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中國社會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近30年的高速發展,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有一個方面的變化長期以來卻被人們忽視了,這就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變化。漫長的農耕社會,新中國成立後長期的“大鍋飯”體制,使國人養成了以淡定和慢節奏為主調的生存方式。隨著社會的迅速轉型,現代化、全球化、市場經濟、競爭等已成為社會的主題詞。在這些主題詞背後釋放出的是一股股強大無比的壓力,這些壓力一方面在推動社會的前進,同時不知不覺中把人們壓得喘不過氣來。當中尤以社會精英為甚。壓力與社會發展共生,這是規律。作為現代人誰也躲不開、避不過。問題是以前許多人對此缺乏科學的認識,缺乏應對和化解壓力的思想準備,盲目的拼搏與抗爭,結果使不少人吃了大虧。每個人必須認識清楚自己所處的生存處境,那就是在競爭中生存,在競爭中發展,人生就是一場仗。而要打好這場人生特殊的仗,必須在壓力面前既是一位勇者,又是一位智者。勇者,就是有一個健康的心態,積極面對,無所畏懼,笑傲江湖;智者,就是懂得保護自己,審時度勢,沉著應對,量力而為,不要太難為自己,實在熬不過去,放下了事,等機會再戰就是。
化解
化解壓力是艱難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但這只能靠自己,別人是幫不上忙的。因為許多壓力是自己爭來的。比如是選某種職業,競爭了某個崗位,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想人生更上一層樓,想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等等,都會給自己帶來莫大的壓力。關鍵是把握好這個度,過度了自然就會使精神受損,身體受損。一個人無所用心,不思進取,終會被社會淘汰;而工作壓力過大,操勞過度則有損健康。如何在忙與閒、重與輕間把握好尺度,是人生的一大課題。人非神仙,也非永動機,人其實很脆弱:長期壓力下身心疲累難免,走向崩潰也合邏輯。城市中亞健康及抑鬱症患者日增,緣何?人在各種壓力下身心變形也!故大家必須減壓,避免情況惡化,讓身健康起來,讓心輕鬆起來。
知以人為本最重者莫過於以健康為本:身體是革命本錢嘛,病歪歪的談何可持續發展?知有時蘿蔔快了不洗泥也是辦法:譬如為避免每天逾時工作身心吃不消;知在這個時代壓力與生俱來避無可避,關鍵是懂得適時減壓:不一定吃土醫的減壓散,去運動也行,聽音樂也行,狂叫也行———記得找偏僻處喔,免得被人投訴,舊壓未減成新壓又來了。
影響
過重的壓力給城市人帶來的傷痛,給企事業單位帶來的負影響,猙容漸露。有專家指出,不休假或不敢休假的背後,體現的是觀念的誤區和制度的缺失。 “不真正重視個人的健康,不解決職、權、責不分,不把‘誰在位誰負責’變為‘誰在崗誰負責’,輕傷永遠都下不了火線。”省人大代表朱列玉指出。
不要說休假,企業高級主管、政府“一把手”哪怕是短暫的出國、出差,都有可能造成一個部門的“癱瘓”。廣州康寧心理諮詢熱線主任詹春雲在總結了很多求助案例後指出,企業也好,政府機關也好,要用制度保障運行,要建立良好的權力臨時讓渡機制,在權力讓渡的同時,責任也要隨之讓渡。
“出了事,要分清責任是由於主要領導長期無視隱患造成的,還是領導不在時由於偶發事件造成的,不能籠統歸結於休假,歸結於領導不在崗。明確職、權、責的界限,才能把人解放出來,讓他們享有更好的休息權,才能可持續發展,真正體現社會的極大進步。”朱列玉認為。
街談巷議
“城市壓力病”值得關注,因為它已不僅是個別人群和個別城市的現象,而是普遍社會問題了。當然,我們說城市壓力病,不是說農村就沒有壓力。但不能否認,城市人的壓力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個日常話題。中國社會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近30年的高速發展,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有一個方面的變化長期以來卻被人們忽視了,這就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變化。漫長的農耕社會,新中國成立後長期的“大鍋飯”體制,使國人養成了以淡定和慢節奏為主調的生存方式。隨著社會的迅速轉型,現代化、全球化、市場經濟、競爭等已成為社會的主題詞。在這些主題詞背後釋放出的是一股股強大無比的壓力,這些壓力一方面在推動社會的前進,同時不知不覺中把人們壓得喘不過氣來。當中尤以社會精英為甚。
壓力與社會發展共生,這是規律。作為現代人誰也躲不開、避不過。問題是以前我們許多人對此缺乏科學的認識,缺乏應對和化解壓力的思想準備,盲目的拼搏與抗爭,結果使不少人吃了大虧。今天我們每個人必須認識清楚自己所處的生存處境,那就是在競爭中生存,在競爭中發展,人生就是一場仗。而要打好這場人生特殊的仗,必須在壓力面前既是一位勇者,又是一位智者。勇者,就是有一個健康的心態,積極面對,無所畏懼,笑傲江湖;智者,就是懂得保護自己,審時度勢,沉著應對,量力而為,不要太難為自己,實在熬不過去,放下了事,等機會再戰就是。
化解壓力是艱難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但這只能靠自己,別人是幫不上忙的。因為許多壓力是自己爭來的。比如是你選某種職業,你競爭了某個崗位,你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你想人生更上一層樓,你想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等等,都會給自己帶來莫大的壓力。關鍵是把握好這個度,過度了自然就會使精神受損,身體受損。
一個人無所用心,不思進取,終會被社會淘汰;而工作壓力過大,操勞過度則有損健康。如何在忙與閒、重與輕間把握好尺度,是我們人生的一大課題。
責任在肩
關注“城市壓力病”:責任在肩,輕傷哪敢下火線.針對日益嚴重的“城市壓力病”,人大代表呼籲:變“誰在位誰負責”為“誰在崗誰負責”“我們現有的評價體系存在問題,不少地方、單位喜歡倡導‘加班加點、不計得失’的忘我精神,完全忽視了人的‘休息權’,使得‘壓力-效率低下-更大的壓力’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但是,更深層次的原因要從制度層面來找,分清職、權、責,把“誰在位誰負責”變為“誰在崗誰負責”。人大代表朱列玉直指觀念和制度上的缺失。
為什麼不休假?非不想也,是不能也。陽江市某機關的曾局長笑言,自己工作了20多年,唯一一次休假是結婚:“當‘小兵’的時候,不敢提休假,怕領導有看法,怕任務沒完成;當了領導,會等著你開、字等著你簽,誰出了紕漏都要找你負責,不敢休假啊!”
在廣州,玻璃幕牆後日日嘔心瀝血的白領、高層主管、職業經理人,更早已把加班加點、廢寢忘食、透支生命視為常態。有“海龜”不禁在網上感慨:中國的寫字樓,是世界上最累的。
近幾年,過重的壓力給城市人帶來的傷痛,給企事業單位帶來的負影響,猙容漸露。新華網去年進行的一項有關帶薪休假的調查顯示,選擇不休假者占了70.62%。長期的不休息、高壓力,使得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數正在持續上升,資料顯示,北京、上海和廣東的亞健康發生率分別達75.3%、73.5%和73.4%。
有專家指出,不休假或不敢休假的背後,體現的是觀念的誤區和制度的缺失。去年,鍾南山院士一句“輕傷要下火線”很快成為流行語。但要真正讓這句話實行起來,還是有制度上的一道障礙橫亘在前。“不真正重視個人的健康,不解決職、權、責不分,不把‘誰在位誰負責’變為‘誰在崗誰負責’,輕傷永遠都下不了火線。”省人大代表朱列玉指出。
不要說休假,企業高級主管、政府“一把手”哪怕是短暫的出國、出差,都有可能造成一個部門的“癱瘓”。廣州康寧心理諮詢熱線主任詹春雲在總結了很多求助案例後指出,企業也好,政府機關也好,要用制度保障運行,要建立良好的權力臨時讓渡機制,在權力讓渡的同時,責任也要隨之讓渡。
“出了事,要分清責任是由於主要領導長期無視隱患造成的,還是領導不在時由於偶發事件造成的,不能籠統歸結於休假,歸結於領導不在崗。明確職、權、責的界限,才能把人解放出來,讓他們享有更好的休息權,才能可持續發展,真正體現社會的極大進步。”朱列玉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