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拼調〗 四平調形成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迄今只60餘年的歷史,它是由流行於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四省接壤地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花鼓”發展演變而成的。四平調劇種分布於山東的巨野、成武、金鄉、曹縣、單縣;江蘇的沛縣、豐縣、銅山;安徽的碭山;河南的商丘、范縣、長垣及河北南苑、丘縣、大名和山陝部分縣市等地方。
四平調源於說唱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簡單易學,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愛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四平調音樂中唱腔音樂是它的主體,以板式變化體為主,以平板為主要曲調,運用戲曲音樂板式派生原則,派生出不同板式。
因它以花鼓為主,吸收評劇、京劇、梆子等劇種的曲調而形成,有人便稱它為"四拼調",後改稱"四平調"。也有人認為,是根據其曲調四平八穩、四句一平而得名。
目錄[隱藏]
歷史沿革 流行區域 藝術特色 傳統劇目 歷史意義
歷史沿革
1930年前後,花鼓藝人龐學文、杜學詩(綽號"黑雲彩")的花鼓班到濟南後,得到南崗子(今新市場)戲院主人支持,賃借舊戲箱及全套鑼鼓,開始登台演出。1934年,鄒玉振的花鼓班與他們合班,稱大興班,民眾呼之為"老梆子"。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們流亡到安徽的界首、阜陽一帶,改名為"山東老調"、"山東乾砸梆"、"文明花鼓",並曾與評劇合班,移植了一些劇目,吸收了京劇、評劇的表演程式,得到充實和提高。
1945年春,燕玉成、李玉田、劉漢培和楊學智(豫劇琴師)等,對花鼓戲的音樂唱腔進行研究,相繼吸收了豫劇、評劇、京劇的唱腔,增加了弦樂伴奏,形成為後來的四平調。 四平調唱腔藝術經過花鼓藝人們的不屑努力,在發展中逐漸成熟,特別是戲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王鳳雲繼承和發展了其母王桂芳(大青衣)的唱派,唱腔婉轉明快、跳躍奔放、剛柔相濟,1962年,她去中國評劇院移植了大型古裝戲《花為媒》,得到戲曲表演藝術家新鳳霞的親授,她大膽吸收了評劇的戲曲音樂,使四平調唱腔藝術更加豐滿,她大膽地對四平調唱腔進行了創新,成功地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宮調〔慢四平〕之後,又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徵”調〔反四平〕,這是四平調藝術領域裡的一項豐碩成果,形成了別樹一幟的獨特的四平調藝術流派,得到了戲曲專家們的高度評價。山東電台、山東電視台攝(錄)制了她主演的《裴秀英告狀》、《花為媒》,《農村大眾》、《戲劇叢刊》及省電台對王鳳雲唱腔藝術進行了採訪報導。 50年代以來,山東省的金鄉、成武、單縣、曹縣、范縣(現劃歸河南省)先後建立專業劇團,蘇、豫、皖等省也有不少專業和業餘劇團。1954年和1956年,金鄉縣前進四平調劇團參加山東省2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小借年》、《小二門》、《劉芳福借銀》,劉玉芝等獲演員獎。之後,曾創作演出《戰羊山》、《湖上紅蓮》等現代戲。1982年,山東省戲劇演出月期間,濟寧地區金鄉縣四平調劇團演出的《團圓》、《謝媒人》、《誰當家》等小型現代戲,獲多項獎勵。1984年山東省第二屆戲劇演出月時,成武縣四平調劇團演出《春暖梨花》,王鳳雲獲演員獎。
流行區域
四平調流布範圍較廣,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相互接壤地區均為它的活動範圍,目前河南有商丘市四平調劇團和濮陽市范縣四平調劇團兩個專業劇團。 山東有成武縣四平調劇團。
藝術特色
四平調以花鼓為基礎,同時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劇種的藝術營養,形成了具有濃厚地域特點的藝術風格。女聲在質樸之中不失委婉俏麗,男聲則高昂豪放、剛柔兼備,保留著較強的說唱特徵。
四平調與二黃聲腔很接近,四平調也叫平板二黃,它是從安徽青陽腔的滾調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在京劇傳統劇目中除了花臉行當外,其他各行當均有四平調唱腔。四平調唱腔與二黃原板相近,兼備了西皮二黃兩種風格的腔調,京胡要用二黃把位伴奏。四平調的板式不多,只有原板、慢板兩種板式,而這兩種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節奏和行進速度上有別。我們把中速節奏的稱之為四平調原板,把慢節奏的稱之為四平調慢板。
四平調的唱腔和節奏的變化甚為自由靈活,不管多么複雜和不規則的唱詞都可以用四平調來演唱,四平調與二黃聲腔最大的不同就是上下句的落音十分隨意,如,四平調唱腔的上句、下句都可以落在"2"音上,上句又可以落在"6"音上,下句可以落在"1"音上。梅派名劇《貴妃醉酒》基調就是四平調唱腔。四平調與二黃唱腔的連線十分諧和。四平調的旋律委婉纏綿,華麗多姿,適合表達多樣的情感。京劇旦角行當的各個流派,都有別具一格的四平調唱段。
傳統劇目
傳統劇目有《小借年》、《陳三兩爬堂》、《三告李彥明》、《小姑賢》、《呂蒙正趕齋》等50餘出,排演的現代戲有20餘出。板式唱腔的名稱,諸說不一。根據花鼓戲的板式分為[二四板]、[平腔]、[緊板]、[直板]、[散板]等,基本唱腔通常由4個樂句組成,4句一翻。旦角唱腔近似評劇,小生近似京劇,鬚生和花臉唱梆子腔。除旦角外,其它角色有時行腔與弦音不一致,最後才統一起來。一般唱完一段時,最後一句留給其它角色唱。伴奏樂器以高音二胡為主,還有笙、笛、嗩吶、揚琴、二胡、三弦、琵琶等。
歷史意義
四平調是有著深厚民眾基礎的戲曲劇種,《陳三兩爬堂》、《小包公》、《啞女告狀》等都是深受民眾歡迎的劇目。同時,由於四平調從始至今的演變發展過程脈絡清晰,有證有據,被人稱為是"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中國的戲曲藝術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四平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