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境界

四重境界

四重境界,是對人生的理解及實踐,劃分為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自然境界、天地境界四重境界,每重境界的任務分別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隨遇而安、得道升天。王克煜認識理解的四種境界,它來源於春秋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及歷代先賢的哲理明言,其實是完美人生的四個階段。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四重境界 ,是一些高尚的人對人生的理解及實踐,王克煜按人生遞進層次及主旨任務分科將人生劃分為四重境界。第一重是功利境界,主旨任務是自強不息; 第二重是道德境界,主旨任務是厚德載物; 第三重是自然境界,主旨任務是隨遇而安;第四重是天地境界,主旨任務是得道升天,或入土為安。到達、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到達、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四重境界內涵“彭祖養生” 、“老子釋道 ”的樸素的哲學思想。在這裡,王克煜教人怎樣才能成為聖人的方法。一旦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完美人生的崇高任務。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歷這四重境界。四重境界既然是高尚人的理解,是對人類達到完美人生各個階段的歷程的一種劃分,那就注定達到四重境界的人是鳳毛麟角,多數人由於老於世故,不願修身,意志不堅,敢於享樂,或者根本不具有這種高尚境界,是經歷不了四重境界的,也就是說達不到人生最高尚境界,許多人一輩子可能只經歷其中一兩層,有些富二代、或官二代生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輩子不需要任何努力,如果家教不慎,無德無才,可能生來無所事事,昏昏庸庸,入土也不安寧。

由來辨析

王克煜的《四重境界》來源於春秋諸子百家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等的經典著作、 歷代先賢的哲理明言,及今人馮友蘭人生四重境界、王國維治學三境界。不過,同馮友蘭的四重境界劃分略有不同,他按人生遞進層次及主旨任務分科將人生分為四重境界,並且概述了每重境界的主旨任務及達到的目的。第一重功利境界,主旨任務是自強不息; 第二重道德境界,主旨任務是厚德載物; 第三重自然境界,主旨任務是隨遇而安;第四重天地境界,主旨任務是得道升天 ,或入土為安。王克煜在多篇文章著述中闡明了人生的境界的觀點,在詩作《泰山初雪 》中更是明確提出,大自然誰也不能主宰,人類是不可能改變大自然的,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肆掠懲罰,人們在欣賞大自然時,要尊重大自然,更要設法保護環境,尊重善待地球,加強自身修養,逐漸達到古代先賢所說的至善至美,也就是這裡說的四重境界。

第一重功利境界,自強不息

【成語】自強不息【發音】zì qiáng bù xī

【解釋】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放棄。

【英譯】自強不息——Constantly strive to become stronger

【出處】成語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解釋】自強不息:形容自己不休息的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第二重道德境界,厚德載物

【成語】厚德載物

【發音】hòu dé zài wù

【解釋】重視品德像大地一樣能容養萬物。 形容品德像地一樣容納百川。

【出處】《易經》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國語.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厚德育人

【釋義】人有聰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貧瘠之分。農夫不會為了土壤貧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為了愚笨不肖而放棄教育。天地間有形的東西,沒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沒有不是承載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處世要效法“坤”的意義,以厚德對待他人,無論是聰明、愚笨還是卑劣不肖的都給予一定的包容和寬忍。

“厚德載物”意思是說,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今多用來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

第三重自然境界,隨遇而安

【成語】隨遇而安

【注音】suí yù ér ān

【出處】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一:“隨寓而安,斯真隱矣。”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4回:“吾生有涯,浩劫無涯,倒莫如隨遇而安。”

【釋義】隨:順從;遇:遭遇。指能適應各種環境,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滿足。這是解悶,是對照:七情六慾而言。大家都在尋找,就是告訴人們:隨之欲,自然就知道,不去尋找了。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指能順應環境。

【近義詞】順其自然、與世無爭、隨俗浮沉

【反義詞】憤世嫉俗、據理力爭、憤憤不平

【故事】隨遇而安:俗話說“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根本就不可能永遠都是風平浪靜。人生遭際不是個人力量所能左右的。而在詭譎多變、不如意事常存的環境中,唯一能使我們不覺其拂逆而使得心情輕鬆的辦法,那就是要做到使自己“隨遇而安”。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是何緣故成了如此?水土不同是也。想一想,人如果像此橘,應該如何應對呢?當今這個社會,千變萬化,每個人一生當中所處的環境不會一成不變,我們怎么去面對呢?有大智慧的人都認為,堅持自己的信念,隨遇而安吧。

第四重天地境界,得道升天,或入土為安

【成語】一夫得道,九族升天

【注音】yī fū dé dào,jiǔ zú shēng tiān

【釋義】一個人得道成仙,全家族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係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出處】漢 ·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成語】入土為安

【注音】rù tú wéi ān

【釋義】舊時土葬,人死後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屬方覺心安。

【出處】明 ·馮惟敏《耍孩兒·骷髏訴冤》曲:“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親戚多道:‘從來說入土為安,為何要拘定三年?’”

人生四種境界

“現代新儒家”馮友蘭先生說過,人生有四種境界。第一重,自然境界。就是人生的最低境界,無非吃飯穿衣,過去農家婦女有個口頭禪,叫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穿衣、吃飯,是人生最基本的事情,也是最低境界。有個笑話:說是張家口那邊大草原,一個小孩在放羊。大人打趣問他,你放羊乾什麼啊?放羊賣錢。賣錢乾什麼啊?娶媳婦。娶媳婦乾什麼啊?生娃。生娃乾什麼啊?放羊。這就叫衣食境界。

衣食境界之後,是第二個境界,有了質的飛躍,那就不滿足吃飽穿暖。這個時候,人有了其他的需要,用馬斯洛來說,這裡面有了自尊的需要。這就是功利境界。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人都說神仙好,惟有金銀忘不了,人人都說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功名這類東西,都叫做功利境界。我們大多數所謂“混”出來的人,不過是講求實際利害的功利境界而已。

別人的生命看得跟自己的同等重要,是一種令人感動的精神力量。 第三境界,叫道德境界。如果功利境界還是為自己,希望自己臉上有光,耀祖光宗,那么道德境界,就把別人的生命和我的生命看得同等重要,“正其義,而不謀其利”。

怎么叫做道德?簡單理解就是做好人好事。複雜一點理解,關心弱勢群體。用雷鋒的話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

湖北衛視做過一個《往事》節目,播出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一個叫劉連滿的老人,現在只是哈爾濱一個失業的打更老頭,但是,他曾經在1960年率領中國登山隊從北坡攀登珠峰!

他體能最好,經驗最豐富,又是隊長兼書記。但因為來回地接應隊員,體能耗盡了,當時氧氣也不夠了。他選擇把氧氣瓶交給別人。自己蹲在一個背風的地方寫了幾個字,“同志們永別了,祖國人民等著你們勝利的訊息。” 他幸運的活了下來,卻沒成為登頂的英雄。

“老先生阿,您當時一念之差做出的決定,您看看他們三個,都成了國家體委有關方面的領導,您就一輩子做個普通工人,後不後悔?”“我不後悔”“您怎能不後悔?”“人啊,不能都當官。”“那您有什麼願望?”“能找一個打更的活兒,一個月三四百塊錢。”

劉連滿老人家裡的幾個閨女全都下崗,兒子考上大學卻沒錢,後來靠著贊助才上了學。但他卻說,那個時候,作為黨員,必須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的。

面對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平靜淡然從容的敘述,讓每個人的心靈受到震撼。

這就是道德境界。我們不可能不被這樣的精神所感動。任何民族,任何國家,任何時期,如此捨生忘死、殺身成仁的精神,都是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到八寶山開反腐敗大會,效果可能相當好。

馮友蘭先生說,人生的最高境界,叫天地境界。什麼叫天地境界?那就是超越世俗,自同於大全的境界。

人在年輕時、中年時、年老時,各有一些不同的最重要的東西。當我們把你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大集合放到天平的一端,而另一端,只放一個字——死。請判斷一下,天平什麼樣?

那黑色冰冷森然的一天,是一定要來的。人生其實就是一部向死而歌的歷史。古今中外,凡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以某種方式思考過死亡問題。中國古代先哲,古希臘理性主義的代表,對死亡問題的論述最為豐富。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男子漢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應該是平靜的。”可瀕死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在遭遇死亡的時候,大體都要經過震驚不信、憤怒抗爭、情緒萎靡,最後不得不接受這幾個階段。

莊子的老婆死了,莊子非但不哭,相反鼓盆而歌。莊子的學生問:不哭也罷了,乾什麼還在這鼓盆?莊子的回答大意是,剛開始的時候,我也不是不悲傷,後來我定睛一看,原來老婆是一團氣啊。再往前看,氣源於無。什麼都沒有,我哭什麼啊,於是鼓盆而歌。

老子《道德經》也有關於天地境界的說法:“吾之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也就是說,我所有的災難,皆源於我有這身體。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何患之有?

一次開大會,一幫人為一個事兒爭起來,互不相讓。一個不善表達者卻一句話把大家說愣了:我問你們啊,100年之後你們幾個在哪兒?

人,到了天地境界就沒有想不開的事了。所以,到八寶山開反腐敗大會,效果可能相當好。

治學三種境界

筆者認為,凡人都可以從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卻不是那么簡單。成功人士果敢堅忍,不屈不撓,造就了他們不同於凡人的成功。他們逾越的不僅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們自我的極限。成功後回望來路的人,才會明白理解這三重境界的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作者簡介

王克煜,祖籍山東琅琊,高級編輯、教授,1967年4月10日出生在泰山腳下一個桃花盛開的地方, 世代書香門第。30多年來,王克煜潛心研究新聞學,中國文學,中華文化,中國、世界歷史。王克煜關心時政、經濟和民生,是一位資深學者。從事黨的新聞工作近30年,長期涉獵時政、經濟、歷史及社會學、新聞學研究,也許是從事新聞工作的原因,也許是對當今和諧社會感知深刻的原因,也許是對中國及中國共產黨的未來充滿希望……王克煜對歷史、時政、經濟情有獨鍾,頗有研究,都稍有建樹。先後著新聞專著《報紙新聞寫作學》、報告文學集《泰山之光》,主編大型書法文化圖書《泰山白馬石摩崖石刻》、《青未了》等20餘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