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塔城鎮地處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腹心地帶,位於迪慶藏族自治州州府香格里拉南面,維西縣城保和鎮東北部,東與香格里拉縣五境鄉、上江鄉臨金沙江相望,東南與玉龍縣塔城鄉毗鄰,北與德欽縣拖頂鄉、霞若鄉相連,南與維西縣永春鄉、西及西南與維西縣康普鄉、白濟汛鄉、攀天閣鄉接壤。鎮政府駐地塔城村距縣城保和鎮73公里,距麗江市市府165公里,距州政府駐地香格里拉縣城建塘鎮123公里,距省城昆明720公里,塔城鎮地處維西、香格里拉、德欽、玉龍縣四縣交界處,是“雞鳴四縣”的結合部。交通位於香維油路中段,是縣城保和鎮至香格里拉的必經之地,維西縣的東大門,具有很好的區域優勢。全鎮轄7個行政村,120個村民小組。2006年末總戶數3317戶(其中農業3222戶,非農95戶),總人口15601人(其中農業人口14892人,占95%),由藏族、傈僳族、納西族(其中有隸屬納西族支系的瑪里瑪薩人)、彝族、普米族、白族、回族、漢族8種民族構成。占有國土面積807平方公里,總耕地18857畝(其中旱地13829畝,水田5028畝),全鎮糧食總產量653萬公斤,人均有糧439公斤,經濟總收入2578萬元,人均純收入1486元。
民族習俗
塔城境內居住著藏族、納西族(其中有隸屬納西族支系的瑪里瑪薩人)、傈僳族、漢族、彝族、白族、普米族、回族等八種民族。各民族和睦相處,能歌善舞,盛行的主要有熱巴舞、鍋莊、弦子、納西舞、傈僳舞等民族舞蹈。塔城是唯一承襲完整藏傳古典熱巴舞的地方,塔城熱巴至今仍保持著原始古典的神韻,帶有濃厚的藏傳佛教色彩,塔城熱巴曾於1957年進京演出並獲獎,1999年塔城被州委、州政府命名為“熱巴藝術之鄉”,每年農曆3月28日為“香格里拉塔城熱巴藝術節”,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塔城古樸、傳統、奇特的婚嫁、喪葬等民族習俗和別具風格的飲食文化,還有極富地方特色風情迥異的春節、賽馬節、四月初一轉山節、二月八、鬥牛狂歡節、火把節、豐收節等到傳統節日,節日裡各民族身著盛裝,載歌載舞,舉行豐富多彩的民間文體競賽活動。
沿革
1949年為五區,1958年更名臘普公社,1962年改第五區,1969年更名衛東公社,1972年改塔城公社,1984年改塔城區,1988年改鄉。2002年塔城鄉撤鄉建鎮。旅遊資源
塔城鎮境內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景點、景區較多,有絢麗壯觀的人文景觀、自然風光和名勝景點,以及歷史悠久、獨樹一幟、底韻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其中較為有名的人文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藏傳佛教信徒朝聖地有達摩祖師洞、原始生態旅遊區響古箐滇金絲猴“靈靈的家園”,戈登新石器文化遺址,被譽為“植物活化石”的啟別千年銀杏王,唐代吐蕃鐵橋遺址,其宗石門關,和其宗神泉響水河,熱巴藝術,瑪里瑪薩風情等。塔城是維西旅遊開發的前沿,是香格里拉旅遊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久前已被州委、州政府列為全州十三個省級重大旅遊景區建設項目之一。
文化教育
全鎮共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41所(其中村寄宿制完小7所,初小3所,一師一校教學點31個)。國中專任教師30人,學歷合格率100%,國小專任教師91人,學歷合格率100%。全鎮享受“高原農牧民子女學生生活補助”的學生2235人,其中小學生1604人,國中生631人,共發放兌現補助77.76萬元。自落實“兩免一補”和“高原農牧民子女學生生活補助”政策後,基本杜絕了因生活困難而輟學的現象,入學率、鞏固率進一步提高,廣大家長關心支持教育的意識普遍提高,為鞏固“兩基”成果,提高全民素質打下了堅實基礎。為了進一步鞏固村寄宿制學校硬體建設,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育質量,保障師生安全,鎮黨委、政府和中心校積極向上爭取援助,做好協調工作,使川達希望國小如期建設開工。學校總投資30萬元,目前完成50%的工程量。施工中涉及經濟林木、修路、開挖土石方3項賠償計11044元。
全鎮建設文化站1個、圖書室1個、業餘時間自發組織文娛宣傳活動,極大的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塔城鎮是一個青山綠水、人傑地靈、民風古樸、文化底蘊深厚的好地方
基礎設施
農田水利建設。塔城鎮始終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村民主體、社會參與的方針,做實做細民眾工作,農業基礎設施逐步得到改善,為全鎮開展農業農村工作創造良好的氛圍。年內修復啟別大溝,其宗小河口大溝共4處,374米,累計投入資金6萬多元,民眾投工2000多個工日加獻料折幣12000元。完成當年防洪10650米,永久性防洪堤1260米,完成支砌方量5734立方,共用水泥445噸。共完成沖殼、拉牙、塘上、小河口、其宗、支扎新建三面光溝渠720米,民眾投工1080個工日,投入水泥23噸。
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全年完成新建農村人畜飲水工程
8件(次卡布頂、支扎、打的、格若、托拉各、帕體洛、次依比、關理洛),共投入水泥45噸,塑管12300米,解決了789人,大小牲畜1958頭(匹、只)的飲水困難。新修格里卓至巴珠段道路塌陷處擋牆3處,支砌石方56立方米,投入水泥3.5噸,民眾投工200個工日。極大改善了廣大民眾出行等生產生活條件,切實改變了部分村組髒亂差的面貌,為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基礎。
全鎮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2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58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101戶居住其它結構住房。
塔城街集鎮現有農貿市場1個、超市1個、加油站2個,設有信用社、郵政所、電信所、衛生院等金融服務機構。
資源環境
塔城鎮水資源豐富,隨著滇能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和香格里拉康東利民有限責任公司水電產業的的投資開發以及旅遊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拉動了固定資產投資,全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10萬元,比上年增20%,固定資產投資有望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塔城鎮由於特殊的地質條件,氣候和悠久的人類社會發展歷史,構成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境內原始森林茂密,植被保護完好,全鎮總占地面積807平方公里(122.5萬畝),其中森林覆蓋面積118.9萬畝,森林覆蓋率97%,是白瑪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維西薩馬閣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國家保護動植物品種繁多。塔城鎮村落依山傍水,村間林木成蔭,清流潺潺,橋橫水上,農田錯落有致,阡陌縱橫,臘普河奔流不息,河岸楊柳成林,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田園景致,故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譽,此外,還有清澈見底的響古龍潭,保護完好的丫老溝原始森林,神奇的飛來石,獨具特色的多那閣傈僳山寨,以及聖潔的雪山、廣袤的草甸等人文自然景觀。
特色產業
全面把握市場動向,加強技術服務,拓寬領域,依託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基地。糧食生產上實施“種子工程”,大力推廣優良品種,調入優良玉米種8000公斤,優質水稻種327公斤,完成玉米糧種播種8529畝,山區玉米地膜覆蓋使用11050公斤。及時足額兌現了4.6萬元的玉米良種補貼。完成高產示範基地527畝,其中水稻327畝,玉米200畝。白芸豆種植3301畝,產量達435910公斤;推廣無公害蔬菜基地150畝,其中大棚蔬菜5.31畝;推廣稻田養魚3.47畝。由農民自發組織的塔城種養殖經濟合作協會註冊成立,2006年秋在啟別、柯那兩村推廣獨蒜栽種130畝;完成了80畝的香水百合栽種,實現收入17.5萬元。
社會保障
l2006年全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達12027人,參合戶數為2803,參合率為81.42%,共籌集新型合作醫療資金120270元。到目前兌現補助資金42萬多元,受益民眾達5630人。
僳、漢、回等民族為主,均分布於金沙江、臘普河沿岸,香維油路兩側。1998年全鎮經濟總收入達1256萬元,糧食總產量達588萬公斤,畜牧業總產值達568.64萬元,人均有糧414公斤,人均經濟收入641元。2002年經濟總收入達1351萬元,人均純收入達746元,實現農業生產總值2796.3萬元(按現行價)。
塔城鎮重視鄉鎮企業的發展,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新的經濟成長點,並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發展,積極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公平、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的環境。目前塔城鎮非公有制經濟個體經營戶已達110戶,固定從業人員達230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67萬元。鄉村集貿市場不斷完善,鄉村集市(街)天制度逐步形成,民眾的商品意識,市場意識進一步提高,鄉村市場活力明顯增強。
州、縣都對塔城鎮的發展非常關心,為此塔城鎮將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高度重視人民民眾的整體素質提高,把旅遊業作為重點產業來培育,以地方文化為基礎努力提高旅遊景點的質量,並以旅遊業為基礎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的全面健康發展。把塔城建設成民族文化特色鎮、生態旅遊名鎮,努力提高全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從根本上改變貧困面貌,實現共同富裕。
民間藝術
維西縣塔城鎮境內流行著一種藏族古老的民間藝術——熱巴,它的傳承歷史悠久,流傳地域廣闊,其古樸的風貌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在全國藏區獨樹一幟。塔城鎮古稱“喇普”,藏話之意為“神川”。所以有的則稱為“神川熱巴”。
“神川熱巴”這一古老的藝術,不像其它民間歌舞那樣隨時可以唱跳,它以敬神祈福為演出宗旨,在演出之前要用一段時間作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演出日期也須擇定,開演之前還有一些祭祀禮儀,這就形成了傳統的一套演出習俗。
“神川熱巴”的產生
“神川熱巴”的由來在民間有許多的傳說,但主要的內容多為藏傳佛教中的故事。傳說一:“遠古時眾神建造寺廟,在夜間被妖魔鬼怪破壞,經過很長時間的修建始終不能建成,最後請一神靈創造了熱巴,要求俊男、美女數人夜間在工地上通宵達旦地跳,制止了鬼怪的破壞,最後建成了寺廟。”傳說二:“是由達摩相師創造,並於公元11世紀隨藏傳佛教的傳入而傳入。”而熱巴也作為民間的祭祀、敬神、祈福的舞蹈流傳至今。熱巴作為一種傳統的祭祀舞蹈,從開始的原始部落祭祀禮儀演變為今天的民間表演藝術,歷經二千多年的漫長歷史歲月,在表演各方面都有了變化。對於這些說法卻無文字可考。
“神川熱巴”的特點
在全國藏區流傳的三大類型的熱巴中,“賣藝謀生的流浪熱巴和以表演為媒介經商的熱巴”兩大類型,都有明顯的商業性,尤其是流浪藝術人的表演,將熱巴這一古老民間藝術不斷攤陳出新,極大地改變了它的原始面貌。而只有“不流動”,不以換取報酬為特點的塔城“神川熱巴”,至今仍保留著原始古樸的風貌,讓人能看出原始宗教祭祀禮儀的諸多痕跡,這正是它的珍貴之處。在熱巴舞蹈表演的場次之間,也許是為了小憩,也許是為了增添熱鬧氣氛。加進了跳馬鹿、耍白鶴、舞孔雀或鳳凰以及稱之為“附咱”的喜劇小品表演。
“神川熱巴”的舞蹈
在表演前選好場地和吉日,在正月十五、二月八或四月初一轉山節,農事選擇多在春種秋收之後,屬狗、豬、鼠、馬、羊等日子,表演人數多在男女各20人以上,村寨小的司可以各12人左右。表演時在選定的場地內燃起篝火,演出前舉行祭祀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向天地神靈敬獻茶、灑、哈達,熱巴的表演只能在晚上進行,從黃昏直到第二天清晨。第一場要請眾神靈,向他們敬酒叩拜。最後一場是送走神靈,仍有敬酒叩拜。
神川熱巴的舞蹈動作,其特點是舞姿、舞步的變換主要體現在男舞者身上,女舞者沒有自己特殊的動作,他們都是跟隨男舞者的動作而進行舞步變換,主要基本動作抬腿蹬踏、跳躍、碎步、轉體、彎腰、下蹲、叉腰、揮手、甩手等,一個動作的節拍由2拍至8拍不等。
塔城“神川熱巴”是一種以擊鼓作為伴奏,由歌、舞、獨白等組合而成的大型集體歌舞。塔城境內流傳的熱巴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屬正統古典派熱巴,在全國藏區可謂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