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邑話

四邑話

四邑話,即華語粵方言四邑片。傳統上以新會話為代表;近代以來由於新寧話(即台山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新寧話逐漸成為四邑話的代表。四邑話通行於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開平市、恩平市、鶴山市、中山市古鎮鎮、珠海市斗門區等地。可分為新會話、新寧話、開平話和恩平話。

語言背景

四邑話理論上雖然屬於粵方言,但由於語音差距太大,一般廣府人

四邑話四邑話
難以聽懂,因此過去香港的四邑人一直保持與廣府人不同的族群認同。四邑人於香港開埠初期即已到來香港市區工作,於族群內保持高度的團結,因此其語言得以保留。與其他族群一樣,說四邑話的家族於1970年代開始因族群觀念轉淡而改說廣東話。

“四邑”是台山、新會、開平、恩平四縣的統稱,地道廣州人很難聽懂四邑話.四邑話之所以出名在於它是北美唐人街的通用語言.

語言特點

對於四邑話的獨特性,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一是聲調以8個

四邑話四邑話
為多(恩平話只有7個),但有豐富的形態變調(如名詞往往變為低調或升調);二是台山、開平方言有邊擦音;三是有介音i、u;四是基本沒有長短元音的音位對立;五是有不少與廣府片方言相異的詞語,如“臀”(屁股)、“做下”(恩平話指“全部”)等;六是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與廣州話也不同;七是完成體標記用“阿”或“都”,而不用“左”;八是形容詞普遍有ABAB式重疊,如開平話的“飽頭飽頭”(有點飽)、恩平話的“憨似憨似”(傻傻的)。當然,四邑話的精彩之處還不止這些,還有待我們深入研究和挖掘。

四邑話是粵語各種方言中相當具有特色的一種,與廣州話差異明顯。差異既表現在語音上,也表現在辭彙上。
四邑話語音和標準粵語一樣,四邑話保留了許多古漢語語音特點。在某些方面比標準粵語保留的成分更多。例如,它完整保存了四種入聲,“北白伯百”四個字音調均不同(粵語中百、伯同音)。
四邑話共含9個音調,參考粵語音調分別記為陰平/陰去(衣/意)、陰上(倚)、陽平(移)、陽上(以)、陽去(易)、中入(百)、陰入(北)、低陽入(伯)、高陽入(白)。採用五度標音法時,這些音調的調值分別為33、55、11、21、32、33、55、21、32。和粵語相比,調值有所改變,合併了陰平和陰去,而原來合併為中入音的低陽入則保持獨立。

五邑人講四邑話

江門地區稱為五邑,是後四邑話來的事。“四邑”是一歷史概念,原指位於廣東省西南部的台山、開平、新會、恩平四個縣,與“四邑方言”的通行範圍並不完全重合。1949年劃新會縣的一部分設江門市,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後,江門市脫離佛山專區,升格為地級市,並增轄原屬佛山專區的台山、開平、恩平、新會、鶴山五縣,因而又有“五邑”之稱,但四邑話並非專指上述四縣市的方言,中山的古鎮話、珠海的斗門話以及鶴山的多數粵語,皆屬四邑話系統,因此,四邑話指的是江門地區一帶及周邊的某些相類似的方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