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墓

壁畫墓

壁畫墓,古代墓葬形式之一。在磚室墓的墓壁上繪出壁畫,故名。壁畫內容多是天象、神話、歷史故事、宴飲、樂舞、百戲、生產場面及車馬出行等。

簡介

壁畫墓壁畫墓

壁畫墓最早出現於西漢晚期洛陽地區的空心磚墓中。漢時期,除河南外,還遍及到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內蒙甘肅等地。魏晉時期,中原地區的壁畫墓逐漸衰微,但河西走廊及遼東地區卻仍流行。北朝時期,壁畫墓又在河北、山西、陝西等地復甦。

北京

壁畫墓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是一個壁畫墓墓群,該墓群區域內歷代古墓葬眾多,已發現有遼代金代清代壁畫墓3處,分別為齋堂壁畫墓、育新壁畫墓、南港壁畫墓。

齋堂壁畫墓

遼代晚期壁畫墓,位於齋堂鎮西齋堂村東,1979年發現。墓為磚砌單室墓,由墓室、墓門、墓道組成。墓室為穹隆頂,正方形底,邊長2.8米,高2.6米,四壁用灰磚錯縫平砌,疊縫處用石灰粘接。

壁面塗有白灰,厚約1厘米,上繪彩色壁畫,色彩艷麗,裝飾華美,墓門東側壁畫已毀,僅南壁墓門西側、西壁、北壁及穹隆頂畫保存完好。墓頂以穹隆頂為基點,繪製有六瓣巨大蓮花,外圍纏枝蓮十二朵,再外為含苞待放的黃、粉、紫色小蓮花。墓門洞西側墨書楷字“安堂齋”三字,東側書“樂堂”。

墓門西側牆壁畫二侍女。前者形態端莊,面帶微笑,髮髻高挽,頭戴鳳冠,耳飾耳環,頸帶纓絡項圈,臉頰豐滿,身穿綠色披帛,內襯粉色長袖衫,下著粉紅色長裙,雙手於臉前托一果盤,內置桃、石榴等果品;後者頭飾、服飾同前,只是臉龐顯得清秀,柳眉杏眼,面帶愁容,雙手托盤,盤中置高足碗。

墓門東側壁畫內容與西側相同。西壁是一組連環畫,畫面上方帷幔低垂,天上飄浮著五色祥雲,地上的山岩、土丘、野草遠近有別。整個畫面由四株挺拔的樹幹將畫面分為三部分內容,之間又互有關聯,反映出遼代畫師巧妙不俗的構圖方式。右側為祭祀先人的場面,中間為審理案情的場面,左側為處理犯人的情景。畫面形象生動,布局合理,符合人物身份。北部石砌長方形棺床上繪有四幅山水畫,內容包括樹木間隱現的樓閣、古塔和近處的農家小院。墓室因早期被盜,大部分葬具和遺物已被嚴重破壞。

棺床附近留有彩繪小型木欄桿殘件。一具呈南北向的柏木棺已塌毀,左右棺壁均為三塊柏木板拼成,用大頭榫與前後棺檔及棺底板相連線,彩繪纏枝牡丹及錦團小蓮花。棺前檔上彩繪幔帳,右繪侍男戴笠,耳後垂小辮,身著斜領長袍,雙手捧盤上置碗;左繪侍女,僅殘存下部衣裙和兩條下拂的飄帶。棺後檔繪海水蓮花。另一棺已腐朽,附近遺有一男一女兩具骸骨。人骨周圍殘存有繡花卉、蝴蝶的棕黃色錦殘片。

墓內還出土三彩蟠龍香爐、三彩罐、白瓷罐各一件。在墓頂附近的地堰上發現遼天慶元年(1111)墓幢一座。齋堂壁畫墓是北京地區發現的重要墓葬。墓內壁畫採用工筆重彩技法,色彩艷麗,透視準確,人物刻畫細膩,注重心理描繪,反映出遼代畫師的高超技法,為研究北方遼代繪畫提供了重要資料。墓內的人物皆為漢人,著漢裝,為研究遼南京地區服飾文化提供了形象資料。

育新壁畫墓

金代壁畫墓。位於門城地區新橋南大街育新學校,是北京地區壁畫墓的重要發現,雖繪畫較粗糙,但是影作與繪畫相結合,對美術史和建築史研究有重要的價值。1990年發現。由墓門牆和墓室兩部分構成,屬單室磚結構。墓門牆為雕磚仿木建築,通高2.96米,面闊2.8米,厚0.56米。最上面是瓦壠檐椽,下邊是三組斗拱,封門牆兩側有浮雕立柱。

墓門高1.42米,寬0.74米,甬道長0.76米。墓室平面為圓形,穹隆頂,墓通高2.85米。墓室中部偏北是長方形磚砌棺床。墓室四角飾四組立柱和斗拱的影作木結構,將壁畫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繪纏枝牡丹、飛鳥;下部繪人物及影作,是壁畫的主體部分。主要色調為醬紅色,斗拱、影作局部飾黑色,人物服飾為藍色,在人物臉、嘴、領口、袖口等部位飾以朱膘色。

南壁正中為墓門,兩側繪有門吏。東壁陳設藍色幔帳屏風等。桌、椅為影作,男女主人分坐於桌兩側,男侍者立於椅後,此畫反映了男女主人的生活場景。墓中還出土有白瓷碗、彩繪陶塔式罐、三足鼎、陶盆和錢幣等文物。

南港壁畫墓

清代壁畫墓,位於王平地區辦事處南港村東500米的馬懷印夫婦合葬墓內。是北京地區惟一一處清代壁畫墓。墓室北壁畫幔帳下為四幅1米高、0.5米寬的花鳥畫,由左至右依次繪有梅花、牡丹、菊花、荷花。東、西兩壁為長3.6米,高1.5米的人物畫,各繪二男二女。

東壁畫面上一橋貫穿整幅畫面,橋欄桿雕花紋,無檔板柱頭上蹲立石獅,左側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樹,樹下橋上一隻仙鶴昂首而立,橋板橫鋪。橋上二男二女均穿寬袖長衫,衣帶飄曳,一男子穿圓領長衫,手托盤,盤中置酒壺,與前面回首相望的女子對視。女子髮髻高挽,飾串珠狀頭飾,手中也托一盤,盤中置酒杯。另一男子托食盒,微笑注視前面另一托盤女子,盤中有一缽,缽中有勺,旁置二小碗。

西壁的壁畫與東壁基本相同,也是二男二女手托物品行走在橋上,服飾相同,不同之處是其中一女右手執扇,左手提酒壺。畫面右邊松樹下是一對梅花鹿,空中飛著蝙蝠,取“福祿雙全”之意,兩幅畫合在一起又有“鶴鹿同春”之意。此墓主人馬懷印為當地富豪,壁畫內容多為民間流傳廣泛的吉祥圖案,人物服飾有明顯的戲劇化特點,是壁畫墓史研究的寶貴資料。

江西

明代壁畫墓

宴飲圖——唐墓壁畫宴飲圖——壁畫墓

壁畫墓墓葬位於白鹿鎮秀峰村開先陳村民小組西北約50米處,東北距廬山秀峰景區大門約300米,南面為環廬山南路公路。壁畫採用工筆白描技法,以鐵線勾勒,再隨類敷彩,顏料層主要有紅、黑、藍、赭黃等色彩,內容主要為花卉,未見人物。題材主要有牡丹、荷蓮、菊花、竹葉和寶相花花瓶等,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

西安

西漢壁畫墓

曲江壁畫墓是西安地區發現的第四座西漢壁畫墓。

該壁畫墓的形制為斜坡墓道磚室墓,墓道位於墓室北側,墓室為大開挖,四壁為豎磚錯縫平砌,壁面用白灰塗抹並彩繪人物。墓室及側室內共出土陶器、銅器、玉器等。通過對墓葬形制,出土陶器、銅錢等對比研究,可初步斷定該壁畫墓的年代為西漢晚期。

墓室中壁畫遍及墓壁及券頂,壁畫內容有生活場景、天象等圖案,四壁共繪有人物20個。券頂部繪有天象圖,所描繪的天空星宿譜系,為古代天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河南

宋代壁畫墓

宋代壁畫墓,位於焦桐高速公路河南省登封市唐莊段。這一墓葬形制較小,為仿木結構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門由普柏枋、闌額、上額、門額、門簪、立頰、門砧組成,正面抹白灰泥,其上彩繪著花卉圖案。甬道的東西兩壁均繪有壁畫,甬道頂部可見紅、藍、綠三色單朵捲雲圖案。

墓室內壁畫共有11幅,均保存完整,其中墓室下部有5幅壁畫,反映了墓主人日常生活場景,如備宴圖、對飲圖、婦女啟門圖、夫婦起居圖等;墓室上部有6幅壁畫,反映了當時社會佛家道家世俗等超度及弔孝時的齊樂場景。墓室頂部,有施紅彩繪的覆蓮圖。

衡水

東漢壁畫墓

東漢壁畫墓就是現今的安平壁畫墓。

安平壁畫墓1971年,在安平縣逯莊發掘了一座東漢多室墓,在後室頂部有白粉書寫的“樵熹平五年”隸書題記,是確切年代提供的可靠依據。

中室四壁繪的室墓主人“出行圖”,上下有四層,每層都有大量車、騎及武官、文官之類的導從。

中室南耳室墓門旁繪守門卒;南壁繪墓主人坐在帳中,帳後有二侍女拿著香熏,帳左側有二近侍;東壁繪二吏持芴,躬身而立;北壁繪一建築圖,房屋櫛比,層層進深,後部有座高聳的望樓,其上有伺風鳥、測風旗和報警鼓。

壁畫內容豐富,場面壯大,線條簡練流暢、顏色鮮艷,從壁畫和文字等材料分析,可得知這座墓的主人可能是東漢安平國的最高統治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