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況
黑海海峽的北段。位於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之間,東連黑海,西通馬爾馬拉海,它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亞洲和歐洲兩部分。是黑海海峽的東段。海峽長約30千米,峽道狹窄彎曲。東北部最寬處3.7千米,中部最小寬度僅747米。水深27.5~124米。海峽兩岸為堅硬的花崗岩和片麻岩,不易侵蝕,岸壁陡峭、水流湍急。同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連線,成為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唯一通道。海峽中海流呈不同方向的兩層水流。上層水(厚度10~20米)從黑海流向馬爾馬拉海,下層水則由馬爾馬拉海流向黑海。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位於海峽中南段兩岸,1973年築成跨越海峽的博斯普魯斯公路大僑,長1,560米。海峽全長30.4公里,最寬處為3.6公里,最窄處708米,最深處為120米,最淺處只有27.5米。名稱由來
博斯普魯斯在希臘語中是“牛渡”之意。傳說古希臘萬神之王宙斯,曾變成一頭雄壯的神牛,馱著一位美麗的人間公主,博斯普魯斯海峽岸邊的魯梅利希薩勒城堡 |
交通要道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溝通歐亞兩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第一道關口。博斯普魯斯海峽 |
歷史沿革
1841和1871年,土耳其曾先後制定了通過海峽的商船和軍艦的管理條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英、法等國曾達成一項秘密交易:如果它們在戰爭中取勝,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大片土地,以及這兩個海峽之間的馬爾馬拉海中的島嶼將歸俄國。交換條件之一是英、法的船艦可以自由通過海峽。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列寧宣布廢除這一秘密條約。如今,海峽兩岸的土地主權均屬土耳其。通過這個海峽的船隻,按照1936年在瑞士蒙特羅簽訂的《關於海峽制度公約》的規定行駛。在海峽南端的最窄處,飛架著世界第四大吊橋、博斯普魯斯海峽 |
旅遊資源
海峽兩岸分屬歐亞兩洲,但景色十分相似。草地、樹叢,片片翠綠;高樓、小屋,點點朱紅。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遺留下來的巍峨王宮,傍水聳立,古堡殘垣,矗立岸邊。在海峽的中段,兩岸各有一個14-15世紀的古堡,像一對威武的雄獅,昂首挺立。海峽的自然風光與歷史古蹟相映成輝,博斯普魯斯海峽已成為土耳其的著名旅遊景區之一。政權交替
博斯普魯斯意為「牛涉水之地」,據傳曾有傳說人物伊俄(Io),化身為一小母牛漫遊越過色雷斯國博斯普魯斯海峽。鑒於海峽伊斯坦堡海峽的重要戰略地位,為了保衛跨越海峽南端的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拜占庭諸皇帝和以後的鄂圖曼帝國諸蘇丹沿海峽兩岸,特別是歐洲一側先後修建了許多城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納多盧費內里希薩勒和魯梅利兩城堡;前者位於海峽亞洲一側沿岸,為巴耶塞特一世(BayezidI)於1390~1391年所建;後者就在海峽正對面,為穆罕默德二世(MehmedII)於1453年所建。由於19世紀時歐洲強國日益增長的影響,1841、1871年先後訂立通過海峽的商船和軍艦的管理條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鄂圖曼帝國戰敗後,海峽的控制權由一國際委員會接管,1936年始重歸土耳其管理。跨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兩座大橋分別於1973年(博斯普魯斯I,主跨1,074公尺〔3,524呎〕)和1988年(博斯普魯斯II,主跨1,090公尺〔3,576呎〕)建成。
世界知名海峽導航
海峽是指兩塊陸地之間連線兩個海或洋的較狹窄的水道。它一般深度較大,水流較急。海峽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不僅是交通要道、航運樞紐,而且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人們常把它稱之為“海上走廊”、“黃金水道”。據統計,全世界共有海峽1000多個,其中適宜於航行的海峽約有130多個,交通較繁忙或較重要的只有40多個。>>>>點擊搜尋更多海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