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華中抗戰的人民軍隊。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定,於10月將在湘、贛、閩、粵、浙、鄂 、豫 、皖8省的中國工農紅軍游擊隊和紅軍第二十八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廣東省瓊崖紅軍游擊隊除外),簡稱為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張雲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參謀長,袁國平、鄧子恢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同時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第四軍分會,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下轄4個支隊,共1.03萬餘人。

主要領導人

新四軍軍長葉挺

1941年1月 ,國民黨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 ,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葉挺被扣,項英遇害。蔣介石下令取消新四軍番號。20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粟裕任副軍長(後),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部隊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全軍共9萬餘人。同年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與中共中央東南局合併組成中共中央華中局,劉少奇任書記,同時組成中共中央軍委華中分會,並成立蘇中、淮南、鹽阜、淮海、淮北等軍區。至年底,地方武裝和民兵發展到60餘萬 。1943~1944 年春 ,華中各抗日根據地軍民粉碎日偽軍多次“掃蕩”、“清鄉”,度過了困難時期 。1944年1月 ,浙東抗日部隊改編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

新四軍副軍長項英

1944年7~8 月,第4、第5師各一部出兵河南,恢復豫皖蘇邊和豫南桐柏山抗日根據地,開闢嵖岈山豫中抗日根據地。這一年,新四軍各部隊抓住有利戰機,接連向日偽軍發動攻勢 ,進行了車橋、高溝 、楊口和西進等戰役戰鬥,殲日偽軍5萬餘人,解放國土7400平方千米,徹底粉碎日偽軍“清鄉”計畫,改善了華中鬥爭局面。1945年春,新四軍繼續開展攻勢作戰。1~8月上旬,各部隊先後攻克阜寧、睢寧等縣城及重要據點100餘處,殲日偽軍3萬餘名,為大反攻創造了條件。

1945年8月10日 ,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朱德命令各抗日根據地武裝部隊積極進攻,迫使日偽軍投降。華中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對日偽軍展開猛烈反攻,基本肅清長江以北、津浦鐵路以東、隴海鐵路以南的日偽軍,使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連線起來 。8月26日 ,中共中央任命陳毅為新四軍軍長,饒漱石為政治委員。10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機關,統一指揮新四軍和山東八路軍,後於1947年1月改為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

在八年抗戰中,新四軍殲日偽軍31.7萬餘人。到大反攻前,新四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共31萬餘人,建立了地跨蘇、浙、皖、豫 、鄂5省的華中抗日根據地,包括隴海鐵路以南、大海以西、漢水以東、天目山以北的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 、皖江和浙東等8個地區 ,有縣城40餘座,面積達25.3萬餘平方千米,人口3420餘萬,有民兵、人民自衛武裝96萬餘人,為堅持和發展華東人民革命鬥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成立過程

新四軍全稱“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華中抗日鬥爭的人民軍隊。在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形勢下,經國民黨當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從1937年10月起陸續改編而成。以10月12日為建軍紀念日。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轄4個游擊支隊,10個團,1個特務營,共10329人。1937年12月25日在漢口建立軍部,1938年1月6日移駐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敵人後方發展的指示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關於集中整訓的命令,軍部和第1、第2、第3支隊先後到達皖南歙縣岩寺地區,第4支隊在皖西霍山地區集中後向皖中開進,隨後即在長江南北作戰略展開。第1、第2支隊相繼進入蘇南,開闢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並將丹陽縣的抗日武裝改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第3支隊留在皖南擔任長江防務。第4支隊在皖中、皖東以游擊戰頻繁打擊日軍。

1939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到皖南視察,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根據這一方針,5月成立江北指揮部,統一領導第4支隊和7月新編的第5支隊,江北游擊縱隊。第4支隊開闢了以安徽省定遠縣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第5支隊開闢了以安徽省來安縣半塔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江北游擊縱隊在安徽省長江北岸開展游擊戰爭,保持和皖南的聯繫。第1支隊派出第6團向蘇南東部發展,與當地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直抵上海郊區。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長江中的揚中縣與挺進縱隊合編,並向蘇北發展。10月,第2支隊第4團一部北渡長江,在揚州以西改編為蘇皖支隊,打通了與第5支隊的聯繫。11月,第1、第2支隊領導機關合併組成江南指揮部,統一領導在蘇南和向蘇北發展的部隊。這一時期,新四軍還增加了兩支部隊。1938年 9月30日,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組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開闢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1940年2月正式改稱為新四軍第6支隊,轄3個團和4個總隊。1939年1月,在竹溝組成的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向武漢外圍挺進,先後與豫南、鄂中、鄂東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開闢了豫鄂邊區的抗日根據地,轄5個團隊和3個游擊總隊。

新四軍代軍長陳毅 新四軍代軍長陳毅

1940 年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八路軍應派部隊與新四軍合力發展華中的部署。八路軍第2縱隊主力和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先後越隴海路南下,與新四軍第6 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第5縱隊。第4縱隊執行向西防禦任務。第5縱隊執行向東發展任務。7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率主力北渡長江,改稱蘇北指揮部;10月在取得黃橋決戰的勝利後,與南下支援的八路軍第5縱隊會師。11月17日,在江蘇海安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23日遷鹽城),葉挺任總指揮,陳毅任副總指揮並代理總指揮,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胡服(劉少奇)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隴海路以南、長江以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部隊。留在蘇南的新四軍第2支隊領導機關,組建了新的江南指揮部。 1941年1月7日,國民黨當局發動皖南事變,在上官雲相指揮下,動用第三戰區7個師8萬餘人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設伏,圍攻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及直屬部隊。葉挺下山談判被扣。項英、周子昆被叛徒殺害。袁國平在突圍時犧牲,新四軍軍部及所屬部隊共9000餘人,僅有約2000人突圍成功。1月17日,國民黨當局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封裔應為情報部主任。隴海路以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部隊,分別改編為新四軍第1至第7師和獨立旅,共9萬餘人。

新四軍總結皖南事變的教訓,加強了黨的絕對領導,加強了部隊的正規化建設和抗日根據地建設,並根據鬥爭需要,實行主力地方化,先後成立蘇中、淮南、蘇北、淮北、皖江等軍區以及許多軍分區,發展了地方武裝和民兵。1941年至1943年,新四軍進行了艱苦的反“掃蕩”、反“清鄉”、反“蠶食”、反磨擦鬥爭,渡過了抗日戰爭中最困難的時期。1944年,新四軍展開局部反攻,先後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向浙江、河南發展迎接戰略反攻的部署,第1 師主力渡江南下,與蘇南部隊和浙東遊擊縱隊會師,成立蘇浙軍區。第4師主力西征豫東,恢復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第5師派出河南挺進兵團北上,開闢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據地。第5師還與南下的八路軍第359旅會師,成立了鄂豫皖湘贛軍區。

至抗戰勝利時,新四軍主力部隊與地方部隊發展到31萬餘人,成為一支不可小視的戰略力量。

編制介紹

新四軍第一支隊

新四軍組建時的4個主力支隊之一。1938年1月,新四軍第一支隊正式成立,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下轄第一團(由湘鄂贛邊游擊隊編成)和第二團(由湘贛邊、粵贛邊及贛東北游擊隊編成),共2300餘人。4 月於皖南歙縣岩寺鎮整訓後,即向蘇南開進,6月進入茅山一帶,在鎮江、句容、金壇、丹陽地區完成戰略展開。隨後,與中國共產黨的當地組織一起發動民眾,組織與擴大人民武裝,開展抗日游擊戰爭。至8月底,同第二支隊緊密配合,先後取得新豐、新塘、句容、珥陵、高資、倉頭。小丹陽、永安橋、江寧、當塗等大小百餘次戰鬥的勝利,迫使日軍放棄小據點,集中兵力鞏固大據點。1939年4月,陳毅司令員根據周恩來等提出的“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任務,率部開闢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同時,第一、第二支隊領導機關合併,成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1940年7月,第二團隨陳毅渡江北上後,第一團與新一團重新組建第一支隊,由新四軍軍部直接領導。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傅秋濤,副司令員趙凌波。皖南事變後,第一支隊被編入新四軍第一師。

新四軍第二支隊

新四軍組建時的4個主力支隊之一。1938年1月,新四軍第二支隊正式成立,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下轄第三團(由閩西和閩贛邊游擊隊編成)和第四團(由閩西、閩南和浙南等游擊隊編成)共1800人。同年4月於晥南歙縣岩寺鎮整訓後,即挺進蘇南,在(南)就蕪(湖)鐵路和(南)京杭(州)國道(即今寧杭公路)之間的江寧、當塗、溧水、高淳地區完成戰略展開。隨後,與中國共產黨的當地組織一起,放手發動民眾,組織與擴大抗日人民武裝,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之後與第一支隊會合,至8月底,同第一支隊緊密協同,先後進行大小戰鬥百餘次,迫使日軍放棄小據點,集中兵力鞏固大據點。1939年11月,經過艱苦鬥爭,同第一支隊一起創立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第二支隊第四團一部改稱蘇皖支隊,北渡長江,向揚州、儀征、天長地區發展,後來與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溝通了聯繫。同月,第二支隊與第一支隊領導機關合併,成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1940年7月,陳毅、粟裕率主力渡江北上後,第三團與新三團重新組建第二支隊,由新四軍軍部直接領導,司令員周桂生,政治委員黃火星,副司令員馮達飛。皖南事變後,第二支隊被分別編入第一師和第六師。

新四軍第三支隊

新四軍組建時的4個主力支隊之一。1938年1月,新四軍第三支隊正式成立,司令員張雲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下轄第五團(由閩北游擊隊編成)和第六團(由閩東遊擊隊編成),共2100餘人。4月於皖南歙縣岩寺鎮整訓後,先策應第一、第二支隊挺進蘇南,隨即於7 月進入晥南前線作戰。同年10月,取得了清水潭、馬家園等戰鬥的勝利,殲滅日偽軍300餘人。1939年2月至10月,第三支隊與軍部直屬部隊在皖南銅陵、繁昌前線作戰,協同友軍對敵作戰200餘次,有力地打擊了日偽軍,並開闢了皖南抗日根據地。1940年5月,由第三支隊組成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司令員譚震林,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縱隊。此後,由第五團和挺進團重建第三支隊,由新四軍軍部直接領導。司令員張正珅,政治委員胡榮。1941年1月下旬,江南人民救國軍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3月被編入新四軍第六師。重建的第三支隊,後來被編入第七師。

新四軍第四支隊

新四軍組建時的4 個主力支隊之一。1938年2月中旬,新四軍第四支隊成立於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七里坪。司令員高敬亭,副司令員戴季英。下轄第七團(由鄂豫皖邊游擊隊編成)、手槍團(由原紅二十八軍手槍團和部分便衣隊組成的一教導大隊編成),共3100餘人。4月初,由立煌縣流波瞳向皖中開進,在舒城、廬江、巢縣、無為地區完成戰略展開。同年6月至10月,第四支隊以伏擊、奇襲戰術,在大小關、范家崗、棋盤嶺、鐵樹嶺、三十里崗、運槽等地對日軍連續作戰數十次,殲滅日軍千餘名,擊毀軍車150餘輛,有效地支援了正面戰場作戰。同時,協同中共皖中工委建立黨組織和抗日武裝,迅速打開了皖中敵後的抗戰局面。1939年5月,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成立後,第四支隊進行了整編,司令員由副指揮徐海東兼任,政治委員戴季英,副司令員林維先,下轄第七、第九、第十四團。原第八團擴編為第 五支隊。此後,經過連續作戰和發動民眾,建立了以定遠東南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據地。皖南事變後,第四支隊和軍部特務營被編為第二師。

簡明戰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侵華日軍和偽軍聽從蔣介石的命令,拒絕向八路軍、新四軍投降。新四軍向拒不投降的日偽軍展開全面反攻。到9月2日,共解放縣城40座,重要集鎮400餘個,殲日偽軍2.8萬餘人,占領了武漢外圍和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間的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將蘇中、蘇北、淮南、淮北根據地連成了一片。8月26日,中共中央任命陳毅為新四軍軍長,饒漱石為新四軍政治委員;後又任命羅炳輝為第二副軍長。9月,根據中共中央在同國民黨和平談判中作出的重大讓步,新四軍在浙東、蘇南、皖南的部隊分別撤到長江以北。10月,執行中共中央作出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部署,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臨沂,併兼山東軍區領導機關;新四軍部分主力和留在山東的八路軍部隊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後改稱山東野戰軍;仍在華中的新四軍部隊,組成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在此期間,新四軍第3師開赴東北,第5師與八路軍第359旅、河南軍區組成中原軍區,調離新四軍的建制。1947年1月下旬至2月3日,新四軍兼山東軍區以及所屬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合編為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新四軍番號至此撤銷。

在抗日戰爭中,新四軍抗擊和牽制了16萬日軍,23萬偽軍,作戰2.2萬餘次,其中對日偽軍作戰1.9萬餘次,殲日偽軍31萬餘人;反頑自衛作戰3千餘次,殲國民黨頑固派軍14萬餘人。新四軍作戰傷亡8.9萬餘人。新四軍從最初的1萬餘人,發展到擁有主力21.5萬餘人,地方武裝9.7萬餘人,計31萬餘人;另有民兵自衛隊96萬餘人。建立了地跨蘇、浙、皖、豫、鄂、湘、贛七省的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贛、皖江和浙東八塊抗日根據地,面積達25.3萬平方公里,人口3420餘萬,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四軍軍歌

1939年春,新四軍為了動員廣大官兵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新四軍作戰方針的指示,配合部隊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鼓舞士氣,軍部首長動議創作一首新四軍軍歌。3月間,首先由陳毅寫出歌詞初稿《十年》,後經葉挺、項英、袁國平、周子昆、李一氓等集體修改定稿,於1939年6月發表在新四軍的刊物上,署名為“集體創作,陳毅執筆”。由何士德譜曲後,這首歌就在新四軍中傳唱開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歌曲之一。這首歌以昂揚振奮的鏇律,威武雄壯的氣勢,表現了新四軍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

詞:陳毅

曲:何士德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著我們的姓名;

孤軍奮鬥羅霄山上,

繼承了先烈的殊勛.

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

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

獲得豐富的戰爭經驗,

鍛鍊艱苦的犧牲精神,

為了社會幸福,

為了民族生存,

一貫堅持我們的鬥爭!

八省靳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八省靳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揚子江頭淮河之濱,

任我們縱橫的馳騁;

深入敵後百戰百勝,

洶湧著殺敵的呼聲.

要英勇衝鋒,殲滅敵寇;

要大聲吶喊,喚起人民.

發揮革命的優良傳統,

創造現代的革命新軍,

為了社會幸福,

為了民族生存,

鞏固團結堅決的鬥爭!

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

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

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