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代主戰坦克新銳ZTZ88
在ZTZ80式主戰坦克的研製過程中,為進一步提升該坦克的戰術技術性能,特別是火力打擊能力,1986年5月,中國政府決定同步發展改進型坦克,並將該車定為1989年國慶40周年閱兵受閱新裝備,並暫命名為80一I式主戰坦克。研製單位僅用1年多的時間。就順利完成了改進型坦克的研製工作,1988年2月,該型坦克被正式批准設計定型,命名為ZTZ88式主戰坦克。爾後,88式主戰坦克正式裝備裝甲機械化部隊,成為我國陸軍第一款正式裝備部隊的第二代主戰坦克。使我軍鐵甲雄師又添新銳。1999年10月1日,北京軍區某裝甲部隊的官兵駕駛著88系列主戰坦克組成戰車第一方隊,以威武的陣勢、整齊的陣容率先通過天安門廣場,向世人展示了我國坦克研發的新成果和威武之師的風采。
似曾相識又不同細微之處顯變化
ZTZ88式主戰坦克(以下簡稱88主戰坦克),從外形上看與80式主戰坦克基本相同,車體呈流線型,外形低矮,整車顯得乾淨利落,線條流暢。儘管如此,細心的讀者還是發現了88主戰坦克在外觀上與80坦克的區別。一是炮塔防盾上
聯合演習中的國產88B型主戰坦克部隊 |
首先,為了解決新增的集體“三防”系統的增壓風機和濾毒罐的安裝問題,戰鬥室做了局部調整:去掉中組柴油箱,重新設計了中組彈架,並將彈架左移。為保證戰鬥室“三防”超壓值達到要求,所有通過發動機隔板的拉桿、導線和管路均採用了密封結構。中組彈架重新設計後裝彈17發,減少了l發,因此,炮塔尾艙恢復裝載5發炮彈。炮彈基數由
新出廠的國產88B型主戰坦克車隊 |
44發增加為48發。考慮到炮塔兩側要噴塗軍徽,為此,將煙幕彈發射裝置後移。炮控系統中的電機擴大機、配電盒、二合一晶體管放大器等部件也移到火炮搖架下面。
其次,用從國外引進的“三七”火控系統(擾動式簡易火控系統)替換原80坦克使用的光點注入式火控系統。該火控系統採用三合一(潛望式觀瞄、雷射測距、微光夜視)炮長瞄準鏡和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各種感測器。同時,該坦克保留了原80坦克的瞄準鏡作為輔助瞄準鏡(筆者認為保留這個部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個亮點,它可保證在戰鬥中一旦三合一鏡損壞,炮長仍可使用普通瞄準鏡進行簡易射擊,大大提高了火控系統的可靠性)。為適應新安裝的雙向複合穩定器,彈道計算機軟體和硬體均做了相應調整,瞄準鏡與火炮軸線的同步方式也改為電同步(傳統擾動式火控系統中瞄準鏡與火炮的同步方式為四連桿機構機械同步),大大提高了瞄準鏡與火炮同步的精度。該火控系統具有較完善的自檢能力,能及時顯示系統出現的故障。
第三,將原80坦克的一代微光像增強型夜視裝置,改為二代微光像增強型夜視裝置,進一步提高了坦克的夜戰能力。
第四,戰鬥室採用了85式自動滅火抑爆系統,能在10毫秒內自動探測到侵入車內的高能射流並輸出信號,在60毫秒內實現抑爆,有效地防止高能射流引起的二次效應對車內乘員傷害和對設備的損壞。
第五,增裝了增壓風機和濾毒罐,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超壓集體“三防”系統,“三防”能力上了一個台階。
第六,改用性能先進的CWT一167B型坦克電台和cYY一168型車內通話器。從上述變化中不難看出,88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三防”系統和通信系統已是“煥然一新”,當然其他改進也是可圈可點的。
青出於藍勝於藍後來居上勇趕超
經過本刊國產兵器欄目連篇累牘的介紹,廣大軍事發燒友們對國產坦克的特點都能如數家珍了。面對欣賞水平越來越高的讀者,這款坦克又有哪些特點能使讀者眼前一亮,又有哪些亮點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呢?兩位筆者面面相覷,真有點江郎才盡的感覺。無奈之餘,抱來一大摞資料“淘金”,想來它個“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原來她在燈火闌珊處”。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天下來筆者還真找到了不少感覺。下面就把筆者淘來的“金”奉獻給大家。
首先,它是國產坦克中第一款被正式稱為“主戰坦克”的第二代裝甲裝備。關於坦克的分類問題,這裡需要交代一下。軍事發燒友們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的一段時間裡,大部分坦克是按照戰鬥全重來分類的。按當時的標準,戰鬥全重在20噸以下稱為輕型坦
克,20~40噸的稱為中型坦克,40噸以上稱為重型坦克。輕型坦克中典型的車輛有我國的62式輕型坦克、63式水陸坦克(也屬輕型),美國的M41、“謝里登”、前蘇聯的PT-76輕型(水陸)坦克等。輕型坦克由於重量輕、機動速度快,在戰鬥中通常用於遂行偵察等機動性很強的作戰任務。法國人形象地稱輕型坦克為“騎兵坦克”。中型坦克的典型車輛有我國的59、69、79坦克等,美國的M48、蘇聯的T一34、T-54/55坦克等。中型坦克火力強,防護能力明顯高於輕型坦克,機動速度也比較快,在戰鬥中通常主要用於實施突擊。重型坦克的典型車輛有前蘇聯的IS一2重型坦克(46噸)、二戰中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I型56噸、Ⅱ型69.71tOg)等。重型坦克體形龐大、機動速度較慢,但火力很強,裝甲很厚,通常用於決戰。在三類坦克中,由於中型坦克兼顧了火力、機動和防護三大性能,因此,不僅數量最多,而且使用也最為廣泛,在二
戰中為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實際上成為坦克中的“主戰”裝備。隨著重型坦克的消亡,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坦克的分類標準發生了變化,坦克不再單純按戰鬥全重來分類,而是主要按作戰功能分類,如“主戰坦克”(英文名稱為Main Battle Tank,簡稱MBT)、“輕型坦克”、“水陸坦克”等,同時,戰後研製的第二代坦克(美國的M60、蘇聯的T一62坦克等)被稱為“主戰坦克”。
我國也採用了世界通行的坦克分類方法,將我國研製的第二代坦克正式稱為“主戰坦克”,同時,保留第一代坦克原有的分類標準和稱謂(59、69、79坦克等第一代坦克仍稱為中型坦克)。由於88主戰坦克(含80坦克)是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坦克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白行研製的新一代坦克,因此,它捷足先登“主戰坦克”之榜。與59、69、79中型坦克相比,88主戰坦克在戰術技術性能方面有了較大的創新和發展,是名副其實的主戰坦克。與外軍坦克比較,在火力、火控方面與日本的74式主戰坦克相當,而在防護性能方面則優於74式坦克;在三大性能方面優於美國的M60坦克;在防護上優於原蘇聯的T一64坦克,而在機動性方面則與T-64相當。
第二,它是最先取消航向機槍的國產坦克之一。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看出來了,88主戰坦克的主要輔助武器(不含乘員輕武器)中,只有l挺並列機槍、1挺高射機槍,而59、69和79坦克的主要輔助武器,還多l挺航向機槍。所謂航向機槍,就是安裝在駕駛室、由駕駛員操縱進行射擊的機槍,也稱為前機槍。59坦克的航向機槍安裝在駕駛員的右側,戰鬥中,駕駛員通過操縱車輛進行概略瞄準,同時,按右操縱桿上部的按鈕進行射擊。筆者在部隊時,參加過不少並列機槍的射擊訓練,就是沒體驗過打航向機槍的滋味,於是,筆者就問一些打過航向機槍的老駕駛員,想找點打航向機槍的感覺。老兵說,打靶時,在坦克前方百把米的地方插上人形靶,坦克通過射擊線後,駕駛員通過潛望鏡觀察目標,並拉操縱桿使坦克大略對準目標,然後打出一個點射,如果沒有命中目標,拉操縱桿修正方向再打。老兵還風趣地說,打航向機槍挺有意思,坦克像扭秧歌一樣左擰右擺的,子彈也亂飛一氣,靶子上就是不見窟窿。筆者也曾試著操了操T一34坦克的航向機槍,與59坦克航向機槍不同的是,T一34坦克的航向機槍是由副駕駛(兼無線電員)操縱的,而且航向機槍是固定在搖架上的,打起來可以像普通機槍一樣進行瞄準射擊。給筆者的感覺是,T-34坦克的航向機槍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航向機槍,它可以在坦克前進方向上進行相對精確的瞄準和射擊,消滅近距離的步兵等目標。由此可見,59坦克的航向機槍,存在操縱不便、命中機率低等諸多問題。有人風趣地說,打59坦克航向機槍,就是挑著水桶打人——“主要靠掄(掃)了”。
說到底,航向機槍是坦克駕駛員“刺刀見紅”的產物。在近戰的情況下,駕駛員駕駛鐵騎以履帶碾壓、車體撞擊以及航向機槍射擊等手段消滅近距離的目標(如1939年侵華日軍與蘇、蒙軍在中蒙邊境諾門坎地區爆發的大規模武裝衝突中,就有眾多日軍死於蘇軍坦克的履帶下)。隨著坦克交戰距離的不斷擴大和步坦協同作戰水平的不斷提高,航向機槍的作用越來越小。基於這種考慮,88主戰坦克率先取消了航向機槍。可能有讀者會問,沒有航向機槍了,坦克周圍突然出現敵方步兵怎么辦?不用擔心,坦克能對付——首選用並列機槍“點名”;再近了乘員可以拿衝鋒鎗“招待”他;如果上了車,就趁其不備,迅速從車內投出手雷給他“接風”;實在不行,坦克炮裝上榴彈,炮口打到最低位置來它一炮,靠火炮的巨響和炮彈在極
北劍軍演中飛馳的中國陸軍88B型主戰坦克 |
第三,它最先與複合裝甲“親密接觸”。88主戰坦克的車體首上裝甲披掛了複合裝甲,成為國產坦克中率先採用新型防護裝甲的坦克。說起複合裝甲,可能大家並不陌生。複合裝甲是由英國人喬巴姆發明的,所以也稱“喬巴姆”裝甲。複合裝甲,顧名思義就是由兩種以上不同材料組合而成的,能有效抵抗破甲彈和穿甲彈攻擊的新型裝甲。複合裝甲一般由高強度裝甲鋼、鋼板鋁合金、尼龍網狀纖維和陶瓷材料等組成。複合裝甲的大致結構是這樣的:外層為較厚的鋼板,夾層由像瓦片一樣搭接排列的陶瓷元件構成,陶瓷元件鑲在鋁合金和塑膠殼內,內層為適當厚度的鋼板。其防護機理是:當破甲彈擊中裝甲時,高能金屬射流可能穿透外層鋼板,而陶瓷層可使金屬射流偏轉或分散,還可吸收震動波;另外,由於陶瓷的剛性大,不易變形,加之陶瓷層的合理排列,減少了中彈後過早破碎,因此大大減少了金屬射流的威力。在等重量裝甲條件下,複合裝甲對破甲彈的抗彈能力較均質裝甲提高2~3倍,但對動能彈尚不到2倍。蘇聯的T一72坦克車體首上裝甲就是複合裝甲。它是一種緻密陣列型複合裝甲,其外層是厚裝甲,夾層為玻璃鋼,內層是薄裝甲,最裡面有一層襯層,各層之間緊密排列,沒有間隔。美國的MlAl坦克,英、法、德裝備的第三代主戰坦克也都採用了複合裝甲。這些複合裝甲屬間隔陣列複合裝甲,夾層和前後鋼板之間有間隔。如美M1Al坦克車體前裝甲和炮塔都是複合裝甲,外層是薄裝甲,夾層為尼龍、陶瓷、鈦合金混合層,內層是厚裝甲。有趣的是,西方國家的複合裝甲,外層是薄鋼板,主裝甲在內層,而前蘇聯的複合裝甲與西方正相反,主裝甲在外,內層是薄裝甲,兩者各有千秋。
由於複合裝甲是坦克防護技術的一次革命,因此,備受各國推崇,第二代主戰坦克相繼採用了複合裝甲。據有關專家介紹,各國的複合裝甲所採用的材料都是高度保密的,目的是防止別國找出對付的辦法。為提高我國坦克的防護水平,複合裝甲技術出現後我國也及時開始獨立自主研發複合裝甲,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因
國產88B型主戰坦克 |
第四,它與80坦克同時“出生”。巧合的是,88主戰坦克與它的“姊妹”車80坦克同時定型。據筆者所知,這在我國坦克發展史上還是前所未有的(可能到目前為止這項“吉尼斯”記錄仍未被打破)。這一奇蹟的創造,要歸功於承擔研製任務的廣大科技人員和工人師傅。
他們乾1978年開始研製80坦克(原為69式中型坦克改進型)後,很快就研製出12輛樣車,並累計進行了總行駛里程達10萬千米的嚴格試驗。由於88主戰坦克的底盤與80坦克基本相同,因此,科研人員在80坦克研製和試驗中所表現出來的科學態度和嚴謹作風,為88主戰坦克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進一步提高國產二代主戰坦克的火力打擊能力,在80研製過程中,領導機關於1986年5月決定同步研製80坦克的改進型80—1式坦克。1986年7月,召開了80一l式坦克方案審定會,確定了80—1式坦克的設計方案。隨後開始了部件和整車的設計工作。由於安裝“三七”火控系統及在戰鬥室增裝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等部件引起炮塔內部布置變動,為了保證研製工作的進度和質量,廠家先加工了一台80式坦克炮塔體,作為總體布置的模型和試驗樣車的正式炮塔,並按“三七”火控系統和觀瞄裝置外形圖製作了一套木質模型在炮塔體內試裝,進行炮塔內總體布置合理性驗證。在此基礎上,廠家很快完成樣車裝配。為縮短試驗時間,1987年7月,正式組成80-1式坦克試車隊,開始對樣車進行鑑定試驗。試驗項目主要包括:“三七”火控及炮控系統的裝車試驗及夜視試驗;國產新型電台通信試驗和煙幕彈發射裝置試驗;“三防”系統試驗和滅火抑爆裝置試驗;l000千米行駛試驗和730馬力發動機排氣溫度自控裝置試驗等。到1987年9月,樣車通過了l500千米的鑑定試驗。1988年2月,80坦克和80一l坦克設計定型,並分別命名為ZTZ80式主戰坦克~NZTZ88式主戰坦克。
進行高原性能測試的88式主戰坦克 |
與80坦克一樣,88主戰坦克成為首批安裝國產新型坦克潛渡裝置的坦克,潛渡距離和乘員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88主戰坦克的炮彈基數達到創紀錄的48發(80坦克為44發、59坦克34發),為國產坦克炮彈基數之最,提高了坦克的持續作戰能力。88主戰坦克還率先成為可安裝掛膠履帶的裝甲車輛。可以說,該車亮點頻現,不勝枚舉。通過以上介紹,相信大家經過這番“淘金”,一定會為我國坦克科學家們的創新精神喝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