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概況
康普鄉位於維西縣城以北,地處瀾滄江兩岸,東與塔城鎮及德欽縣的霞若鄉為鄰,南接白濟汛鄉,西沿碧羅雪山與福貢縣普拉底鄉交界,北與葉枝鄉連結,面積493平方公里。鄉政府駐康普上村,距縣城74公里。鄉境在碧羅雪山山脈與雲嶺山脈之間的峽谷地帶,山高坡陡。最高海拔4 175米,最低海拔1700米。礦產以石膏著稱,此外尚有鐵、鉛、銻、金、大理石等。動植物資源有小熊貓、雲豹、黑熊、黃連。木耳、松茸。羊肚菌等。縣內生長的供桐(鴿子花)大多集中於鄉境之內;同時還有一些杜鵑花的新品種。在清代,康普、葉枝常合稱‘慷葉”,為維西廳屬五大股之一。民國年間曾設過康普區,後並人葉枝區內。新中國建立後,較長時間歸入第四區。1960- 1961年間,曾一度析出設立康普公社。1972年至今,先後設康普公社,康普區、鄉。鄉人民政府轄9個行政村,分管97個自然村。1995年末總人口2166戶,10 509人。居民中傈僳族占78%左右,其餘為漢族、納西族、藏族、怒族等。
地理位置
康普鄉隸屬於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位於縣城保和鎮北部70公里處,維西縣境內瀾滄江中上游。德維油路貫穿全境。康普鄉東與德欽縣霞若鄉、本縣塔城鎮相鄰,南接本縣白濟汛鄉,西沿碧樂雪山山脈與怒江州貢山縣普拉底鄉接壤,北連本縣葉枝鎮。
自然情況
全鄉總面積493平方公里,境內最高海拔4175米,最低海拔1700m,平均海拔2640米,屬典型立體氣候。全鄉轄9個村民委員會,95個村民小組,其中居住在高寒山區的有42個村民小組,居住在半山區的有35個村民小組,居住在沿江一線的只有18個村民小組。全鄉共2539戶,10127人,其中農業人口9783人,占總人口的96.6%;共居住著以傈僳族為主的9種民族,其中傈僳族人口7392人,占總人口的73%;漢族人口1215人,占總人口的12%;納西族人口638人,占總人口的6.3%。全鄉耕地面積18178畝,人均1.86畝,水田1586畝,人均0.15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7%。森林面積123855畝草山面積83170畝。除過境柏油路外,全鄉共有通村公路47公里,通組公路58公里,全鄉共通電90個村民小組,農戶通電率74%。
資源環境
康普鄉隸屬於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位於縣城保和鎮北部70公里處,維西縣境內瀾滄江中上游。德維油路貫穿全境。康普鄉東與德欽縣霞若鄉、本縣塔城鎮相鄰,南接本縣白濟汛鄉,西沿碧樂雪山山脈與怒江州貢山縣普拉底鄉接壤,北連本縣葉枝鎮。境內最高海拔4175米,最低海拔1700米,屬典型立體性氣候,垂直氣候明顯,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說法,鄉境內山峰林立,礦產豐富,河流眾多,擁有茶馬古道和一山看兩江的獨特區位,是有名的珙桐之鄉、蘭花之鄉,同時是瀾滄江流域唯一規模最大且集三教為一體的保存較為完整的壽國寺所在地,是一個待開發的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
人文地理
有建於公元1734年,位於岔枝村委會向陽村民小組的“壽國寺”。此寺被稱為滇西北第一寺,1989年被列為維西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被列為迪慶州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立有標誌說明碑),2004年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教肓
截止2006年底,全鄉有37所學校。在校學生1348人,其中中學1所,在校生438人,;國小36所,910人,其中半寄宿制學校2所,在校生465人;三師一校兩所,在校生118人;兩師一校7所,一師一校教學點25個,在校生327人。國小入學率為100%,輟學率為1.33%;國中入學率為95.99%,輟學率為2%。
基礎設施
2007年度,我鄉在基礎設施方面:
1、 加寬了康普村白漢頂村社公路6公里,開挖了康普村甲馬洛社、弄獨村麻箐社 人馬驛道11公里。2、實施完成弄獨重點村扶持項目的掃尾工作:項目總投資25萬元,已建項目有:改造5公里人畜飲水。安居工程:新建15戶、改建20戶。修建人馬驛道5.8公里及衛生路面200米。新建及改造輸電線路7公里。秦艽基地建設20畝、科技培訓200人次。3、完成康普村黃草壩新農村建設項目:總投資30萬元,其中到位18萬元,主要實施項目有:籃球場1個:長32米、寬18米。衛生廁所1個。畜圈改造38 戶。衛生路面1500米。三面光溝渠建設760米,規格為30×60㎝。大棚蔬菜等待資金到位後實施。
特色產業
2007年度,我鄉完成核桃低產林改造2500畝;經濟作物白雲豆播種面積270畝,產量3萬公斤;油菜播種面積360畝,產量4.5萬公斤;西瓜播種面積30畝,產量5萬公斤;當歸播種面積215畝;秦艽撒播350畝;育秧1300畝;蔬菜種植面積68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