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定義,主要存在兩種定義思路,其一是從文化的定義推理演繹,例如台灣學者張麗堂(1983)援用了泰勒關於文化的經典定義,將城市文化定義為人類生活於都市社會組織中,所具有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一切都市社會所獲得的任何能力及習慣。又如鄭衛民(2005)援用了廣義文化的定義,認為城市文化簡單地說是人們在城市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狀況、行為方式、精神特徵及城市風貌的總體形態。其二是從城市本身的特徵出發進行定義,例如《中外城市知識辭典》認為城市文化往往也被稱為“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具有城市特點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總和。

基本信息

城市形象是一個城市文化的外顯,是能夠激發人們思想感情活動的城市形態和特徵,是城市內部與外部公眾對城市內在實力、外顯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具體感知、總體看法和綜合評價。它涵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個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質、社會秩序、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設是城市現代化過程中繼生產建設、公共設施建設之後迎來的城市發展的更高階段,是城市品牌化的過程。
關於城市文化的定義,主要存在兩種定義思路,其一是從文化的定義推理演繹,例如台灣學者張麗堂(1983)援用了泰勒關於文化的經典定義,將城市文化定義為人類生活於都市社會組織中,所具有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一切都市社會所獲得的任何能力及習慣。又如鄭衛民(2005)援用了廣義文化的定義,認為城市文化簡單地說是人們在城市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狀況、行為方式、精神特徵及城市風貌的總體形態。其二是從城市本身的特徵出發進行定義,例如《中外城市知識辭典》認為城市文化往往也被稱為“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具有城市特點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總和。它具有複雜化、多元化的特點(劉國光,1991)。又如秦啟文(2004)認為,城市文化是指生活在城市區域內的人們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對象化活動中,所共同創造的行為方式、組織結構和道德規範,以及這種活動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或城市特色)的典章制度、觀念形態、知識體系、風俗習慣、心理狀態、技術和藝術成果。
而由於城市文化的複雜性,許多學者通過明確城市文化的具體所指對象而達到利於學術研究的目的。2011年1月,由城市文化領域著名學者、原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中華世紀壇序總創意人朱相遠先生組織創辦的中國城市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組建了我國城市文化專業研究機構。
《中外城市知識辭典》認為城市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前者屬物質的或有形的器物用品,如城市建築、園林、教堂、公共文化娛樂設施、交通工具等;後者則為社會心理、價值觀念、道德、藝術、宗教、法律、習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劉國光,1991)。
楊東平(1994)在《城市季風》中通過比較北京上海的文化精神,認為城市文化是市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具有城市特點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總和。城市文化具體可以從五個方面予以認識:1)城市的歷史傳統和社會發展。城市社會的變遷是一個文化大題目,它的外在表現,是城市建設和人文景觀;2)城市的制度組織和社會結構,這是在制度文化層面上對城市現代化程度的觀測;3)城市的文化建設和文化產品,這是按文化的狹義或常義所反映的城市文化狀態;4)城市的人口構成和文化素質,這既是城市文化形成和發展最活躍的動因,也是城市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指標;5)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是城市文化的深層基礎。
任平(2000)通過分析全球化語境下的城市文化發展狀態,強調了後現代城市文本認知方式對城市文化內涵理解的深刻影響,認為城市文化是每一個時代的時尚總匯,如建築時尚、服飾時尚、飲食時尚、知識時尚等。城市文化是城市人格的表現,城市是人格化的主題空間,她映射著民族的、時代的與人格的光輝,是宗教的、哲學的、道德的、審美的等等文化的集中表現。
倪鵬飛(2004)則在研究城市競爭力中將城市文化列為影響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認為城市文化載體的內涵體系由五大系統構成,即理念文化、行為文化、產業文化、人文景觀文化、自然景觀文化。
朱柏林(2005)根據城市發展的特徵,認為城市文化指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形態文化、經濟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四個方面,其中,形態文化指地理區位生態特點、城市規劃布局、建築特色、標誌性建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等;經濟文化指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特色、經濟資源優勢、經濟組織和經濟制度等;社會文化指城市人口族群狀態、社會結構、社會關係、社會組織、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精神文化是指哲學、宗教、道德、文藝和社會心理等。
李堅等(2006)則拋開文化的經典定義框架,從更廣泛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考察城市文化,認為城市文化是一種大視角文化:1)它是發生在城市裡的文化現象(相對農村而言);2)它是和城市發展相關聯的文化現象;3)城市文化應當包括城市的生態地理文化、經濟貿易、政治制度;4)包括城市的社會文化和城市的精神文化。
雖然關於城市文化的理解多種多樣,但一般來說其都可以劃歸為廣義或狹義的一種。關於狹義和廣義文化的理解,普遍認為廣義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的總和,幾乎涵蓋整個城市人類的所有生產、生活方式。不僅包括教育、科技、文學、藝術、體育、服務業的服務質量、居民素質、企業管理及政府形象等非物質實體, 而且還包括建築藝術風格、街景美化、廣場規劃和設計、雕塑裝飾、公共設施、環境衛生狀況等物質實體。狹義的城市文化僅指指導城市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精神意識形態, 它主要包括教育、科技、語言文學、藝術等精神理念和精神產品。(楊章賢等,2002)
從城市和區域發展以及城市規劃建設特點出發,吳良鏞(1996)認為廣義的城市文化包括:文化的指導系統,主要指對區域、全國乃至世界產生影響的文化指揮功能、高級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社會知識系統,主要指具有知識生產和傳播功能的科學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具有培養創造力和恢復體力功能的文化娛樂、體育系統等多種內容。狹義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文化環境,包括城市建築文化環境的締造以及文化事業設施的建設等。
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普遍採用的是廣義的城市文化定義或內涵。但也有學者從我國實際文化建設需要出發,認為城市文化屬於文化總系統中的精神文化範疇,在我國所指的城市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獨具特色的一種地域文化(李曙新,2005)。
注釋:本定義引用自 劉合林《城市文化空間解讀與利用——構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徑》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0。

城市文化的內涵

一、城市文化的一般結構

物質文化:建築、道路、通訊設施、住宅、水源、各色商品、綠化環境等。
制度文化:家庭制度、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等。
精神文化: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所習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

二、城市文化的主要內容

衣:(著裝、特色服飾等)
食:(飲食習慣、特色菜品等)
住:(居住環境、建築、居住習慣等)
行:(出行方式、交通工具等)
語言: (方言、特色語彙等)
休閒娛樂:(休閒場所、娛樂方式、休閒時間等)

城市文化特徵

城市文化具有集聚性
城市文化具有輻射性
城市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兼容性
城市文化具有世俗化特徵

城市文化構建

突出個性

調查研究本城市優勢特徵,找到與其它城形象不同的優勢特徵,定位、形象系統構建避免雷同,突出城市個性,有效強化認知,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

市場導向

城市品牌構建要能夠體現城市戰略發展方向和城市建設目標,從而引導內部公眾與外部目標公關注、感知本城市形象個性與優勢,在心目中形成良好心理預期,並對個體行為起到規範引導作用,推動城市健康發展;

公眾認同

城市品牌形象構建要充分反映城市內部公眾與外部目標公眾心理需求與價值取向,使公眾在感知城市各方面要素和傳播信息的接觸中,逐漸形成對城市品牌形象的認知與支持。這裡面包括:長期形成的城市觀念、行為和表達方式,城市品牌的構建即是要在追求發展推動作用最大化的同時,從觀念、行為和表現方式上尋求和公眾的共鳴;

現實可行

城市形象定位要從實際出發,符合貼近城市顯示,確立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
它包括:價值 觀念的可認同:歷史文化、地域特徵、經濟環境
行為規範的可接受:城市經濟環境、產業特徵、市民素質特徵
視覺表現的可執行:地域文化、地理環境、發展狀態、投入成本
品牌管理的可操作:系統有序、原則鮮明、細節可調
城市品牌形象系統構成
它的意義和價值在於——
凸顯差異化優勢,提升城市知名度,實現經濟效益
發揮凝聚功能,降低整體宣傳成本,提升城市行銷效益
確保城市形象的一致性和持續性
增強危機應對能力
產生正面外部效應,提升城市綜合實力

城市文化的意義

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活動成果都屬於文化的範疇。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城市是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和文化的集中體現不僅城市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城市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又締造了自己的城市文化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其中最積極、最輝煌、最具有創造力的成分以及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在大地上所創造的文化的高級表達或者說最高形式。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城市文化是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突出代表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與作用。
當今時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達和科技進步、城市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物質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人們的精神生活追求和欲望隨之越來越強烈,希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把城市發展建設成為自己美好的家園。於是,城市文化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引人注目,越來越成為一個地區自信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成為城市人民期待、追求和努力去營造的美好願望,成為城市科學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內在力量。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競爭,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發展實力的競爭,更重要的是城市生態環境和文化實力的競爭。

城市文化的命運

我國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史,各族人民同舟共濟、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在祖國大地上共同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輝煌的城市文化成就。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以其燦爛的文化思想精神、深厚的文化基石底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獨具特色的城市形態風貌、濃郁的城市風俗風情。使我們的城市展示著自己的文化光輝,屹立於世界城市之林,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和我國城市的獨有本色。我國的城市文化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它的生長過程不可避免地要遭受風風雨雨、起起落落的坎坷命運。儘管歷史上的自然災害、刀光劍影、朝代更替、外患侵略等。致使城市文化遭受到局部衝擊、破壞、毀滅的命運、儘管命運多舛、但並沒有摧毀文化思想的傳承和全部文化成就。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包括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街區、歷史建築、風景名勝、傳統園林、名府名宅、文化遺址和文物古蹟,以及革命和紀念性場所,別具一格的城市形態特徵和山水景觀。顯示出我國城市文化依然厚重和豐富多彩,造就著未曾中斷的文化傳統和獨樹一幟的文化形象色彩和聲譽。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我國現代城市文化發展史上的一次命運浩劫。以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口號。搗毀城市文化思想、封殺城市文化追求、破壞城市文化遺產、限制傳統文化習俗、壓制城市文化活動、踐踏風景園林、拆除古老建築、損害文物古蹟、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從政治上對我國城市文化造成致命摧殘,成為我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場文化悲劇。直到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徹底扭轉了文化大革命的局面,揭開了我國經濟社會改革開放發展和城市大發展的一頁,城市文化發展迎來新的春天。跨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鎮化發展步伐突飛猛進、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我們看到,我國城市文化發展,尤其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風景名勝區的保護與利用,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城市文化建設與活動等,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發展。但是由於市場經濟利益的強勢衝擊和急功近利,以及房地產開發謀求高額回報的驅使,加上外來文化的大量引襲,一些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舊城區、風景地區等,面臨著經濟發展狂潮的威脅和非理性對待的境遇。遭受著建設性破壞,命運堪憂,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足夠的注意和警覺,再不能留下新的難以彌補的遺憾。

同名圖書

圖書信息

作者: [美]劉易斯·芒福德
譯者: 宋俊嶺 / 李翔寧 / 周鳴浩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 2009-08-01
頁數: 636
定價: 68.00
裝幀: 平裝
叢書: 劉易斯·芒福德經典著作系列
ISBN: 9787112102631

內容簡介

《城市文化》一出版就獲得了整個評論界的讚譽,將它評價為關於城市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最優秀的文獻,芒福德的照片也登在《時代》周刊的封面上。這本書就好比是一座偉大的城市,蘊涵了各種能量、形象和活力,這是一部歷史,是城市史的政治宣言,也是關於城市和城市社會學的理論。芒福德論述的城市史就是文明史,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與文化,保存了社會遺產。城市的建築和形態規劃、建築的穹頂和塔樓、寬廣的大街和庭院,都表達了人類的各種概念。芒福德用建築和藝術展現城市的發展,首先關注的是社會問題,而不是美學問題。城市的基本問題是城市是否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城市的設計是否促進人的步行交通和人與人的面對面交流。芒福德在書中並沒有介紹什麼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城市,他揭示的是指導規划過程的社會性原則,而不是作為一名專業規劃師來討論城市問題。對芒福德來說,城市規劃問題首先是價值問題。《城市文化》前四章關於歷史的論述成為日後《城市發展史》的基礎,許多材料甚至還原樣保存下來。

作者簡介

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年),1895年10月19日出生於美國紐約長島符拉興鎮。高中畢業後,從1912年至1918年先後就讀於紐約城市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並在紐約大學學習過社會研究。1914年開始接受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家、城市與區域規劃科學的先驅之一派屈克·格迪斯的啟蒙影響。1923年芒福德成為美國區域規劃協會的基本會員。1938年發表《城市文化》一書,從此享譽世界。他強調城市規劃的主導思想應重視各種人文因素,從而促使歐洲的城市設計重新確定方向。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他的著作被波蘭荷蘭希臘等國家一些組織當作教材,培養了新一代的規劃師。芒福德曾被許多英語國家的重要建築和城市規劃機構聘為榮譽成員。
1951-1959年,芒福德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城市規劃教授;1959-1961年任研究教授;1961-1964年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威斯雷因大學任研究教授。芒福德的貢獻和影響遠遠超出城市研究和城市規劃的領域,而深入到哲學、歷史、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他曾十餘次獲得重要的研究獎和學術創作獎,其中包括1961年獲英國皇家建築學金獎,1971年獲萊昂納多·芬奇獎章和1972年獲美國國家文學獎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