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壯族椿榔舞,又名“木棒舞”。主要流行於紅水河流域的東蘭縣長江鄉板龍村。
起源

特色
舞蹈以長木棒頭尾相擊,發出強弱不同節奏的響聲,表演者男女均可,老少該宜,分一組4人、8人或者十多人不等,人數均雙數。每人手持一根6尺或8尺的堅硬木棒,圍著一塊木槽,先擊板後擊棒,發出聲音,分有兩人對打、換打、眾人交打等打法。一個完整的椿榔舞,一般要有8個程式,其擊打節奏的變化與終止,均由指揮人呼喊口令,有時還配有皮鼓、銅鼓或鑼鈸伴奏,舞蹈節奏強烈,情緒活躍,極具民族特色。
基本特徵
東蘭縣壯族椿榔舞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1、壯族螞拐節中,常伴有 壯族椿榔舞,同時唱山歌、打銅鼓等活動。椿榔舞在春節前後也獨立進行,有明顯的節日特徵。
2、壯族椿榔舞有近10種打法,節奏多變,在進行中靠一舞者指揮,節奏極其戰鬥性、號召性。
3、從周邊地域考察,只有板龍村的村民會跳打椿榔舞,具地域性。
舞蹈器具
1、椿榔為實心木棍,也稱公母棍,一般長棍(約2米)為公,短棍(約1.5米)為母棍。
2、木槽,長約3 米,寬5 公分,形如狹木舟,倒置在地,底部朝上。
作用
壯族椿榔舞是東蘭縣長江鄉板龍村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民間習俗十分濃厚,通過活動,可以增強村民間的團結協作,樹立人們遵紀守法,互愛互助,尊老愛幼的良好品德。對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文化素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破除迷信,倡導科學,改善農村民眾文化環境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文化價值
該舞蹈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它對研究銅鼓文化藝術有著深遠的意義,對研究壯族文化的產生、發展也會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同時對壯族的歷史、民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該舞蹈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在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