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壁畫墓

魏晉壁畫墓

位於嘉峪關市東北20公里處的一片廣闊無垠的大漠上,散布著1400多座魏晉時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畫磚墓群,這便是著名的魏晉古墓群,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他東西依酒泉市的果園鄉,西北靠新城鄉。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魏晉壁畫墓魏晉壁畫墓
大漠鼓起的一座座古墓,象大海中盪起的波濤點點。嘉峪關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起點,是九邊重鎮之一,歸肅州衛所轄。後漢時,這裡是"玉石障",五代稱"天門關",是歷代的軍事必爭之地。到了魏晉時期,戰爭越發頻繁,特別是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先大鬧蝗蟲,後發生瘟疫、戰爭。人餓得吃光了草根樹葉以至牛馬毛,餓死病死的屍骨填塞河流,遮蔽田野,慘不忍睹。這處墓群就是這個時期(公元220年)到南北朝(公元589年)的三百六十多年中建造的。

簡介

嘉峪關市文物部門於1972-1979年的七年間先後發掘了13座墓,從墓葬看是家族聚族而葬的墓地。其中8座是彩繪磚壁畫墓,共出土壁畫磚700餘塊,現有六號和七號墓室對遊人開放。三號墓為單人葬,七號墓為四人合葬,其餘的均為二人合葬。魏晉墓分為二室和三室兩種,有拱形斜坡式墓道相通,以乾磚壘砌而成。六號墓是這十三座墓中畫像磚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因此嘉峪關市文物部門把它作為唯一公開開放的墓室。它是採取了先挖墓道,墓室的洞穴,然後再用乾磚壘砌墓室的辦法建造的。墓道寬2米,長20米,是斜坡形的,地上鋪有各式花紋磚。墓門為拱券門,上端建有磚砌的門樓,門樓上除繪有彩色的青龍、白虎、朱雀、蜚蠊、麒麟外,還鑲嵌上各種類型的建築造型磚,象托梁赤幘力士造型磚,一手持連鼓,一手持槌的雷公畫像造型磚,托梁獸造型磚,以及雞首人身像,牛首人身像等,大大豐富了古墓壁畫的民族色彩。 六號墓為三室墓,分前室、中室和後室。前、中室為盝頂,墓室平面近似正方形,後室為普通弧券。墓室各壁為表現勞動人民各種生產生活、婦婢僕從的雜役和墓主人奢侈豪華的享樂生活的磚畫。 前室的四壁,分二層向內挑出半磚作檐,這是模仿了多層樓閣建築。在牆上部建有一個"閣"和"壁龕",是象徵臥室的。下部有三個拱券門的耳室,東壁一個,西壁兩個。上寫著:"臧內"(庫房),"炊內"(廚房),"牛馬圈"(牛馬廄),在靠近東南角的二層台下,埋有一陶井,一半埋入地下,一半露出地面。古墓室四壁還繪有多種建築型裝飾圖案畫,有虎頭紋,彩繪馬,雲氣紋,連續三角紋等。由此可以看出,這些墓室是完全模仿當時世家豪族宅地的構造。六號墓出土最珍貴的是壁畫。已發掘的十三座墓中共出土六百六十幅壁畫磚,而六號墓就出土一百三十二幅。占了出土壁畫磚總數的百分之二十。所以人們把六號墓看作是整個魏晉墓群的縮影。墓前室共五十五幅,主要是表現墓主人莊園經濟生活的。中室共六十五幅,主要表現墓主人家居生活的。後室共十二幅,主要是表現墓主人的財富的。壁畫磚內容十分豐富,反映的面很寬,很廣。如放牧、農耕、採桑、養蠶、狩獵、屠宰、出巡、奏樂、博弈、舞蹈、繁殖、進食、宴飲、庖廚、釀造、服飾、梳妝、布帛、絲束等。畫面反映最多的是農牧業,農業上,從下種、耕犁、耙耱、收割、打場、採桑、養蠶;牧業上,從配種、放牧、屠宰、狩獵都畫得十分詳細,甚至連每道程式都無一疏漏。這說明農牧業在當時整個經濟中的作用,同時也為我們研究魏晉時期的農牧業,提供了一批珍貴而形象的資料。在132幅壁畫中,表現宴飲的有28幅,而表現烤羊肉串的就有6幅。烤羊肉是龜茲族的習俗食品,這說明當時河西走廊一帶是個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壁畫中還有表現音樂的畫面。以115號壁畫為例,畫的是兩個樂師在宴會上的演奏。據《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志》載,隋唐宮廷樂部《西涼樂》中使用過三種不同的箜篌:臥箜篌、小箜篌、豎箜篌;三種不同的琵琶:阮鹹琵琶、五弦琵琶、曲項琵琶和魏晉時期中國歸樂的吹奏器一尺八長笛。可從前這些樂器的細部都沒看到過,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何處,也很少為人所知。而在六號墓中我們不僅看到了這些樂器,還看到了阮鹹琵琶、尺八長笛的重奏,看到了臥箜篌和阮鹹琵琶、尺八長笛的合奏(七號墓)。這對研究中國的音樂不能不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 在壁畫中,特別是後室,發現了十副"絲束畫"、"布帛圖",這實際上是與墓中隨葬財富、錢幣的意義相同。因東漢末年,經濟衰敗,貨幣混亂,已出現了絹帛取代貨幣的勢頭。 畫像磚除軍事題材外,壁畫磚絕大部分都是一磚一畫,筆法簡練,形象生動,系統反映了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俗、科技等內容,其繪畫以中國傳統的寫實手法為主,早於莫高窟藝術,故稱壁畫磚,或畫像磚。但也有幾磚一畫的,如三號墓的《出行圖》、《軍帳》、《》等。是在幾塊磚上畫一幅完整的畫面,表現一個主題。有的則是用幾個畫面表現一個主題,而又能獨立成畫。如六號墓中的《出行圖》,一共是由五塊磚畫成,前面三塊磚畫的是騎馬的佇列,第四塊磚畫的是牛車,最後一塊畫的是步行的官吏,這是一幅完整的畫面。儘管仍是一磚一畫,但因它表現的是一個內容,又前呼後應,這實際上是一幅小壁畫。 魏晉時期的繪畫藝術正處於我國繪畫史上最繁榮的階段,但由於連年交戰,民不聊生,所以遺存下來的很少,嘉峪關魏晉墓壁畫磚的出土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從繪畫技巧看,這些壁畫磚並不是羅列堆積事物,而是抓住最本質,最有個性的東西加以表現。所以許多畫儘管寥寥數筆,畫得很簡單,卻反映得很深刻,很準確。如17號壁畫,只畫了一個高牆大院,牆上竟建築了12個碉堡,院門大開著,卻沒畫一個人,儘管如此,卻使人感到陰森,恐怖,而又壓抑。又如96號壁畫,這是一幅出行圖,有6各官吏騎馬疾馳,一個車夫趕著牛車緊緊相跟,車上看不出裝得甚麽東西,但從牛瞪著眼,喘著粗氣掙扎向前的神態和車夫緊靠車轅急躁的神情,使人能感到車內裝的東西很重,卻又走得很急。 畫工們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畫法,畫人物時多採用多種畫法混合使用的技法。不同的部分採用不同的線條表現,如輕重、明暗、遠近等。從六號墓的壁畫中可以看到,他們用粗線條畫人物服裝的皺褶,增加了衣服的凝重感;用細線條畫馬的下腹部使人感到馬腹部的柔軟和彈性,這是民族繪畫傳統的具體發展的運用,對後代人物畫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此外,還有反映古代人民生產、生活的畫。如狩獵、放牧、揉面、宰豬以及一些動物畫,吃樹葉的駱駝,守門的獵犬,被追逐的青羊,賓士的駿馬。畫工們以簡練流暢的線條,把這些動物描繪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在十三座墓中,唯一在六號墓中還發現了保存較完好的一塊棺蓋面。上面畫有十分生動的圖案,它採用的是先用刀淺刻成圖案,然後再塗以黑漆。圖案兩端為連壁紋,中間為人物圖像。棺蓋內面繪有伏羲、女媧各手捧一圓物(象徵日月)。畫得簡潔、活潑、氣韻生動。 在六號墓中還出土了大量隨葬器物。從發掘的器物看,製作工藝都十分精細,如雙耳絳色釉陶小壺,小如圓肚,小平底,肩部有兩個橫耳,壺內為肉紅色,壺外塗以絳色釉,釉色光亮均勻,十分精緻。 在墓內出土的漆器雖然不多,但就發現的這些也可看出魏晉時期的漆器業十分發達工藝十分高超。如出土的漆橢杯,橢圓形,小平底,長徑20厘米,短徑12厘米,高17.4厘米,屬漆羽觴。同時出土的還有漆盤、漆槅,工藝超群,實屬出土漆器中的珍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