海峽占多佛爾為據點,進攻不列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兩國軍隊從敦刻爾克經此退入英國。長期以來海峽是世界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西北歐十多個國家與世界各地之間的海上航線幾乎全部從這裡通過;貨運量的一半以上為石油和礦砂。兩岸工農業發達,交通網稠密,多渡口港埠,有多佛爾到加來等4對渡口輪渡火車,渡輪占海峽中通行船隻航次的1/3。由於海上多霧,航道狹窄,航運繁忙,船舶碰撞、擱淺和沉沒的事故層出不窮,20世紀50~70年代占世界海上船舶碰撞事故次數地一半以上。一百多年來,英、法兩國一直在籌劃開鑿海底隧道,以改善海峽交通擁擠的狀況,但至80年代初,工程仍待進行。特別的橫越
通常來說並不鼓勵以常規的船隻以外的方式橫越多佛爾海峽。主要方式有腳踏船(pedalo)、浴缸及更常見的游泳。法國在這方面有比英國有較嚴厲的法規,所以這些橫越事件大多數來自英國。
地質形成
侵蝕作用被認為是多佛爾海峽的成因。多佛爾海峽以前曾經為陸地,由威爾德(Weald)的東南伸延,連線現在的大不列顛島及歐洲大陸。此舊威爾德的東面盡頭可以看成在加來海峽省的布勞奈(Boulonnais)白堊區(chalkarea)。英國、法國及海床至深層地殼的地質主要是白堊。雖然白堊有抗侵蝕的性質,白堊的侵蝕現象仍然可以以懸崖的方式在英法兩岸看到。知名的懸崖在英國有多佛海峽的白色峭壁(WhiteCliffsofDover)及在法國的格里內角。白堊亦提供英法海底隧道一個極佳的挖掘隧道的岩層。本來萊茵河在更新世冰河時期向北流入北海。但冰塊形成一個由斯堪的納維亞至蘇格蘭的水壩。萊茵河與泰晤士河及北歐主要河流融合,在水壩後產生一個大湖,最終溢出威爾德到英倫海峽。此溢滿的通道漸漸擴大加深,成為現在的多佛爾海峽。其中一條在多佛爾海峽中間較深及較窄的通道便是萊茵河在上一個冰河時期的河床。在東
安哥拉郡(EastAnglia)的地質礦床刻印了萊茵河在舊前冰河期的北方路線。但是一個由Guptaetal.(2007)[2][3]提出英倫海峽不是由逐漸的侵蝕作用,而是由兩個主要的洪水侵蝕而成的。第一個在425,000年前,當在北海南部的冰水壩溢出引起大變動的侵蝕作用及洪水,打破了威爾德至阿爾圖瓦(Artois)的白堊脊。在此後,泰晤士河及斯海爾德河流經山口到英倫海峽,但馬士河與萊茵河流向仍然向北。第二個洪水在225,000年前,馬士河與萊茵河受冰水壩所阻形成湖泊。冰水壩在其較弱的堤防(可能是白堊或端堆石(end-moraine),由大冰原(icesheet)留下)被破開。兩次洪水均把巨大的行洪河道沖刷成英倫海峽的乾河床,情況有如美國的槽化的史卡布土地(ChanneledScablands)。
多佛爾海峽隧道
在英國東南與法國西北海岸之間,有一條連線北海與英吉利海峽的海上通道,這就是自古聞名於世的多佛爾海峽。法語稱之為加來海峽。海峽寬約30-40千米,水深35-55米,是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正在這裡施工建設的多佛爾海峽隧道,是迄今歐洲規模最大的跨國民用工程,
船隻交通
大多數由大西洋到北海或波羅的海的海上交通都會經由多佛爾海峽,而不會選擇較危險及較長的經過北蘇格蘭的航線。多佛爾海峽為世界上最繁忙的國際海道之一,每天固定有超過400艘船隻使用。這樣令海道安全的重要性增加,需要英國海岸防衛隊(HerMajesty'sCoastguard)24小時維持觀察及實施嚴謹的海道管制。除了頻繁的東西交通外,海峽亦有由渡輪提供南北交通。直到1990年,此方法一直是唯一的地面貨運及客運路線。現在的英法海底隧道提供了另一路線,由多佛爾海峽海床下45米通過。
航線要衝
佛爾海峽位於英國法國之間,是連線北海與大西洋的通道,西北歐10多個國家與世界各地之間得海上航線有許多從這裡通過;同時它又是歐洲大陸與英倫三島之間距離最短的地方。應此海峽的航運十分繁忙,每年通過12萬艘次以上,1971年曾達到17多萬次,貨運量6億多噸。多佛爾海峽最窄處僅28.8公里,大部分水深24~50米,最深64米。兩岸有四對渡口可以火車輪渡,1969年已達到87萬輛汽車和440萬人次。對軍事稍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這些戰例———1940年4月,希特勒突然向西線展開大舉進攻,僅僅在兩個月內,德軍便橫掃挪、丹、荷、比四國。緊接著,德軍出其不意地繞過法國苦心經營了十年的“馬奇諾防線”,將30多萬英、法軍隊圍困在英吉利-多佛爾海峽敦刻爾克一隅。英法軍隊在萬分危急之中被迫實施了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在二戰後期,美英聯軍又在英吉利-多佛爾海峽實施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諾曼第登入。此役雙方共投入340萬人,最終傷亡達23萬餘人。盟軍諾曼第登入的勝利使德國法西斯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徹底改變了歐洲戰場上的態勢。英吉利-多佛爾海峽因此聞名於世,英國首相邱吉爾甚至稱其為“世界上最佳的戰壕”。
英吉利-多佛爾海峽由英吉利海峽(法稱拉芒什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法稱加來海峽)組成,位於歐洲大陸和大不列顛島之間,是溝通北海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海峽總長約600公里,以法國塞納河口到英國南岸朴次茅斯為界,西南是英吉利海峽,東北為多佛爾海峽。海峽東窄西寬呈喇叭形,最窄處僅33公里,最寬處則達180公里。由於大西洋與北海海水在此交匯,使得英吉利海峽浪潮洶湧,多有強風濃霧,給船隻航行造成很大困難。
英吉利-多佛爾海峽地處國際海上航線要衝,有幾十條航線途經這裡,是國際航運量最大的水道。每年經此海峽的船隻總量在l0萬艘以上,穩居世界第一。由於海峽東西兩岸皆為西方已開發國家,運輸貨輪橫渡往來異常頻繁。該海峽也是美國通向歐洲的重要通道。在美國對外貿易中,進口的20%和出口的27%要借道於此。縱橫交錯的航線使海峽交通十分擁擠,再加上惡劣的氣候條件,撞船沉船事故經常發生。2002年12月15日,一艘挪威貨輪通過英吉利海峽駛往南安普敦時,與一艘巴哈馬貨輪在濃霧中相撞,挪威貨輪翻沉,船上三千輛嶄新的寶馬、富豪、紳寶等豪華轎車全部沉入海底,直接經濟損失達6000多萬美元。為緩解交通擁堵狀況,加強海陸聯繫,英法兩國自1987年開始動工在海底建設長達50公里的英吉利海峽隧道。1994年,這項浩大的隧道工程終於完工,把英倫三島與歐洲大陸聯繫在一起,實現了兩岸人民幾百年來的夢想。英吉利海峽隧道工程被譽為20世紀七大建築奇蹟之一。它不僅僅是一條水下通道,而且是一個龐大的鐵路穿梭運輸系統:三條平行的隧道穿過海床下的泥灰岩,其中兩條主隧道用於列車行駛,另一條用於隧道服務。長期以來,美英法等國在海峽沿岸修建了星羅棋布的海、空軍事基地,以確保海峽的控制權。進入21世紀,英吉利-多佛爾海峽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西歐國家力保的戰略要域,也是駐歐美軍以及北約國家軍隊實施全球部署、全球到達的海上要道。橫渡最快紀錄
2007年8月24日電保加利亞游泳愛好者彼德·斯托伊切夫在24日以不到7小時的用時成功橫渡著名的多佛爾海峽,刷新了這一項目的世界紀錄。共有10名選手參加了當天的橫渡活動。斯托伊切夫在保加利亞時間中午(12點11分)從多佛莎士比亞海灘下水,游完38.43公里全程用時僅6小時57分50秒,成為全世界首位在7小時內橫渡多佛爾海峽的人。
據悉,斯托伊切夫創造的這一紀錄比前紀錄整整快了6分鐘。
斯托伊切夫曾多次獲得世界游泳錦標賽公開水域比賽冠軍,並一直致力於衝擊橫渡多佛爾海峽世界紀錄。
相關條目
世界知名海峽導航
海峽是指兩塊陸地之間連線兩個海或洋的較狹窄的水道。它一般深度較大,水流較急。海峽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不僅是交通要道、航運樞紐,而且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人們常把它稱之為“海上走廊”、“黃金水道”。據統計,全世界共有海峽1000多個,其中適宜於航行的海峽約有130多個,交通較繁忙或較重要的只有40多個。>>>>點擊搜尋更多海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