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簡介
新四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全稱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抗戰,向國民黨提出統一整編南方各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開赴華中敵後抗戰的建議。經過兩黨談判達成協定。同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將湘、贛、閩、粵、浙、鄂、豫、皖八省邊界地區(不包括海南島)的中國工農紅軍游擊隊和紅軍二十八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任政委兼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周子昆為副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全軍共一萬餘人,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三支隊,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同時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
成立背景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4年國軍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進行第五次圍剿,共產黨軍隊的一部分成功逃脫,進行長征,其餘的留在南方進行游擊戰。
1936年底,西安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和以中國國民黨為主的國民政府達成和解,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7月,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定,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或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編入第三戰區戰鬥序列(指揮官顧祝同),並規定在蘇北、皖南地區擔任游擊。
隨後,經國民政府與中共中央協商,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後移至皖南歙縣之岩寺。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全軍共約1.03萬人。新四軍改編後,各支隊隨即相繼開赴江南抗日前線。
新四軍同八路軍一樣,也是左臂戴臂章,臂章正面為“N4A”三字(即為新四軍的英文縮寫),背面是部隊番號及佩戴者姓名,兩軍均為灰色軍服。
發展歷史
皖南事變前
1937年12月25日在漢口建立軍部,1938年1月6日移駐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敵人後方發展的指示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關於集中整訓的命令,軍部和第1、第2、第3支隊先後到達皖南歙縣岩寺地區,第4支隊在皖西霍山地區集中後向皖中開進,隨後即在長江南北作戰略展開。第1、第2支隊相繼進入蘇南,開闢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並將丹陽縣的抗日武裝改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第3支隊留在皖南擔任長江防務。第4支隊在皖中、皖東以游擊戰頻繁打擊日軍。
1939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到皖南視察,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根據這一方針,5月成立江北指揮部,統一領導第4支隊和7月新編的第5支隊,江北游擊縱隊。第4支隊開闢了以安徽省定遠縣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第5支隊開闢了以安徽省來安縣半塔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江北游擊縱隊在安徽省長江北岸開展游擊戰爭,保持和皖南的聯繫。第1支隊派出第6團向蘇南東部發展,與當地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直抵上海郊區。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長江中的揚中縣與挺進縱隊合編,並向蘇北發展。10月,第2支隊第4團一部北渡長江,在揚州以西改編為蘇皖支隊,打通了與第5支隊的聯繫。11月,第1、第2支隊領導機關合併組成江南指揮部,統一領導在蘇南和向蘇北發展的部隊。這一時期,新四軍還增加了兩支部隊。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組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開闢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1940年2月正式改稱為新四軍第6支隊,轄3個團和4個總隊。1939年1月,在竹溝組成的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向武漢外圍挺進,先後與豫南、鄂中、鄂東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開闢了豫鄂邊區的抗日根據地,轄5個團隊和3個游擊總隊。
194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八路軍應派部隊與新四軍合力發展華中的部署。八路軍第2縱隊主力和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先後越隴海路南下,與新四軍第6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第5縱隊。第4縱隊執行向西防禦任務。第5縱隊執行向東發展任務。7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率主力北渡長江,改稱蘇北指揮部;10月在取得黃橋戰役的勝利後,與南下支援的八路軍第5縱隊會師。11月17日,在江蘇海安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23日遷鹽城),葉挺任總指揮,陳毅任副總指揮並代理總指揮,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胡服(劉少奇)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隴海路以南、長江以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部隊。留在蘇南的新四軍第2支隊領導機關,組建了新的江南指揮部。
皖南事變時期
1940年10月19日,蔣中正發出“皓電”,限令黃河以南新四軍於一個月內撤到黃河以北。1941年1月4日夜晚,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9000餘人由涇縣雲嶺地區出發,準備分左、中、右三路縱隊,經江蘇南部向長江以北轉移。5日,部隊行至茂林地區時,遭到顧祝同以新四軍“違抗中央移防命令,偷襲圍攻國軍第40師”為理由,將新四軍軍隊包圍和襲擊。周恩來在13日向國民黨提出抗議。兩黨交涉期間,雙方火線衝突進行了七天七夜,新四軍因兵力薄弱陷於絕境。為保全部隊,致書上官雲相,表示願往上官總部協商。14日葉挺一到上官處即被扣押,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於突圍時陣亡。同日,新四軍茂林陣地完全被占領。全軍約9000人,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被俘、失散或陣亡。
皖南事變後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為對抗蔣中正取消新四軍番號的命令,中共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中與國民黨軍談判時被扣),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新四軍新的軍部在江蘇鹽城,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組成,並將活動於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全軍9萬餘人,繼續在華中活動。
新四軍總結皖南事變的教訓,加強了中國共產黨黨的領導,加強了部隊的正規化建設和抗日根據地建設,並根據鬥爭需要,實行主力地方化,先後成立蘇中、淮南、蘇北、淮北、皖江等軍區以及許多軍分區,發展了地方武裝和民兵。1941年至1943年,新四軍進行了艱苦的反“掃蕩”、反“清鄉”、反“蠶食”、反磨擦鬥爭,渡過了抗日戰爭中最困難的時期。
1944年,新四軍展開局部反攻,先後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向浙江、河南發展迎接戰略反攻的部署,第1師主力渡江南下,與蘇南部隊和浙東遊擊縱隊會師,成立蘇浙軍區。第4師主力西征豫東,恢復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第5師派出河南挺進兵團北上,開闢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據地。第5師還與南下的八路軍第359旅會師,成立了鄂豫皖湘贛軍區。
與國軍的衝突
新四軍在擴充勢力的過程中,不時與同一戰區的其他國軍部隊發生武裝衝突。
1940年10月初,江蘇省省主席韓德勤和陳泰運所組成的國民革命軍部隊與共產黨部隊新四軍發生嚴重衝突。陳毅率領的“新四軍第一支隊”,以不到萬人的兵力,於交戰過程中,擊敗總兵員達三萬以上的桂系陳泰運部隊,占領江蘇北部的黃橋,並於不久攻下泰州姜堰。而稱為“黃橋事件”或“黃橋事變”的該軍事衝突,不但造成國民革命軍萬餘人傷亡,且讓本來僅駐安徽的共產黨新四軍,控制了江蘇部分省境。
1940年10月4日,新四軍第一支隊向顧祝同之部下,江蘇省主席韓德勤在東台附近的部隊發動攻擊,虜獲第33師長孫啟人等數千人(蘇北事件)。
共軍在與國軍的衝突中採取“來多了不打,來少了予以痛擊或徹底消滅;你打我不打,你不打我要打”等策略,有效打擊、誘降、騷擾、吞滅或夾擊國軍。
1943年春天,中共發起憲改主張,提出了開放黨禁、保障人民民主自由等訴求,要求成立聯合政府。1944年在日軍攻陷洛陽、長沙、衡陽時,華中共軍在蘇魯、蘇皖方面發動對國民革命軍大小戰役九次。9月,新四軍所屬7師分別在蘇中、皖南青陽、皖北、九江、浙贛路一線、合肥、巢縣一帶,全面向國民革命軍襲擊,國民革命軍王俸綬司令不敵自殺身亡。9月底八路軍115師與新四軍第3師萬餘人,圍攻國民政府銅山縣政府駐地,駐地團長王家先生死不明。
最終改編
1946年6月,國共雙方簽定的停戰協定破裂,國共內戰重新爆發。由於戰略任務發生了根本變化,共產黨指揮的軍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作戰序列
1938年
新四軍將領 |
軍長葉挺,副軍長兼政委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
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羅炳輝(後傅秋濤),參謀長胡發堅,政治部主任劉炎
第一團:團長傅秋濤,副團長江渭清,政治主任鍾期光
第二團:團長張正坤,副團長劉培善
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鍾國楚
第三團:團長黃火星,副團長邱金生
第四團:團長盧勝,副團長葉道之
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凌波,政治部主任胡榮
第五團:團長饒守坤,副團長曾昭銘
第六團:團長葉飛,副團長吳焜
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後徐海東),政委戴季英,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蕭望東
第七團:團長楊克志,政委曹玉福
第八團:團長周駿鳴
第九團:團長顧士多(1915―1940)
手槍團:團長詹化雨(1911—1984)
情報部處長:封裔應
教導隊:教育長馮達飛
第五支隊:司令員羅炳輝,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員周駿鳴,政治部主任張勁夫
第六支隊:司令員彭雪楓
皖南事變後
1941年2月,陳毅為代理軍長, 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後政委饒漱石),張雲逸為副軍長, 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統一整編為7個師1個獨立旅,共9萬人。轄:第一師:師長 粟裕、政委劉炎 第二師:師長張雲逸、政委鄭位三、副師長 羅炳輝、參謀長周駿嗚、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張勁夫。 第三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副師長張愛萍、參謀長彭雄(後洪學智)、政治部主任吳法憲。 第七旅:旅長彭明治,政治委員朱滌新。 第八旅:旅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吳信泉。 第九旅:旅長張愛萍,政治委員韋國清(1941年9月與第四師第十旅對換建制)。 第四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蕭望東(後吳芝圃)。 第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 劉少卿(後文建武),政治部主任任質斌(後任副政委、代政委)。 第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羅忠毅。 第七師:師長張鼎丞(未到職),副師長傅秋濤,政治委員曾希聖,參謀長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偉。轄: 第19旅:旅長孫仲德,政委曾希聖(兼)。 挺進團:團長 林維先,政治委員彭勝標。 第20旅(1945年建制) 第21旅(1945年建制) 獨立旅:旅長梁興初,政治委員羅華生,副旅長吳世安,參謀長 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劉興元。主要戰役
1940年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4月23日-5月3日,南繁戰役:中國新四軍第3支隊在安徽省南陵、繁昌地區粉碎日偽軍掃蕩的戰役。
1940年9.5——9.17日,皖東秋反圍攻:日軍10,17師團,大舉圍攻新四軍皖東根據地。皖東軍區新四軍迎戰。日軍戰敗,撤出皖東根據地。
1941年
1941年(民國三十年)7月20日至8月,蘇北蘇中1941年夏季反掃蕩戰役:中國新四軍第3、第1師在江蘇省阜寧、鹽城和東台、興化地區粉碎日偽軍掃蕩的作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7月至1942年10月,蘇南反清鄉作戰:中國新四軍第6師一部在江蘇省蘇州、常州、太倉、江陰、無錫、虞山地區粉碎日偽軍清鄉的作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底至1942年初,侏儒山戰役:中國新四軍第5師在湖北省漢陽西南侏儒山地區對日偽軍連續發動進攻的作戰。
1943年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2月17日至4月10日,蘇北1943年反掃蕩戰役:中國新四軍第3師兼蘇北軍區部隊在江蘇省北部地區反擊日偽軍掃蕩和清剿的戰役。
1944年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3月,車橋戰役:中國新四軍一部在江蘇省淮安縣東南的車橋鎮與日偽軍進行的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4月至5月,高溝楊口戰役:中國新四軍第3師一部在江蘇省漣水縣西北部高溝、楊口地區進攻偽軍的戰鬥。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陳家港戰鬥:中國新四軍第3師部隊在江蘇省響水縣東北部進攻偽軍的戰鬥。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12月,蘇北區1944年反掃蕩戰役:中國新四軍第3師兼蘇北軍區部隊在江蘇省北部地區反擊日偽軍掃蕩的作戰。
1945年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阜寧戰役:中國新四軍第3師兼蘇北軍區部隊在江蘇省阜寧縣城及其周圍地區向偽軍進行的進攻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5月至7月,宿南戰役:中國新四軍第四師兼淮北軍區部隊在安徽省宿縣以南地區打擊偽軍的作戰。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6月至7月,睢寧戰役:中國新四軍第4師及淮北軍區部隊在江蘇省睢寧縣對偽軍發動的進攻戰鬥。
軍歌
1939年春,新四軍為了動員廣大官兵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新四軍作戰方針的指示,配合部隊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鼓舞士氣,軍部首長動議創作一首新四軍軍歌。3月間,首先由陳毅寫出歌詞初稿《十年》,後經葉挺、項英、袁國平、周子昆、李一氓等集體修改定稿,於1939年6月發表在新四軍的刊物上,署名為“集體創作,陳毅執筆”。由何士德譜曲後,這首歌就在新四軍中傳唱開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歌曲之一。這首歌以昂揚振奮的鏇律,威武雄壯的氣勢,表現了新四軍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
新四軍軍歌詞:陳毅
曲:何士德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著我們的姓名;
孤軍奮鬥羅霄山上,
繼承了先烈的殊勛。
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
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
獲得豐富的戰爭經驗,
鍛鍊艱苦的犧牲精神,
為了社會幸福,
為了民族生存,
一貫堅持我們的鬥爭!
八省靳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八省靳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揚子江頭淮河之濱,
任我們縱橫的馳騁;
深入敵後百戰百勝,
洶湧著殺敵的呼聲。
要英勇衝鋒,殲滅敵寇;
要大聲吶喊,喚起人民。
發揮革命的優良傳統,
創造現代的革命新軍,
為了社會幸福,
為了民族生存,
鞏固團結堅決的鬥爭!
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
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
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紀念館
新四軍紀念館 |
新四軍,這支在中國抗日戰爭和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過巨大貢獻的隊伍,毛澤東同志於1944年9月曾作過高度評價:“新四軍是消滅不了的”,新四軍“已經成為華中人民的長城。”為紀念新四軍的豐功偉績,1986年10月建成開放的新四軍紀念館,集中了新四軍發展史上的豐富資料,展現了新四軍從創建到鞏固,從發展到壯大的戰鬥歷程,它容鑄著新四軍與鹽城的不解之緣,它是新四軍將士勇於獻身精神的濃縮、凝鍊和升華。
新四軍紀念館是全國唯一的全面系統地反映新四軍鬥爭史的 綜合性紀念館,全館由主館區、重建軍部紀念塔和重建軍部舊址(泰山廟)三個部分組成。總面積7.2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8800多平方米。館藏各類抗戰 文物1.5萬餘件,珍藏江澤民、胡耀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林散之、啟功、劉海粟等著名書畫家的作品500餘幅,館內陳列展線820延長米。近二十年來,新四軍紀念館緊緊圍繞“弘揚鐵軍艱苦創業精神,打造鐵軍文化品牌 戰略”這一根本,以事業發展為主題,以宣傳教育為主線,以強化管理和深化改革為動力,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立足時代講壇, 傳播先驅精神,較好地發揮了“視窗”和“陣地” 作用,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2000年5月8日,江澤民視察新四軍紀念館後發出 號召,要求全國人民“繼續發揚先烈和前輩不畏艱難,頑強奮鬥的精神,為實現中國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 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